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玉山话形容词“级”形态特征玉山话中表性质、特征的单音节形容词具有“级”的语法形态,具体表现为三级,即原级,由单音节形容词自身构成,如“甜”;进级,由原级单音节形容词前加一前缀单音节语素构成,同时较原级增加“很”义,如“鲜甜”即很甜义;顶级,由进级前缀单音节语素重叠构成,其语义较进级又更进一层,带有十分强的意味,如“鲜鲜甜”即很甜很甜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具有单音节性,即以单音节音义单位为基础的性质.文章从语素、词类、汉字和汉语的关系三方面论证了这种单音节性.汉语高频语素大多成词,不成词语素特殊条件下也能独用成词,单音节语素是构成汉语语句的基础单位.汉语词类中各类词的基础和核心也都是单音节的.汉字同汉语相适应,为单音节性服务并且对单音节性有维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方言里,由多音后缀构成的附加式形容词,据我们初步统计,有919个。其中Axx、Axy、Axyz、ABxy等4种形式有887个。直接构词、后缀演变和实素虚化,是黑龙江方言多音后附式形容词构成的主要途径。本文将分后缀的演变、实素的虚化以及各式之间的转换方式等方面论述,重点讨论后两项内容。  相似文献   

4.
吉林方言中的后缀种类繁多,极富地方色彩和口语色彩,使用频率较高,“挺”就是其中一个。通过对“X挺”从构造、语义、语法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挺”是表示主观不如意感觉的感知动词后缀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只X”粘合成词的可能性看似很大但是实际数量并不多,这主要是“X”语义的抽象性与单音节特点使然.在满足“X”要求的前提下,临界频率高促使“只X”语义虚化,句法结构重新分析.语法化之后的“只X”具有连词、副词以及副词和连词兼类等不同词性.“只X”的语法化分析为探索连词和副词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同义互训是普通话双音词的来源之一。一些异形近义词因自身演变或方言分化而成为异形同义词,从而成为互训的对象。普通话同义互训双音词的来源有二:一是基础方言中原有的近义语素的组合,二是同义的基础方言单音节语素与非基础方言单音节语素的组合。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是形成这一语言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省潍坊地区的方言中,“着”的用法跟普通话有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特殊用法表现在,“着”可以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也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潍坊方言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本文以“着”的句法分布为线索,探讨“着”所出现的语义环境,继而概括“着”的语法意义,并讨论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8.
曲靖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与普通话同出一源,一致性较强,但其动词体的表示法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大区别。按照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的差别可以把曲靖方言动词的体分为十二类。曲靖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大多是用虚化或半虚化的助词来表示。  相似文献   

9.
洞口方言的介词“帮1”、“等1”、“跟1”、“替1”和“捉1”的语法功能是构成给予句式“N1XN2VN3”和“N1V1N3XN2V2P”,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地位决定了五个介词不占竞争优势而处于消亡阶段。五个介词语义、语法功能的产生有三种模式:“替1”、“帮1”和“跟1”源于句式的重新分析;“等1”的虚化历程为“等待”→“容让”、“听任”→“给予”;“捉1”源于“把1”的词义渗透。  相似文献   

10.
苗瑶语的多音节词在单音节化过程中,有些方言、土语中没有变成单音节的词,其前音节要么变化为跟其他词的前缀一样(“前缀化”,preffixalize),要么“词汇化”(lexecalize)。由于它们位于多音节词的前面,反而变得好像“没有虚化的词汇”一样,其实它们是由没有意义的音节变化的词汇。  相似文献   

11.
安陆方言的特殊正反问“有不有”有五种变化格式,即“有不有N 语气词”,“有有N 语气词”,“有啊N 语气词”,“是不是有N 语气词”,“是是有N 语气词”。它与安陆方言一般单音节动词构成的正反问比较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不有”格式的形成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跟安陆方言的否定词有关,二是跟疑问语气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语缀型词语是东北方言的一种构词类型。本文选取东北方言中带后缀“巴”的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这类词语的构词类型,然后探讨它们的语义分类,最后从语义选择的角度对它们的语义使用条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南大郭村方言疑问句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分析,该方言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特指问句和其他等五种类型。方言中特有的疑问语气词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单音节疑问语气词有“嘞”、“兰”、“睐”、“呗”、“昂”、“唉”、“唠”七个,双音节疑问语气词有“嘞唉”“嘞吧”“昂唉”“啊嘞”等四个。  相似文献   

14.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认为使感词是指(外界环境)使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某种不舒服的主观感觉的具有述宾关系的一类词,其中述语位是动语素,宾语位必须是“人”。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使感词的类型:①“单音节V”+人式和“双音节V”+人式。②单一型“V+人”和双重型“V+人”。③“心理感受动语素+人”和“生理感受动语素+人”。不管哪种类型,使感词都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可受副词修饰。②后面可以接语气词“的咧”,表示某种不舒服的感觉的程度加强,带有夸张的语气。③后面常可以接程度补语“死、l ei44不行”等,表示人的某种不舒服的主观感觉已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④可作谓语。⑤不作定语和补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三峡宜昌方言词语的组合特征及相关问题作为考察对象,对其具有典型的事例进行概括阐述。内容涉及名词后缀、代词构成以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助词如“神”、“哒”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安义方言的“搦”字句可以区分为搦1、搦2、搦3、搦4、搦5、搦6、搦7,它们分别表示“拿”“给予”“役使”“使用”“处置”“被动”“假设”,并构成各种句式。“搦”在安义方言里仍保留了动词的用法,但“搦”虚化的意味渐强。  相似文献   

17.
语缀型词语是东北方言的一种构词类型。本文选取东北方言中带后缀“巴“的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这类词语的构词类型,然后探讨它们的语义分类,最后从语义选择的角度对它们的语义使用条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Ab(哩)"式形容词是邵阳方言特色之一,进入"Ab(哩)"式中的A多为表人的感知的单音节形容词,根据b的语义和语法功能,邵阳方言中"Ab(哩)"式形容词可分成述补式、述补式+附着式、附着式三种类型,b有向虚语素演化的总体趋势。"Ab(哩)"式形容词可担当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等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 壹 黑龙江方言里有3个后缀“一巴”。这个后缀都读作—ba,弱化为—be,写在书面上一个样子,但功能各不相同。一个作名词后缀用,附在词根后面构成名词,例如“嘎gā/gá巴(痂,又作“嘎渣儿”)、齁巴(气管炎病人)、嗑巴(口吃的人)、瘫巴(瘫痪病人)”等。还有  相似文献   

20.
“崽”后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贵州等省的汉语方言中。随着“崽”由实词逐渐演变为名词后缀,部分方言点中“崽”作名词后缀时的语音发生了弱化现象。“崽”后缀的语音弱化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汉语方言中“子”、“崽”后缀的语音弱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