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王木克 《世界知识》2013,(22):66-66
朴槿惠的中文版自传《绝望锻炼了我》热销中国。最近,拿到了这本自传的韩文版,原来题目还有后半段:《绝望锻炼了我,希望推动了我》。一个在绝望中追求着希望而重生的人,对于世情、国情、人情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悟,行动上更显出战略和谋略兼备的灵活和弹性,在外交上也是谋篇布局,精准设计。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除《序言》外,共收创作八篇。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1922年,在北京;《铸剑》和《奔月》写于1926年,在厦门和广州;《非攻》、《理水》、《采薇》、《出关》和《起死》则写于1934、1935年,在上海。从《补天》创作之日算起,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 对这些新编的故事,人们一直都相当重视。在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在研究《故事新编》时讨论了下面的问题:第一,它是历史小说还是寓言式的作品?即它主要是反映历史的过去还是反映历史  相似文献   

4.
《命若琴弦》是标志史铁生转折性的一部力作,他的创作视点也由关注个人的困境而转向对整个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着重从希望、绝望、虚妄入笔,探讨他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传说的现代改写,《铸剑》对原故事的"新编",一是复仇故事的现代性叙述,二是对黑色人和眉间尺形象的现代性阐释。黑色人是典型的"鲁迅式"战士,其中渗透着鲁迅深刻独特的生命哲学与斗争哲学。复仇过程四环节的结构处理,"复仇三剑客"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决战之前黑色人和眉间尺所唱的三首招魂曲,以及"剑"、"狼"、"坟"等意象的指涉,使黑色人形象诗意浓郁。  相似文献   

6.
龙泉古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二千六百余年。当时,我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奉旨铸剑,为此他云游江南各省,遍访名山大川,经过江西、福建转入浙江龙泉。他在离龙泉县城二里许的秦溪山脚,发现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星座,井中泉水甘寒清冽,附近又无鸡啼犬吠,宜于铸剑,遂取当地山中铁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献给楚王,  相似文献   

7.
<正>"请您帮我铸剑!"当典推打开门时,敲门的青年这么对他说道。"我从七年前就已不铸剑了。"典推返身关门,不想多费口舌。"我会亲手打败躬牙。"在门就要合上的一瞬间,青年平静地说。片刻之后,门缓缓打开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是一个参与面广、时间跨度长且过程十分复杂的社会改造活动。在民族危机的现实刺激下,在改革、启蒙之声高喊入云的清末时代环境下,官方致力于"开明智"方面的努力,虽谈不上是居功厥伟,但完全是可以而且也应该得到肯定。政府在社会改造思潮和启蒙运动中采用白话文告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既重塑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民智得以开启,风气得以开通,初步达到了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最终有利于促使社会进步。本文通过对这时的国民性改造的分析,希望对近代整个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理解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2007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刘九生、逄增玉的《阿Q正传》研究,靳新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原鹏的《孔乙己》研究,魏韶华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故事新编》研究中,王富仁、江弱水对于《铸剑》的理解可谓别具一格;《野草》研究共分三大部分,刘继业的文章堪称《野草》研究史上的优秀之作,从哲学、诗学解读《野草》的文章所在多有,汪卫东有关《复仇》(其二)、王乾坤有关《影的告别》的解读也颇有特色;李冬木的《阿金》研究其小题大做的论述方法可能更值得注意;毕绪龙有关鲁迅序跋文体的研究可谓独具眼光;有关鲁迅、茅盾贺红军信的论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田纳西·威廉斯的《热铁皮屋上的猫》中斯基普为例,探索和发掘斯基普在遭遇"边缘情景"时的焦虑、绝望,以及他在痛苦之后对"真我"的勇敢而绝望的追寻,开始了对威廉斯剧作中积极、正面的男性角色的发掘。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他的第三本小说创作集。这个集子共收八个短篇,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等三篇是前期作品,其余五篇《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等则是后期的创作。这些小说都是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以影射现实的作品。鲁迅在《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自述:“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又说:“叙事有时也有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在其思想内核上寄寓着作者对近现代以来关于“立人”与“救国”问题切实而深沉的思考。拓宽和深化了鲁迅所开拓的国民性主题是《围城》、也是钱钟书对现代文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文化观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核心是紧密相连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鲁迅对敌人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 ,随时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对于劳苦人民却寄予深切的同情 ,并希望他们振作起来 ,与命运抗争。鲁迅的人生观是“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鲁迅一生中经受过苦闷、失望、颓唐和消沉 ,但他没有沉沦下去。他从绝望中肯定了希望 ,从虚无中肯定了实有 ,从黑暗中肯定了光明 ,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体育舞蹈教学的专业技术,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所谓"公孙大娘剑器舞"的道具、套路及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作初步探讨。认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是一种女子戎装持剑表演的健舞,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至少有四个套路,即剑器浑脱、西河剑器、邻里曲与裴将军满堂势,并从她成就了"草圣"张旭的书法艺术及其在中国舞蹈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来肯定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威先生》一直被作为暴露抗战初期国民党文化官僚的作品看待。时过境迁之后,把这部作品放在作家本人的系列中去考察,可以发现《华威先生》还饮食了国民性批判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冯丽芳 《科技资讯》2010,(36):247-247
鲁迅不仅对"国民性"进行了理性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采用了文学的手法,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把"国民性"形象具体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并给予有力地批判,鲁迅从各个方面暴露了"国民之陋劣",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改革国民性,只有勇于改革积极"改打这病根",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  相似文献   

17.
我啮我心反抗绝望--散文诗集《野草》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文诗集《野草》的意象怪异复杂,从象征隐喻的角度去解读,可以看到其深层底蕴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面对阴冷的世界,人道主义者鲁迅的心灵深感痛苦和绝望,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苦痛和绝望”的体悟中,以“不役于物,我自存在”的形式坚守个体生命的独立自由,以“我啮我心,毁灭生命”的独特方式反抗心灵的绝望。这是《野草》的精神,也是《野草》最难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在鲁迅的生命里——猛秀、刚强、希望、乐观;孤独、寂寞、悲观、沉郁;希望与绝望,乐观与悲观,“实有”与“虚无”交织在一起。鲁迅在人生的旅途中,奋然而前行,象“过客”那样作“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19.
图片新闻     
6月8日,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大剑率局办公室主任喻树长,人事处副处长曹洪文视察《湖南安全与防灾》杂志社。李副局长一行详细了解了杂志社目前的运行情况,充分肯定了杂志在我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新闻宣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杂志社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20.
申燕的论文《〈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试图从艺术上否定《阿Q正传》的价值,批评其杂有许多古文和生僻词,没有统一的个性,灰冷绝望。并进而探讨了其艺术缺陷形成的原因。申燕的分析或依傍前人,绝少新意,或论证乏力,有欠公允。申燕所举古语词大部分都是无可非议的,有的还运用得很绝妙。阿Q之为典型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灰冷绝望的世界背后,有鲁迅的大爱和希望在。申燕对所谓“艺术缺陷”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