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丰村不为抗战小说一时的喧器与沸腾所左右。他始终把关注的视点集中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农民种种封建意识的揭示上 ,并发掘其根源 :封建宗法制度 ,从而在其精神上继承了鲁迅开创的中国新文学改造国民性 ,进行精神启蒙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丰村不为抗战小说一时的喧嚣与沸腾所左右。他始终把关注的视点集中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农民种种封建意识的揭示上,并发掘其根源:封建宗法制度,从而在其精神上继承了鲁迅开创的中国新文学改造国民性,进行精神启蒙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鲁迅的多数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鲁迅进行文学写作的目的在于改造国民性,就像他在许广平的信中说的:"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而改造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是反奴性,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了.  相似文献   

5.
《铸剑》的创作正值鲁迅的思想、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 ,他开始从对我国国民性的感喟转而致力于国民性的振奋、开发。《铸剑》中“叛逆的猛士”眉间尺子黑色人合力奏响的是一曲悲壮慷慨、宏伟奇丽的民族精魂的赞歌。小说最后由勇者的胜利转入了胜者的悲凉 ,表现了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希望失落后对绝望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革命话语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主流话语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革命话语的理解和使用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在他的早期书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从教育改革、到国民性改造的演变以及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从中可以发现鲁迅早期对革命话语的独特理解,对于研究早期鲁迅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鲁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祖国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曾经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主张以改造国民性,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改革社会、振兴中华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步骤,并付诸行动,贯穿他的毕生。  相似文献   

8.
乔典运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源于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在探索极“左”路线盛行的原因时,捕捉到了国民性批判的主题。继鲁迅之后,他再次提出了改造国民灵魂,重塑民族性格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乔典运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源于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在探索极“左”路线盛行的原因时,捕捉到了国民性批判的主题。继鲁迅之后,他再次 提出了改造国民灵魂,重塑民族性格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巫绍勋 《河池师专学报》1998,18(3):49-52,56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串于老舍新文学创作的始终,而他在这方面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各类市民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和风俗民情的描绘,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并从文化观照的角度去透视国民性的病源,在对二者互为因果的考察中,完成了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同时,他又极力挖掘民族性格、传统文化中的潜在优异因素,从中寻找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俄国文学在思想意蕴和艺术构思方面对鲁迅的小说《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植根于鲁迅灵魂深处的时代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他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的社会理想和坚韧个性。又使他始终不渝地呐喊、战斗;同时.他的悲剧心理和独特审美观。使他的笔端自然流露出阴冷的艺术风格.既有对俄国风格的借鉴,又有自己的再创造,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2.
冯丽芳 《科技资讯》2010,(36):247-247
鲁迅不仅对"国民性"进行了理性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采用了文学的手法,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把"国民性"形象具体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并给予有力地批判,鲁迅从各个方面暴露了"国民之陋劣",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改革国民性,只有勇于改革积极"改打这病根",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  相似文献   

13.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中。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最初形成与发展有着明显的思想理论上的渊源,分别表现为:国内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影响、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20世纪初日本的国民性思潮对鲁迅早期人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论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诠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墨白小说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其早期创作中,墨白持一种启蒙立场,继承了"五四"以来的传统,对国民性中的愚钝、孱弱等方面予以揭露和批判。并通过叙事把这种国民劣根性根源指向了传统礼教。另外墨白前期的作品已经呈现出开放性主题的端倪。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墨白在坚持这种价值取向时在形式方面过多侧重,形成了墨白后来的所谓"先锋"姿态。这种先锋姿态在成就墨白文坛地位的同时也让他陷入自己所造就的藩篱。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为大家所熟悉。有些学者认为,《故乡》之所以被选为教材,是便于教课,因为闰土的形象容易理解。特别是用一种类似于自叙小说的阅读方式,将小说《故乡》的内容和现实中鲁迅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直接联系起来,似乎可以快捷地接近和了解鲁迅。真是这样的吗?在数次拜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后,对此产生了疑问。成功的作家往往跟他童年的记忆和早期的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所证实。鲁迅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强烈地流露了他的“怀旧”情绪。创作是一种理想的追忆和愿望的升华,理想是创作的逻辑起点,人们常称之为乌托邦,鲁迅自己称之为“梦”。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轻时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梦”与现实有效地联系成为作家创作的原初动力。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创作或“梦”是对现实的不满与超越。这“梦”或乌托邦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家的“世界”,这作家的“世界”才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本质,尽管它已在现实中失落了,可是却在创作中不断回归与呈现。这是一个作家真正的“故乡”,灵魂的“故乡”。它也许仅仅存在于作家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鲁迅毕生专注于中国国民性研究,其围绕国民性问题所论述的各个方面和观点,己伸展到该命题的各个重要领域,从其对国民性这一命题思考的深度、幅度及广度来看,在理论和实践上己构建了独特的自我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中论及的国民性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国民性批判的理论武器、国民劣根性的根源、理想的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无不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对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