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杨万里的诗歌以“活法”著称,这“活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有意象的鲜活,也有转田的巧妙;既有遣词的灵动,也有写生的风趣。本文试从几方面对杨万里诗歌中动词的灵动运用及其审美效应进行探讨。从一个侧面来解读其“活法”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2.
1."中兴四大诗人"名称来历考/高翠霞//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期 2.杨万里诗歌"写生"艺术手法探析/韩晓光//景德镇高专学报1期 3.杨万里诗歌中的山意象/冯瑜//宿州教育学院学报1期 4.杨万里佚诗考辨/李小龙//中国典籍与文化2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喻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古代文论之千古妙喻。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食味”与艺术“余味”之间的关系:西晋时期,将“大羹遗味”引入诗文评论,渐次形成“以味喻诗”的传统。经梁之钟嵘首倡而产生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唐之司空图以“味”为衡量诗歌艺术标准,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醇美”。宋之杨万里“以味不以形”而论“江西宗派诗”。今人周振甫解答了诗歌评论中数百年的悬案,钱钟书以“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通感”,阐明了“以味喻诗”长盛不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脱 ,风趣自然 ,以“活法”著称。本文试从错觉描写的角度对杨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初步的例析 ,以期从一个侧面揭示其“活法”的成因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脱,风趣自然,以“活法”著称。本文试从错觉描写的角度对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初步的例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揭示其“活性”的成因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6.
杨万里和陆游、尤袤、范成大一起被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在诗歌上的独创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鲜活、快疾和诙谐幽默的语言特点,加上想象丰富新颖,大多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在思想性上,杨万里的诗对南宋偏安的政策不无讽刺,对下怪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诚斋体的不足是少凝炼和严肃。  相似文献   

7.
杨万里诗歌以清新活泼,充满奇趣而著称,被誉为"活法"。这与诗人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本文尝试探析杨万里诗歌中语词转品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以期从一个侧面解读其"活法"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透脱”说是杨万里诗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强调诗人要胸襟透脱,不为世俗情见所束缚;二是强调诗人要破除对权威偶像、学问定法和“故我”的执迷,“不听陈言只听天”,师心法天,以变求进;三是强调学习前人的诗歌,要脱略形迹,深参透悟,领会其实质内涵,把握诗歌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透脱”说是杨万里诗论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强调诗人要胸襟透脱,不为世俗情见所束缚;二是强调诗人要破除对权威偶像、学问定法和“故我”的执迷,,“不听陈言只听天”,师心法天,以变求进,三是强调学习前人的诗歌,要脱略形迹,深参透悟,领会其实质内涵,把握诗歌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象征主义文学意象派诗歌与中国诗歌意象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象征主义文学及其分支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特点的阐述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意与象阐释的分析 ,比较了中西方意象派诗歌的联系与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杨氏模量测定仪"的调节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验教学,讨论了“杨氏模量测定仪”装置存在的一个容量被大家忽视的重要问题--“杨氏模量测定仪”立柱的铅直,阐述了对现有仪器的调节方法,并提出了对“杨氏模量测定仪”装置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历来论岑参诗歌的评家,多着眼于其"奇语"、"奇意"、"奇境",而忽视了其诗歌无论在表现内容、语言运用、诗歌体式方面都存在着"俗"的一面.从岑诗的接受对象和接受程度来看,似也证明了此种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从《诗经》里唯一的禽言诗《豳风.鸱》到汉代的寓言诗赋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点:从精神上看,这些寓言诗大多描写了人生的悲惨遭际;从作者的身份上看,大多属于“士”这一阶层;从方法上看,都是借托禽言而抒人生况味;在人称上,由纯用第一人称到多人称转换;在叙事上,由单角色过渡到两个角色的对话。种种变化都显示了寓言诗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檃括的本义是矫正曲木之工具,其本质在于"改",也就是不断追求事物的简化.类书的编纂实际上是不断追求简化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具体部类的划分,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以"标题隶事""事对"等来简括纷繁复杂的事物上.李峤的120首咏物诗将所简括之"标题"在音律、对仗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其符合一定的格式,与类书的编纂有相似之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百咏"可视为唐代的"檃括体诗".考其成因,科举考试的帖经和试策为其成诗的社会因素,而初唐文人争以藻饰相高的文风则是"百咏"成篇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动乱的原因,相似的文人命运使唐末五代文人首先确立了杜诗“诗史”地位并效仿之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又由于文人大多得不到重用,各个政权的腐败,杜甫的讽谕手法及寓议论于叙事的艺术手法也被唐末五代文人继续发扬。尤其突出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诗和韦庄对杜甫的接受和仰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