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你看过《冰河世纪》吗?是不是也被猛犸象、雪豹等憨态可掬的动物们吸引过?其实这些动物有个共同的名字——冰期动物。科学家们一直在讨论冰期动物究竟从何而来?传统的学术和常识认为,这些动物起源于北极,随着冰期的来临而逐渐迁移到低纬度地区。但我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却提出:冰期动物极有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2.
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庐山突峙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是驰名中外、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在学术上,由于已故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倡导,庐山被看作我国第四纪冰川的标准地点。早在1931年,李四光教授带领学生考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尽管当时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李仍力排众议,于1937年完成《冰期之庐山》专著(1947年印行),详细论述庐山多种地形和沉积物并给予冰川成因解释,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三个冰期,认为在前二个冰期,庐山存  相似文献   

3.
现存的一些动物看起来与它们远古祖先别无二致,这些“活化石”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是否一直没有变化?例如,难得一见的欧氏尖吻鲛鲨鱼,其因其非常奇特的外观——粉红色的躯体以及头部前面突起的长而扁平的尖吻,而被人们当中新闻来报道.不过,欧氏尖吻鲛让人更感兴趣的是它们特殊的演化史.作为尖吻鲛科唯一物种的它们,在长达1.25亿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变化,似乎意味着它们的演化完全停滞了,因此,欧氏尖吻鲛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庐山兀立在鄱阳湖畔,自早年李四光先生研究并发表“冰期之庐山”后,已成为建立中国第四纪冰期的标准地点。但是,对于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海拔千余米的山地,在第四纪全球性冰期旋回影响之下,是否具有发育冰川的条件,这类山体的某些侵蚀地貌和“泥砾”沉积物是否为由古代冰川作用的产物,几十年来始终存在争议,也是举世瞩目的我国地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次施雅风同志带头提出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开展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和促进中国第四纪沉积物,特别是冰川堆积的研究,以及恢复古环境等,必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飞翔的旅鸽,到披着长毛的猛犸象,这些动物现在可能要被归为"基因存在,但肉体已经灭绝"的一类。它们确实已经没有活的个体,但它们的DNA还一直保留在博物馆的标本和化石中,有的已经有20万年的历史。而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存留的DNA片段有可能最终使灭绝的动物复活。还有一些灭绝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科学》2012,(5):48-48
末次冰期的特点是陡峭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这些气候波动在东亚季风系统的记录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它似乎与北大西洋环流的变化有关。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有斌研究组与合作者,获得了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沉积颗粒尺寸变化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末次冰期的特点是陡峭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这些气候波动在东亚季风系统的记录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它似乎与北大西洋环流的变化有关。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有斌研究组与合作者,获得了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沉积颗粒尺寸变化的记录,以及相应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基于这些结果,他们重建了过去6万年来东亚冬季季风  相似文献   

8.
我们给它们取名、抚养它们,我们用"暴躁"、"敏感"和"贴心"等形容词来形容它们——但它们并不是人,而是我们的宠物。在动物身上赋予人的性格特征是我们的本性,尽管这些性格特征在动物身上可能并不存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尽力避免把动物拟人化。科学家如果用"嚣张"来形容一只狗,或者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4,(3):64-65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人比其他动物聪明,但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作为一个物种,我们过于自大了。进化生物学家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动物拥有比我们还要出色的大脑,它们的许多能力只是被人类误解罢了。这些科学家认为,从乌鸦到树袋熊等许多动物都表现出这种普遍存在于动物界的智力。例如,长臂猿发出各种具有不同含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4,(5):76-77
正在过去的几年中,海洋生物学家亚历山大·谢苗诺夫在靠近北极圈海域,拍摄到了无数令人惊奇的北冰洋软体生物。这些神奇的海洋生物长相怪异,外形奇特,在摄影师梦幻般的灯光照射下,它们有如绚丽的花朵、神秘的幽灵,甚至有的更像是来自外  相似文献   

11.
大地电磁观测揭示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地壳物质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项研究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摘要本研究通过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及周围地区连续6年的大地电磁观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的初步认识.结果发现,在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巨大的中下地壳低阻异常带,理论计算显示这是两条中下地壳的弱物质流:一条从拉萨地块沿雅鲁藏布缝合带向东延伸,环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向南转折,最...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变迁与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出现了世界性的气候回暖,我国学者称其为"仰韶温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孕育了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在其发生和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文明中心,依次分别是晋南的陶寺,豫西的洛阳,豫北的安阳和陕西的西安,每个文明中心持续不超过300年。这些文明中心是不断转移的,其转移周期大约是200年。生态环境恶化是文明中心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转移呈现出平缓期—高峰期—平缓期交替进行的发展过程。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发展可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夏至春秋、战国至汉五大时期。新石器时代普遍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早、中期主要采用水制法成型,晚期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成温度较低,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流行还原气氛烧成。夏代至春秋快轮制陶技术处于低潮阶段;硬陶、白陶的烧成温度达到1000-1050℃。战国至汉普遍采用轮制法,汉代出现低温铅釉陶。  相似文献   

14.
沙棘研究及其生态建设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灌木 ,一般生长在干燥、寒冷的贫瘠山区。在我国 ,沙棘主要分布在山西、西藏、青海、内蒙、陕西等省区 ,约占全世界沙棘资源的 90 %以上。沙棘果实和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 ,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同时沙棘还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早期开发和中国青铜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30年代以来,商周时期巨大数量的铜料来源,一直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学术悬案。该文从古文献所载早期铜产地、现代地质勘探揭示的铜矿资源分布和早期采铜冶铜遗址的发掘研究,辅以铅同位素法等现代检测手段,论证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和中条山区及其迤于带为商周铜料的主产地。中国青铜时代各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地区采铜冶铜生产与铜料供应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商周时期的三大铜都(荆州、扬州和中条山),长江中下游据其中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北朝及以前的建筑石作工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采石就已采用“火烧法”。奴隶社会早期,出现了专业石工。然而直至西汉中期,建筑石作的加工还处于初始阶段,石材料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尚不普遍。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工具的进步,石作加工技术快速发展,从采石、石料的分割乃至石料的平整,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序,并走向成熟。到南北朝后期,石作技术与工艺大体上已与近世相近。  相似文献   

17.
1875年4月15日,载有三名乘员的"天顶号"气球升空进行高空科学观测。此次飞行达到了预定高度,也取得一些高空大气数据。但其中两名乘员在飞行中因窒息而死亡。法国天文学家费伊随后致信科学院,认为在当时条件下到超出生命极限的高处进行科学研究的举动在道义上应被禁止,科学机构或组织也不应鼓励这种活动。这是有关是否应约束科学活动的较早期争议。  相似文献   

18.
有关震积岩一词的去留,文章尝试从术语本身的含义和大家已经接受的含义出发,结合青藏高原东缘湖沼地震学研究进展,对震积岩的相关质疑提出了最新的解释。对比分析震积岩和地震岩,认为这两个术语虽接近,但含义存在明显的不同。震积岩是一个意义明确并广为大家接受的术语。  相似文献   

19.
确定"理论与实际关系"的困境:政治指向与发展指向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理论与实际关系”如何成为科技政策讨论的公共话语,将这一时期关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同文本置于中国独特政治结构与文化范畴,对其内在意义或指称做出理解与解释,我们发现,内化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双重功能预期,围绕“理论与实际关系”的讨论表现出的价值紧张,“理论联系实际”现实化引发的政治与发展间的冲突,使“理论联系实际”概念内涵在不断调试中变得模糊不清。最后,探讨了“理论联系实际”得以透过外在层面转化为科学家内在道德焦虑,进而转化为自我否定内在动力的独特文化与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地名,是中国西藏人发现并命名的。1715年,清政府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勘测,并根据当地藏族人对它的称呼,正式命名为"朱母朗马阿林"。一个多世纪后珠穆朗玛峰被殖民主义者篡改为额菲尔士峰。1952年中国政府将额菲尔士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但半个多世纪以来,错误英译仍在泛滥,应规范其英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