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利用黄山市人口统计数据(2000年)及地形数据,就地形因子与人口空间分布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人口空间分布都有显著的影响.海拔的影响表现在海拔400m以内人口密度变化显著,海拔4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平缓,海拔与人口密度呈混合函数关系.坡度的影响表现在从0°到10°内人口密度显著递减,从10°到40°人口密度递减平缓,呈Inverse函数关系.坡向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坡向上的人口密度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基于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地形因子指数模型,定量分析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指数与人口空间分布呈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综合考虑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度等因素,建立了起伏地形下总辐射分布式模型(包括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地形反射辐射的分布式模型)。利用1960~2010年数据模拟了福建省旬尺度100 m下的太阳总辐射及其空间分布。结果显示:福建省区域内总辐射平均值绝对误差最大为0. 04 MJ/m~2,平均绝对误差为0. 03 MJ/m~2,平均相对误差为8. 25%,个例年验证平均相对误差为9. 1%;模拟结果表明:福建省总辐射夏季各旬之间变化平缓,实际地形下总辐射受纬度影响没有冬季明显,冬季山地与滨海平原总辐射差异较大;太阳总辐射在局地地形下受坡度坡向影响十分明显,阳坡的辐射量要明显大于阴坡,其中冬季差异最明显;从坡度来看,坡度越大太阳总辐射受坡向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3.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多时相TM/E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研究区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分别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三种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和坡度联合影响下的分布指数特征,确定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高程—坡度优势分布组合以及优势分布区域.此外,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地形因子级别下的数量和结构差异量,提取了各级地形因子下的主导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分析发现一些类型的分布特征导致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带与典型群落调查法对四川省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并对其与微地形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位、坡向、坡度等山地微地形条件对群落结构及物种分布影响显著.从山坡到山脊变化过程中,各样地平均高度、最大高度、平均胸径以及较大高度级和胸径级的物种个体比例减少,物种多样性也呈减小趋势,优势种逐渐突出.各样地之间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01),物种随地形因子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五爪槭(Acer oliverianum Pax)是海拔1480m左右山坡样地的优势树种,叶萼山矾(Symplocos phyllocalyx C.B.Clarke)是海拔1700m左右山脊样地优势树种.  相似文献   

5.
基于2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依据坡面天文辐射分布式模型算法,模拟计算北回归线附近宾阳县的天文辐射空间分布,并分析地形因子对于天文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宾阳县年天文辐射总量在2 718. 11~13 155. 07 MJ/m~2,在不同地形下天文辐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不同月份的天文辐射在不同坡向坡度上的空间分布亦不同,就该区域而言,8月份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山地天文辐射受到天文参数和地形因子共同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2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依据坡面天文辐射分布式模型算法,模拟计算北回归线附近宾阳县的天文辐射空间分布,并分析地形因子对于天文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宾阳县年天文辐射总量在2 718. 11~13 155. 07 MJ/m~2,在不同地形下天文辐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不同月份的天文辐射在不同坡向坡度上的空间分布亦不同,就该区域而言,8月份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山地天文辐射受到天文参数和地形因子共同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港内波高分布特征及有限风区内风作用对波高的影响。【方法】以某码头工程为例,结合MIKE 21BW波浪模块及小区风成浪计算公式对港内波高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计算组合中,W向、WSW向风作用下,港池西侧斜边岸线及西侧岸线前沿水域受岸线遮蔽的影响,波高相对较低,而湾底及东侧岸线前沿受外海入射波影响较大,波高相对较大。风作用对港内波高有一定的影响,W向风作用下,风浪对湾底岸线及东侧岸线前沿各观测点波高的贡献分别为9%~15%及12%~15%,WSW向风作用下分别为13%~35%及16%~41%。【结论】风作用对有限风区内波高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闽西北将乐县地形景观空间分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将乐县为例,研究不同地形因子带来的景观生态效应,为生态保护、区域发展及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用Arc GIS10.0软件提取将乐县地形因子的景观要素图,用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形状指数和连接性指数五个景观指数定量描述三个地形因子组合分别作用下的景观格局信息.结果表明,将乐县的(低山/中山,陡坡)、(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低山/中山)、(斜坡/急坡,坡向)等景观分布广泛,但连接性指数低;(低丘,陡坡/急坡)、(平坡,坡向)、(急坡/险坡,无坡向)分布极少,但景观连接度高.坡度为景观空间镶嵌关键因子,地貌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坡向影响较弱.地貌-坡度组合,不同坡度类型受高丘作用明显;坡度-坡向组合,不同坡向类型受平坡和险坡影响大;坡向-地貌组合,不同地貌类型受坡向作用弱.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白山风灾前(1985年)和风灾后(1987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了1986年台风维拉在长白山西南坡森林中形成的风灾迹地,并解译出风灾迹地上风灾前的植被类型;利用长白山DEM数据,提取风灾迹地海拔、坡度和坡向地形因子数据,分析了风灾迹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长白山风灾迹地形成格局与地形因子和植被类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坡度是最主要的致灾因子,风灾迹地大部分位于15°以下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占总面积的75.03%.(2)海拔的影响也较强烈,风灾迹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 350~1 700m的范围内,占总面积的67.84%.(3)温带森林类型的影响不大,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和岳桦林中均有风灾迹地分布.不同林型的抗风性能有所差异:针阔混交林岳桦林常绿针叶林.(4)局地坡向的作用最弱,在迎风坡的西南坡、西坡和西北坡风灾迹地占比略大,分别占总面积的13.35%,12.11%,17.24%.因此,在强风干扰下温带山地森林区的主要致灾因子为坡度和海拔.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东北黑土区拜泉县17个水库控制流域作为分析样本,提取水库控制流域侵蚀产沙及相关影响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小流域产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得出:该研究区产沙模数变异大,与流域面积相关性不显著,而在0.01水平上与流域平均坡度、最大高程、高程差和降雨侵蚀力等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土保持因子和聚集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构建的多因素产沙模数回归方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和地形起伏度2个因素对悬移质产沙模数SSY的解释度达到68.0%。流域景观水平因子、流域形态因子、地形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对流域产沙的贡献率分别为25.1%、13.8%、7.1%和26.1%,这4个主成分对SSY的解释程度为72.2%。研究表明,在东北黑土区设法减小流域坡度、高差和土地的破碎化是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Isolated NE-SW stretching the Helan Mountain massif, separating the temperate grassland of the Ordos plateau from the Tenggeli Desert, is a key position of studying the glacier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 as well as the coupling conditions of climate change with tectonic uplift. The glacial landforms and deposits including cirques, peaks, knife-edge ridges, lateral moraines, and terminal moraines distribute above 2800 m a.s.l.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Helan Mountain. This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here was once glaciated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Morphology features show a clear sequence of landscape forming events took place throughout the Helan Mountain. Laboratory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an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radio-carbon dating (AMS 14 C) results indicate a late history of glacial advance. Late Pleistocene glacier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Helan Mountain advanced to near their positions at least four times, and the glacial sequences can be assigned as the middle stage of last glacial cycle (MIS3b, 43.2±4.0 ka),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18 ka), late glacial (12.0±1.1 ka) and neo-glacial (3.4± 0.3 ka) respectively. Adopting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2980 m of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the modern theoretical snowline altitude ~4724 m as the maximum amplitudes, and the standard marine isotope curve (MIS) as the glacial equilibrium line change since the Gonghe Movement (150 k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untain altitude and glacier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herein. Compared with other environmental indexes such as the loesspaleosol and ice core, conclusions are made that glacier advances in the Helan Mountain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obviously depended on the coupled control of tectonic uplift of mountain with the climate condition. It is at last glaciation that the mountain reached the altitude above snowline and coupled with the glacial climate. The glacial advances occurre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of last glacial cycle after the Gonghe Movement.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阿拉善左旗贺兰山山前平原地下水系统内井孔采样分析结果.得知系统内部分地区存在高氟水,地下水中F的含量主要受F-物质来源控制.地下水中F-的富集受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地质和水化学环境影响.由于系统内地下水储存条件、循环条件及影响因素不同,则地下水中P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鹿科动物分布现状和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科动物中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驼鹿Alcs alces(cameloides)、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和驯鹿Rangifer yarandus fennicus在内蒙古均有分布,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是鹿科动物在内蒙古分布较集中的区域。马鹿分布于这睦山体和内蒙古中部中蒙边境的一个较小地区;驼鹿仅见于大兴安岭;狍在内蒙古内广泛分布于除贺兰山以外的山体、森林和摹;东北梅花鹿只在兴安岭有分布记录,但现在已无野生个体存活的直接证据。1987~1997年,在对内蒙古境内鹿科动物已有记录的分布区所作的多次调查中,于内蒙古中部的中蒙边境地区,新发现一处现存马鹿数量较多的分布区域。结合1963~1990年商业部门对内蒙古境内鹿角、鹿茸、鹿筋、鹿尾和狍角、狍筋收购量的统计数据,对鹿科动物在内蒙古的分布和资源状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计测了霍山东坡14个、西坡15个百米海拔段间的物种多样性(D)和生态优势度(C).分析结果表明:①海拔950~1750m时,随海拔增高D值增大,C值变小,1750m以上则相反.②东坡D值高于西坡,C值低于西坡,所有灌木层D值高于乔木层,C值低于乔木层.③地带性群落的D值大于非地带性群落,C值相反.实践证明.该两项反映群落组织特征和结构特点的综合定量指标及其计测方法,能够客观反映本区群落生态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在剖析岩溶发育深度控制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了毛坝向斜岩溶发育的控制性基准面 ,认为毛家院子以南 ,向斜核部及东翼 ,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在海拔 90 0 m以上 ;向斜西翼及毛家院子以北的核部及东翼 ,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应在海拔 85 0 m以上。  相似文献   

16.
Inrecentyears,greatprogressofdendroclimatologystudyhasbeenmadeinChina,andlotsofvaluabledatahavebeenobtained.Theclimaticfactors,suchastem-perature,precipitation,etc.,havebeenreconstructedonthebasisoftree-ringdataforthepastseveralcenturies[1—5].Thesedatahaveplayed(orwillplay)animportantroleinbothregionalandglobalchangeresearches[6].Sofar,however,tree-ringdatafromtheboundaryofthedeserttoloessareainnorthwestChinaaresparse[7].Thisstudywillusethetree-ringdataintermsofthestatisticalmethodtoreconstr…  相似文献   

17.
宁夏贺兰山半翅目昆虫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对宁夏贺兰山半翅目昆虫进行系统采集,并结合相关资料对该区昆虫的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共有半翅目昆虫16科67属94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组成上,宁夏贺兰山的半翅目昆虫以古北区成分为主,其中欧洲西伯利亚和中亚成分共占54.26%,二者构成该地区半翅目昆虫的主体;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以蒙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浙江凤阳山黄山松阔叶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状况,明确海拔变化对黄山松阔叶混交林林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黄山松在凤阳山的主要海拔分布范围(1 000~1 800 m)为准,选取中海拔(1 200 m)、中高海拔(1 500 m)、高海拔(1 800 m)3个海拔梯度,在每个海拔梯度的阳坡内选取排水较好、坡度较缓、长势适中的3个标准样地(20 m×20 m),采用Biolog Eco法研究该林分类型在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特征,同时对土壤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特性进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排序,进一步分析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①在中高海拔处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最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变化并无显著变化(P>0.05); ②研究区内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为碳水化合物(CH)、氨基酸类(AA)、聚合物类(PM),各海拔处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类(PA)和胺类(AM)碳源的利用率均较低,而对羧酸类(CA)碳源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 NMDS排序显示,随海拔变化,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出现显著差异(P<0.05); ③土壤养分含量在中高海拔处最大,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结论】中高海拔处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率都较高,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地貌分类是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然而,由于地理空间差异的影响,宏观地貌分类标准并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小区域的自然地理研究.基于此,采用30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以海拔和起伏高度为主要分类参数,对桐柏山地区进行了地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桐柏山山区海拔主要集中在300~800m,起伏高度约0~370m,以低山和丘陵为主.通过Swath剖面对该区的地形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桐柏山区在海拔300m、500m和700m上具有较明显的分界特征.此外,基于15×15像元分析窗口的起伏高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起伏高度存在30m、70m和200m的分界.综合海拔和起伏高度两种地形参数,结合中国地貌区划标准,将桐柏山区的地貌单元划分为4大类,16小类,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平原区、台地区、丘陵区和山区.  相似文献   

20.
山区实测资料短缺对研究山地逆温带来不便,利用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气温分布式模型模拟的气温结果,对天山、哀牢山、武夷山山区逆温的高度、厚度、强度进行了研究,描述了逆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山都存在多层逆温,相比山体上部来讲山脚逆温出现频率高,强度较大,厚度达到400 m。不同坡向逆温出现的海拔高度、厚度、强度不同,但不同年份的总体走势变化不大。经过对比,证明利用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气温分布式模型得出的逆温结果与前人成果具有一致性,能较好地反映出我国不同气候区域山地区逆温随坡向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对局地小气候的特征规律也能够较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