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南方言三种地方韵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方言是一个跨地区、跨省界、跨国界的方言,台湾省、广东潮汕、广西柳州、海南多数地区、江西上饶、江苏宜兴、浙江温州乃至南洋群岛、美洲夏威夷等地都有众多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而产生于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的三种古老方言的书,是研究闽南方言的最好的文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漳州市区闽南话的概数称数法有独特的个性.反映闽南方言概数词语在表示整数、归整的数目,表多、表少,表示不定概数的词语和问数词等方面的规律,漳州市区闽南话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概数称数法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漳州师院学报》2017,(4):58-63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地方方言进行创作,并以儿童为传播主体进行传唱的儿童歌谣,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漳州民间童谣的起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闽南语童谣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漳州音保留大量的中古音,如声母中轻唇归重唇,舌上归舌头,知组与照组、精组与见组区分明显,韵母阳声韵及人声韵三种韵尾保留齐全等。因此,可利用漳州音辨别中古音,下面要探讨的是怎样利用漳州音辨别中古声母。一、漳州声母和声调wt一>漳州音声母:PP’btt’ldZkk’g”isis’SN注:l、漳州音声母参考价到南方言拼音方案·声母表》,采用国际音标系统拟音,其中”dz在厦门音中已同1混同了,但漳州音至今仍独立存在,必为零声母,因此,漳州音声母比《闽南方言拼音方案·声母表》多dZ、由二个声母。2、漳州音is、is’、S在齐齿呼前读…  相似文献   

5.
《漳州师院学报》2022,(1):46-55
漳州“抢孤”信俗的源流是傩礼入闽走入世俗,传至后世成为与道教或佛教相关联的民间信俗,如漳州龙海朱氏家族对“礼”的坚守将其传承至今。台湾“抢孤”由清初闽南人“过台湾”而至,宜兰头城“抢孤”崭露头角并逐渐兴起。比较两地“抢孤”信俗,可知两者共性为同宗同源一脉相承,“抢孤”形态一致,个性差异在于“抢孤”缘由、目的和未来走向的不同。漳州龙海“抢孤”以崇祀祖先开基立宗为目的,展现地缘性家族权威,在祖国大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机遇期里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湾头城“抢孤”源于垦拓台湾的闽南人的乡族记忆,目的是为同在异乡的无主亡灵带去终极关怀,现已成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6.
漳州平和榜眼府,因武榜眼黄国梁传奇的一生而名闻闽南地区甚至名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黄国梁的民间传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闽南人美好精神品质的反映,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闽南文化精神.从民间所流传的黄国梁一系列动人的故事中,可见闽南人崇佛敬神、忠君爱民的传统民俗和重乡崇祖、爱拼敢赢、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解读武榜眼黄国梁的民间传说,从中可窥见闽南文化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格局中显露闽南人民审美意识和该地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它包含着闽南人民的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用语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其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精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闽南文化由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在台湾与当地文化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台湾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后来台湾历史出现了局本占据五十年和国民党据台的特殊性,但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部分,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从未间断。(一)闽南文化台湾乡土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突出了台湾乡土文学防反帝反殖民…  相似文献   

8.
《漳州师院学报》2022,(3):42-49
长泰方言是闽南方言漳州次方言的一个分支。利用内部比证的方法,通过长泰话[eu]韵一系字与省内闽南方言区漳、厦、泉三地,省外闽南语区雷州的共时比较,发现长泰音和雷州音的模韵、侯韵[eu]音读存在互补关系,进一步佐证了[eu]韵存在白读和文读两个音层。长泰话中古模韵读[eu]呈现覆盖性特征,且表现为白读音,是[eu]韵最早的音层,在上古鱼部向中古遇摄演变过程中形成。中古侯韵读[eu]表现为文读音,形成时间晚于白读音层。少数鱼韵、虞韵字读[eu]是受模韵强势的白读音的影响。长泰音和雷州音保留侯韵文读音特点,少数尤韵字受其影响读[eu]。  相似文献   

9.
闽南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区域化。随着明清时期闽南人大量的渡台定居,闽南化播迁台岛。做为海洋性化——闽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化内涵丰富多彩,而且至今仍有其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语存在多方言现象,人们在交际时,总是根据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的变化来选择使用普通话或者方言。闽南方言是汉语中保留古汉语戍分最多的方言,也是汉语方言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方言之一。在闽南泉州,双言现象十分突出。当前,泉州市区市民大多会说普通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已成普遍存在的现象。泉州市区普通话和闽南话的交替变换,不仅受环境影响,还受人际关系、文化程度等的影响。闽南话依然发挥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双言和谐发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竹马戏是漳州古老的地方戏曲,导源于唐宋的竹马灯舞蹈,这一历史悠久的“戏曲活化石”前后流行800余年。竹马戏在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成分中丰富自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明清时期竹马戏由闽南移民传入台湾.成为台湾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嘉星 《漳州师院学报》2002,16(3):73-76,81
东南亚马来语区华人共通语是闽南方言.其首部反映闽南方言的图书比闽南本土方言韵书的发行早了近4个世纪,方言文献的种类数量亦颇可观,是亟需搜集的境外华文稀有文献.  相似文献   

13.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龙溪硕儒蔡烈栖居于鹤鸣山白云洞(今称云洞岩)长达近半个世纪,潜心研学讲学,以卓然有守的慧识、人品、德行名扬远近。他学宗朱熹,学养丰厚。注重躬行。在漳州传播朱子学,吸引诸多学者、官宦、社会贤达前来论道问学,促进了漳州地方文化对外交流,大大丰富了云洞岩的人文底蕴。其学行对漳州地方社会乃至闽南曾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漳州话的语气词“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啊”在漳州话中使用范围很广,且位置灵活(可居句末、句中、也可居句首),起着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关于句首“啊”的讨论,详见拙作《漳州方言的句首语助词“啊”》(《漳州师院学报》96年第1期)。本文着重探讨句末、句中“啊”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句末“啊”同其他语气词的连用,句末“啊”的变读等。一、“啊”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与普通话一样,语助词“啊”在漳州方言中常位于句末和句中。“啊”位于句末时,读作轻声[·a],可表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不同语气。陈述句末,“啊”常表事态将有变化或已经出现了变化,动作已经…  相似文献   

15.
闽南谚语句式简短,精炼紧凑,广泛运用省略句、无主句、紧缩句及名词性非主谓句,富含闽南语言特点的"有"字句、比较句和"会"字句点缀其中,形成了极具闽南方言特色的句式个性,并善用整句,使得闽南谚语语言简洁,富有节律,上口易记.  相似文献   

16.
《漳州师院学报》2021,(2):56-63
吟诵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诗文进行学习、创作和欣赏的艺术形式,琴歌是古代在诗文吟诵的基础上配以音乐进行演唱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闽南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唐宋中古音的语音元素,运用闽南方言来演唱琴歌,从咬字发音和歌曲韵味上更接近于琴歌所产生的时代。以古代琴歌《长相思》为例,通过对比《长相思》的闽南语吟诵谱和琴歌谱,找出二者的异同,继而参考闽南语吟诵的语音语调来演绎《长相思》这首琴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闽台两地地缘、史缘、血缘、语缘、神缘的特殊原因,闽台化具有很强的交融性和互补性,尤其是作为古代中原化精华的闽南化不仅在台湾社会影响广泛,而且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进入台湾乡土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化的“根”和“本”。因此,对蕴含闽南化成分的台湾乡土学献进行整理开发,不仅生动显示台湾乡土学与闽南化的密切关联,而且对促进两岸化交流朝着认同中华民族化与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池 《漳州师院学报》2002,16(4):64-67,83
唐朝陈元光将军奉命领军平乱,建置漳州,并在民族融合、传播技术、兴办学校、发展经济、倡导文化等方面殚心竭力,颇有业绩,对闽南文化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风格与魅力吸引了旅游者,成为旅游行业中新的亮点,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漳州具有丰富的闽南特色乡村旅游资源,漳州市要注意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并分析其可行性,构建开发漳州乡村旅游资源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有着“海滨邹鲁”、朱子“过化之地”的称号,与其之前被认为好斗彪悍的形象相距甚远,这与朱子思想及其《家礼》在漳州地区传播和实践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然而《家礼》中严谨、全面的礼仪规范,在漳州宗族社会中却表现出有所取舍侧重、繁简不一的倾向,这是漳州乃至闽南文化的独特性之一.漳州地区松散错落的宗族组织结构和复杂多元的人文性格等历史环境演化构成了传统礼仪在地化并显露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