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发展已久,但滨海养生旅游却刚刚破题.因此,未来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应当从养眼向养生转型跨越.本文在分析滨海养生旅游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条件、旅游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可达性条件等4个方面构建了环渤海地区滨海养生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17个沿海城市为评价单元,运用主观赋值法构建评价模型,进行环渤海沿海地区滨海养生旅游开发适宜性实证分析,以期为环渤海地区滨海养生旅游开发提供指导意见,并因地制宜地指出各地区不同的开发模式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海洋旅游资源是海洋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海洋旅游资源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辽宁省海洋旅游资源空间定位与分析,尝试将海洋旅游资源划分为滨海观光、滨海文化、滨海生态、滨海乡村4大专题旅游功能区;然后,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了多尺度格网化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连云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其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开发规划的前提;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与特尔菲法(Delphi法),建立了针对这种滨海旅游资源类型的评价体系,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值及综合评分值,最后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实现了连云港市滨海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旅游资源类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景点等级较高,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整体级别较高,具有较广泛的旅游市场;但由于受目前开发力度和深度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吸引向性基本面向国内,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铜仁市149处旅游资源(含A级景区)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平均最近邻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构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铜仁市旅游资源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德江县和思南县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到整个研究区数量的70%以上,整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ArcGIS空间最近邻指数ANN为0.55,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CV达99.34%,旅游资源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数在1.31?6.03之间,生态旅游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其中高度适宜区占铜仁市国土总面积20.85%,最适宜区占比7.65%;一般适宜区占比37.72%,不适宜区占比33.78%;(3)各个等级适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武陵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武陵山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极具潜力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前沿,乡村旅游资源也逐渐进入游客和学者的视野.为有效保护和开发湖南省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以衡阳市268个乡村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在县域尺度上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南岳区;各县(市、区)之间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差异较大,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公路指向性及河流指向性;优势的旅游资源带动、强有力的旅游政策扶持、便利的景区交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是影响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旅游利用视角将甘肃非遗资源整合为5种类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5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其旅游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 甘肃省非遗旅游资源可整合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知识实践类和民俗节庆类,5类资源结构差异明显,工艺美术类占比最高.2) 甘肃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由陇海-兰新轴线,历史文化悠久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向周边区域梯级递减的分布特征.3) 时序格局上,四批非遗资源分布特征各不相同,总体上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的演变过程,各市州呈现出稳定增长、波动增长和“高开低走”三种类型.4) 旅游发展对非遗资源空间分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从内容和时空格局两个角度提出了非遗资源旅游化利用方式,以期为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研究拓展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发展的3大基本要素,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据此构建了江西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结合ArcGIS可视化表达对2005~2015年江西省旅游发展进行评价,并对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江西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各地市之间的差距都较大,但综合水平都不高,旅游设施成为江西省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影响江西省旅游均衡发展的关键;2)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重心整体向南迁移,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重心整体向北迁移,4个重心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震荡徘徊,整体上呈现出布局分散的特点,而4个重心所形成的空间范围随着时间的演变在逐渐缩小;3)10 a间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状况普遍存在且分异明显.高度错位区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错位程度逐渐南移,呈现出"北部凸显—中部凹陷—南部凸显"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立操  江海旭 《河南科学》2011,29(2):243-247
选取大连市为研究区域,以地质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收集相关成果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17个指标对大连市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地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大连市地质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要集中在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2大主类,15个亚类,25个基本类型;层次高,在辽宁省优势突出,高于全国平...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防城港滨海旅游资源价值入手,分析了其具有垄断性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所展现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在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的统筹指导下,阐明了防城港滨海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辽西地区是辽宁省实现全面振兴的薄弱环节.医巫闻山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SWOT分析方法,从医巫阊山地区发展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和开发对策,为医巫间山地区更好的发展旅游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辽宁省“突破辽西”的政策提供引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滇贵渝桂川5省市旅游产业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时序差异,旨在为西南旅游经济提出战略发展方向。方法选取旅游总收入、外汇收入和旅游增加值,应用Excel2003、CorelDRAW12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做图。结果四川与滇贵渝桂5省市旅游总收入差距在逐年增大,这可能与其旅游资源禀赋有关。西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上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旅游资源对国内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拓宽海外市场是该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贵州省旅游增加值占该省GDP总量的比重在2012年已达到13.52%,为5省市的最高比率。旅游产业已经是贵州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该省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时应该走低碳、节能、高效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与经济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辽宁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区域旅游经济与旅游人力资源两项重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发展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的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调整旅游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创新完善现代人力资源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4.
旅游非优区不是资源贫乏,就是经济落后、区位不理想,旅游发展条件较差.非优区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局部优势资源打品牌塑形象,实现差异定位,特色发展.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环境、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业绩三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旅游非优区测评体系.通过对山东省17地市进行测评分析,判定了山东省旅游非优区的范围与非优因素,并以滨州市为例探讨了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策略,即适度开发、滚动开发、产品创新、形象制胜.  相似文献   

15.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辽宁省工业旅游创新发展的因素做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准则层中规模的影响权重最大,并且超过了一半,水平的影响次之,而效益的影响最弱,揭示了辽宁省工业旅游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在因子层中,直接经济效益、工业旅游产品结构和工业旅游开发这3个重要因子的权重很低,揭示了辽宁省工业旅游创新发展的短板。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别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基于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效益,使游客享受创造的情趣;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提高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水平。建立科学的管理发展体系,扩大工业旅游的规模,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6.
辽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资源整合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对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考察辽宁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空间结构、分析辽宁省旅游资源整合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作为改变辽宁海陆不均衡发展问题的突破口.认为高铁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知,拓展了游客出行的区域范围,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助推器,并以高铁开通前辽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中、南、东、西4个圈演化为高铁开通后的"剪刀状"空间结构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空间结构演进理论,在凝练各圈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式多彩整合开发方向、西部特色渗透开发策略和东部全面全线精品、参与性游乐和差异式错位开发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尤其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严重影响到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中的工作原则要求,从健全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建立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与考试培训体系、构建学习型管理组织与竞争激励机制、规范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以及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与监督机制入手,解决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赋存、特色和持续开发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区域合作,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旅游形象定位;建立特色旅游区;建立高效精干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生态保护先于资源开发;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加快高原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建设;加强青藏高原旅游带的整体营销策划。  相似文献   

19.
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首次对海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100%,94.1%和85.9%.海南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有335个,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47个,占总数的14.0%,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25个,占67.2%,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占14.3%,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单体62个,占18.5%.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将山西省作为参照区,分别计算了2000年~2010年间临汾市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了三者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显示:①临汾市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以山西省为参照区,2000年~2004年与2010年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其余年份均为富余状态.③各县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存在很大差别,而且每个县区的相对承载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最后通过分析临汾市相对承载力存在的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