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智琦  朱睿达  刘超 《科学通报》2020,65(19):1956-1966
集体自豪是个体由于本群体的成就或与外群体相比具有一定优越性而体验到的自豪感,其核心是对本群体的认同.例如,当我们都属于一个大群体"中国"的时候,中国人的身份就成为了我们群体的身份象征.在我们不断加强的国家自豪感的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中国人本身对本群体和其他群体是更加"亲近"还是更加"排斥"?本研究招募成年中国公民为参与者,采用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自豪、积极和中性启动组.实验1选用情绪图片作为启动材料,采用独裁者游戏和最后通牒游戏范式测量个体的公平偏好;实验2选用文本作为启动材料,采用信任博弈游戏实验范式测量个体的人际信任.改变分配或投资对象为内群体(中国人)和外群体(外国人),并按照《道德基础量表》中的忠诚分量表得分高低,将被试分为高忠诚组和低忠诚组,检验国家自豪对内外群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和忠诚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忠诚组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内群体偏好.国家自豪启动能减弱内群体偏好,并会增加高忠诚个体的公平偏好和人际信任.未来的研究可区分不同来源的国家自豪,明确国家自豪的测量方式,探究其他可能影响国家自豪对亲社会行为效应的人格变量,并进一步研究国家自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价值取向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它影响个体在社会困境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常用三优势量表和滑块测验测量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并将其分为亲社会型和亲自我型.以往研究发现,社会价值取向的表达具有自发性和稳定性,且亲社会型个体相比亲自我型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合作和公平决策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分析,总结了社会价值取向通过以下4个方面影响亲社会行为:内部动机的不同;对他人行为的预期;社会责任感的差异;两类个体在社会学习方面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社会价值取向与共情及与其他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神经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尚思源  苏彦捷 《科学通报》2020,65(19):2021-2031
有关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尤其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异同及其在个体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变化,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基于39个效应值9960名被试(道德认知)和29个效应值6946名被试(道德情绪)的元分析,发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均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年龄组的调节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进一步比较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仅在青少年阶段发现,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结果确认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提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中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作用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4.
消费者心理对购买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城市的房地产消费者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文章通过对太原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调查研究从消费者角度来分析住宅房地产市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内容包括:购房者基本特征、购厉者购买力偏好和影响因素等.通过分析,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房地产市场及其运作,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营销,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指导消费者更加理性合理地消费.  相似文献   

5.
同维度背景对面孔社会评价的同化效应很常见.近期研究发现,面孔可信度评价会受被评价面孔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背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跨维度的同化效应.但同化效应相关研究通常未考虑被评价者和评价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尚不清楚这种跨维度的同化效应是否会受到评价者自身SES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考察被评价面孔SES和评价者SES对面孔可信度评价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被评价面孔的高、低SES背景信息均对面孔可信度评价产生跨维度同化效应,且这种同化效应会受评价者自身SES的调节,表现为高、低SES评价者的内群体偏好存在不对称性,即只有低SES评价者表现出内群体偏好.这些结果启示,社会评价本质上也可能依赖于社会关系,其同化效应研究应该考虑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罗希彤  潘亚峰 《科学通报》2023,(Z2):3809-3822
建议互动是信息和影响力在社会传播的重要基石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决策者与建议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内在过程尚不清晰.从人际互动的角度出发,我们尝试构建了一个整合建议双方行为与社会认知过程的人际影响模型:建议者和决策者分别通过提供建议信息和对建议进行反馈相互影响.这种影响通过社会认知过程被各自内化、更新了决策者对建议者可靠性的信念和建议者对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的信念,以及对彼此的社会态度.这些社会认知结果进一步指导了决策者后续的建议采纳倾向和决策优化结果,以及建议者随后的建议策略与建议准确性.同时,受影响的决策、建议行为又产生新的建议反馈和建议信息影响对方.在这些过程中,奖赏加工、心理理论加工和自我监控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建议采纳过程和建议者对自身影响力的信念更新主要涉及奖赏相关的认知计算和神经表征;决策者对建议者可靠性的信念更新和建议提出过程涉及与社会学习相关的计算过程,并伴随着心理理论相关脑区的激活;此外,自我监控加工也参与了建议者的建议策略的使用过程.总之,本文为揭示建议互动中双方的行为以及认知加工(如信念更新、决策权衡)的内在机理提供了启示.未来研究还需进...  相似文献   

7.
曾笑雨  马燚娜 《科学通报》2020,65(19):1912-1921
道德判断的矛盾与冲突是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合作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回顾道德判断的已有研究,并介绍多项式模型在道德判断研究中的应用.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由两种道德原则驱动:功利论原则与道义论原则.在判断行为是否道德时,功利论主要关注行为结果是否能最大化整体利益,而道义论则关注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为测量个体的道德判断倾向,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功利论与道义论相冲突的道德困境.首先,本文介绍传统道德困境范式的局限以及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的优势.传统道德困境范式存在的主要局限有:(1)未设计能分离行为结果以及道德规范独立作用的道德困境,因此无法准确测量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对行为结果与道德规范的在意程度;(2)无法排除个体在道德困境中做判断时伤害他人偏好、不行动偏好等混淆变量;(3)无法刻画道德判断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而无法量化不同心理过程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程度.为了克服上述传统道德困境范式的局限,研究者将多项式模型(multinomial model)运用在道德判断研究中,提出道德判断的CNI模型,即将道德判断的心理过程分解为后果敏感性、道德规范敏感性以及不行动偏好,并使用模型参数分别量化这些心理过程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其次,回顾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总结其如何促进双加工模型的修正,并深化我们对道德判断中个体差异(性别、精神病态特质)的理解.最后,指出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风险决策主流理论以期望法则的计算为核心假设,认为决策者需要进行"加权求和"的期望值计算过程.为检验这一基本假设,本研究采用相同的视觉材料设计了两类任务:将"%"看成"概率"的概率决策任务(风险决策)和将"%"看成"比例"的比例决策任务(计算决策).两任务均要求被试选择自己偏好的选项.考虑到被试在比例决策任务中须执行"加权求和"的期望值计算,方能使其收益最大化,我们推测,若被试在概率决策任务中也是根据"加权求和"规则做出决策,我们应当会发现影响"期望值计算"的诸因素(如计算难度、算术能力)同时影响两类任务.结果发现:计算难度和算术能力只影响比例决策任务绩效(其反应时更长,基于期望值选择的比例更高),但不影响概率决策任务绩效.相反,与"期望值计算"无关的"概率能力"和"感觉寻求人格"只影响概率决策任务绩效,但不影响比例决策任务绩效.该结果表明,概率能力和人格对风险决策的行为绩效起调节作用,人们在风险决策中可能并未按照期望法则的精确计算方式做出决策.期望法则家族理论将"加权求和"结果作为人类风险偏好的单一指数,或许是一种人为创造的错误指数.  相似文献   

9.
能够快速扫描并锁定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刺激并给予优先反应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大脑中可能存在功能特异性的神经网络模块加工此类刺激.行为研究表明,该神经网络可能早在1岁前就开始形成和发展.近年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成熟,研究者利用EEG,fNIRS和fMRI等方法,直接研究社会和情绪脑机制的早期发展(0~1岁).本文从面孔表情、情绪性语音和早期社会交往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婴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研究,并描述了相应社会-情绪神经网络的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采用经验-期待性机制和经验-依赖性机制讨论了早期社会经验对社会与情绪脑机制的影响,认为社会-情绪的神经网络不是先天形成、独立于社会经验的加工模块.虽然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0~3个月),社会和情绪脑的核心结构已经形成,但出生后5~7个月,经验-期待性机制将会重塑社会和情绪脑,通过知觉窄化过程,该神经网络开始功能特异化,而只对特定的社会刺激敏感.在此期间的社会剥夺则会对社会-情绪神经网络的发展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出生7个月以后,该神经网络通过经验-依赖性机制的调节逐渐趋于完善,并形成较稳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地图学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图学是研究有关地图的理论体系和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结构与特性的空间信息,集中表达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科学认识,展示了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内在联系及其时间变化等,也成为区域创新与科技地理研究的新工具。现代地图学的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顾晶金  赵科  傅小兰 《科学通报》2020,65(19):1902-1911
人类通过行为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主动控制感指通过控制自己行为进而控制外部环境的主观体验,为责任归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本文梳理了主动控制感的影响因素、脑机制及其对责任归属的启示.个体行为中的主动控制感和责任易受到动作意图、结果效价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群体行为中,控制感产生和责任归属与群体身份、社会地位等因素有关.控制感水平的测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为道德和法律提供责任界定的依据.进一步关联主动控制感与责任归属需更关注负责动作意图和结果觉察加工的额-顶脑网络,如前辅助运动区、后侧顶叶、颞顶联合区等脑区.未来的研究需提高测量的信效度,并探索将主动控制感应用于道德与法律领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基因组中减数分裂重组对二核苷偏好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庆  李宏 《科学通报》2009,54(4):448-456
二核苷相对丰度谱是反映基因组整体水平上的选择压力或突变偏好性的“基因组指纹”, 它在基因组进化研究、系统发生分析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因此, 揭示基因组指纹的形成和进化的压力是基因组进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着重研究人类基因组中二核苷偏好性和减数分裂重组率的关系. 结果发现, 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编码序列的总体二核苷偏好性与重组率显著负相关, 而对非编码序列来说却显著正相关. 另外, 本研究给出了特定二核苷偏好性与重组率的关联模式, 并讨论了重组率与二核苷偏好性的相互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重组对基因组指纹的形成与进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SARS危机中17城市民众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为预测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察了中国17个城市的4231名市民对SARS疫情信息认知的理性和非理性特征, 初步建立了中国民众在SARS危机事件中风险认知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 调查结果发现: (ⅰ) 负性信息, 特别是与民众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 更易引起他们的高风险评价, 导致非理性的紧张或恐慌; 而治愈信息、政府的防范措施等正性信息更能降低个体风险认知水平, 使民众保持理性的应对行为, 增进其心理健康; (ⅱ) 民众风险认知因素空间分布图的结果表明, SARS病因处于不熟悉和难以控制一端, “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处于不熟悉一端, 需要特别关注; (ⅲ) 中国民众在SARS危机中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初步得到了验证, 即SARS疫情信息是通过风险认知影响个体的应对行为与心理健康的, 风险评估、心理紧张度、应对行为和心理健康是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胡毓达  蔡晖 《科学通报》1998,43(2):142-145
通过研究群体决策问题的平凡偏好集的结构 ,揭示了投票悖论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的缘由  相似文献   

15.
刘锐平  曲久辉 《科学通报》2009,54(3):273-277
饮用水质安全风险控制是饮用水质净化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饮用水的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及纳米物质污染表现出低剂量、复合性和难以控制等最基本特征, 并在处理、输配与存储过程中产生水质健康风险, 为构建饮用水末端风险控制技术系统提出直接的技术需求. 本文以饮用水健康风险控制为基本理念, 提出了面向用户末端的饮用水健康风险控制技术系统, 并介绍了若干关键单元技术. 开发了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求的饮用水健康风险末端控制技术系统, 并在北京奥运村及其中心区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定震  田红 《自然杂志》2010,32(1):33-39
化学通讯在动物的社群行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维系社会等级,传递发情信息,个体识别、亲缘识别等具有重要作用。自第一种外激素被发现,迄今已经整整50年,有关化学通讯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回顾了化学通讯的研究进展,对外激素的化学组成和释放、其感受机制、功能和生理及遗传调节等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信息素是动物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是否同样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尚无定论.人类所具有的高度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模式、驳杂多变的外分泌物、以及部分退化的嗅觉解剖结构,使得对人类信息素的行为效应、物质组成以至神经机制的探索充满了希望与挑战.现有的证据提示人体的气味在多个方面表现出类似信息素的效应,包括触发固有行为、调节内分泌水平、传递社会信息、诱发情绪起伏甚至认知变化等等.其中,两种类固醇物质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被视为"准人类性信息素",二者依据接收者的性别和性取向而选择性地传递性信息、调节情绪与注意,并对下丘脑产生特异性激活.这些发现深化了对人类化学信号与人际交流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18.
丰富多样的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在生命科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与生物活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本课题组在这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主要包括绿色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组装行为及组装机制、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与生物活性分子的结合特性、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对药物性能的调控以及对药物的控制释放.本文在简要介绍国内学者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综述了本课题组的相关工作并对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9.
面孔吸引力影响人类的经济决策,人们对高吸引力和低吸引力博弈对象的决策不同.大量研究报告美貌溢价效应,另一些研究则发现美貌惩罚效应.前人提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3个取向来解释面孔吸引力影响决策的原因.经济学取向和社会心理学取向都只提供了描述性解释,忽略了性别的作用.进化心理学取向则提出更深层次的解释,认为人类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偏好主要受到择偶动机的驱使,且人们更偏爱高吸引力的异性.虽然这3个理论体系的解释层级不同,但并不互斥,它们在预测不存在性别差异的美貌溢价现象时有共同的解释力.电生理研究进一步从决策过程中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加工和对公平以及风险的感知的影响方面揭示面孔吸引力影响经济决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发现高吸引力面孔在决策过程中能诱发较大的晚期正成分,并激活伏隔核、眶额叶皮层、腹侧纹状体等与奖赏加工有关的脑区.未来研究应探究真实经济决策情境中,面孔与嗓音、气味等多通道吸引力的交互作用,建立不同面孔吸引力水平的动态连续变化模型,并将电生理研究与现有理论体系整合,全面阐释吸引力影响经济决策的神经机制,并充分挖掘面孔吸引力影响决策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为控制招聘等活动中的外貌偏见提供...  相似文献   

20.
李宏 《科学之友》2007,(20):107-108
从审计模式的发展过程探讨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形成及其发展,论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背景及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缺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指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