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母质为昔格达组粘土的攀枝花土壤样品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中的钒普遍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剖面分布特征。一般来说,矿区土壤中的钒含量明显高于非矿区,表明该区土壤主要受采矿污染的影响;水田土壤中钒含量明显高于旱地,表明水是钒元素迁移的重要介质(载体)。钒含量在土壤剖面上的空间分布呈底层富集型,反映了成土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土壤微量元素剖面分异的因素,并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造成黄山地区土壤中铜元素剖面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和≤0.001mm土粒.  相似文献   

3.
土壤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以土壤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及SPSS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县域尺度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微量元素与人口健康相关性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县域尺度上Zn、B、Mo、Mn、Fe、Cu 6种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均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特征,B元素的Moran's I值最大,其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好,Zn元素的Moran's I值最小,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差;空间分布模式中以高值聚类(HH)所占比例最高,同时正热点区域比例均高于负热点区域,不同微量元素之间的正、负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存在某些一致现象.2)县域尺度上人口健康水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并非在整个区域内随机散发分布,长寿指数的集聚性要略高于死亡率,表明县域尺度上湖北省长寿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长寿指数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同时发生高值或低值聚集的县域个数和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分布特征.3)Mo和Cu两种元素与人口健康指标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人口健康状况;适量的Zn和Mn元素是已被证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但在本次研究的县域尺度上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土壤环境与人口健康的机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成土条件及土壤的某些性质,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四川省渡口市的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自然含量与该区自然条件及土壤基些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金寨县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 079件,采用酸熔-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分析土壤样品硒含量,运用ArcMap 10.2软件中Kring泛克里格法网格化模型绘制土壤硒含量等级评价图,同时分析了该地区土壤硒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及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土...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林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小流域林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养分分布特性.通过实地采样分析,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按0—10,10—20,20—30,30—40cm分层采集样品,研究了林地土壤4种微量元素(铜、铁、锰、锌)的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林地土壤4种全量微量元素不同土层之间差异较小;林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在表层0—20cm土层之间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效态元素含量减少;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微量元素分布与成土母质以及植被和降雨径流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西昌地区大量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对黏土层进行了X射线衍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模拟试验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西昌昔格达组黏土层因其特殊的成分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力学行为特点.对黏土层的物理力学行为进行总结,并提出了非典型性黏土——绿泥石在西昌昔格达组黏土层的黏性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昔格达土填料中泥岩含量对昔格达土路基强度指标的影响,对16 t和18 t压路机碾压到最佳效果的不同泥岩含量的昔格达土路基做剪切试验,对室内按不同泥砂岩比例配合的昔格达土填料和现场随机混合昔格达土填料分别进行承载比(CBR)试验,采用16 t和18 t压路机对不同泥岩含量的昔格达土填料进行压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6 t压路机,泥岩含量对填料的内摩擦角φ和内粘聚力c影响不大,在设计时,φ可以取32°,c可以取42.571 kPa;采用18 t压路机,泥岩含量对填料的φ影响不大,而对c影响较大,在设计时,φ、c可取得相对偏小一点;CBR与泥岩含量间呈指数变化关系;昔格达土填料的压实度随着泥岩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攀枝花昔格达土的压缩特性和微观结构特征,采用取得的1#、2#昔格达土样本分别制备原状样以及含水率为5%、10%、15%、20%的重塑样,共制备48个土样.通过X线衍射测定矿物成分,通过一维压缩试验研究昔格达半成岩在水和固结压力影响下的强度变化规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探讨原状和重塑状颗粒的微观结构.结果 ...  相似文献   

10.
海南不同桉树人工林微量元素(Cu、M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仅开展对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含量的研究来揭示微量元素(铜、锰)在按树人工林中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有可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中铜的平均值为38.3mg/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mg/kg),锰的全量水平较低,平均值为518.6m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0mg/kg).铜、锰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基本是呈自上而下增加的规律.在海南的西北部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均高于海南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微量元素铜的含量和北部地区微量元素锰的含量是最低的.以海南西部海尾地区为例,在相同的土壤类型上,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均低于对照样地(灌木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第一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的含量高于第三代桉树人工林,但锰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讨小佟家堡子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其成矿作用的影响,对该矿床岩矿石进行微量稀土元素的测试和特征分析.微量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与矿体相比,盖县组片岩、大石桥组大理岩显示出相似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以及稀土配分模式,印支期花岗岩仅在P,Zr,Hf等微量元素上出现较大反差,吕梁期-燕山期岩浆岩体在稀土配分模式上只有Er明显亏损,反映金成矿与地层和岩浆岩关系密切;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为富Cl-的还原性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复杂性,吕梁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与盖县组片岩和大石桥组大理岩均为该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且深部成矿物质也参与成矿,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叠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始新统戴南组(E2d)地层中发育丰富的岩性地层油气藏.通过钻井岩心、古生物、微量元素、测井等资料,对E2d地层沉积环境演化及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2d地层沉积期气候属于温热而湿润的亚热带型气候;戴一段(E2d1)沉积期在吴堡构造运动活动较强背景下,凹陷水体处于半咸水-淡水过渡湖相与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冲积扇的环境,在凹陷南部断阶带发育了近岸水下冲积扇,北斜坡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以及湖泊沉积;戴二段(E2d2)沉积期构造活动减弱,凹陷湖泊属于淡水-微咸水水体环境,在凹陷南部断阶带发育扇三角洲,北斜坡发育三角洲及湖泊相沉积.在上述沉积相背景下发育与展布的砂体成为油气聚集的重要储集单元.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阜康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统计方法,研究了新疆阜康地区土壤表层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4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异函数均可很好地拟合成高斯模型,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均为25%~75%,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空间变异具有各向异性特征,表现为二阶趋势效应.Moran's I系数分析表明4种微量元素均呈现一定强度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土壤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等值线图分析表明,不论在什么方向上,土壤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呈现一定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云南个旧石门坎—保和开展1∶10 000地质简测和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总结了石门坎—保和地区出露的地层、岩性、构造、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微量元素参数统计表明,Sn和Pb元素含量的浓度克拉克值和变异系数均较大,易形成次生晕地球化学异常;2元素组合分析、元素分布型式和元素分形特征显示,Pb-Zn、Au-Cu、Sn元素代表主要成矿元素的次生富集组合,可作为本区较好的找矿指示元素;3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资料,在研究区内圈定了3个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块段,并对各个异常进行解释评价,从而圈定找矿靶区,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二叠统棋盘组为例,通过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对古盐度、古气候和氧化还原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恢复沉积环境。用 ICP-MS 光谱仪和 MAT-251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分别对棋盘组样品进行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选取 B 含量、B/Ga、Sr/Ba和 V/(V+Ni)和碳氧同位素作为判别沉积环境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棋盘组主要发育在盐度较高、温暖-炎热的近岸海相沉积环境和有利于有机质形成的贫氧-厌氧环境;分析垂向上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参数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认为参数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有一定的相关性,棋盘组下段整体上表现为一个海退到海侵的过程,其中有4次完整的次级旋回,由于海平面的不断变化使得棋盘组岩性表现为泥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的频繁互层。  相似文献   

16.
探讨川西拗陷中段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物源问题。采用地球化学示踪方法,通过岩石薄片、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综合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蓬莱镇组源区背景属性和物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蓬莱镇组砂岩碎屑组分以石英为主,其次是长石及各种岩屑;REE配分模式与大陆上地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轻稀土元素富集,Eu负异常较为明显。其源区的构造环境是从海相过渡到陆相,最后演化成复杂的源区。川西拗陷中段蓬莱镇组有龙门山、大巴山-米仓山多个物源区,北部的主要物源区为大巴山-米仓山,南部的物源区为龙门山,中部则为混源区。  相似文献   

17.
对稀土元素在工农业上的研究进展及稀土元素与风化成土过程、土壤、水体和植被的研究作了一系列总结,并对稀土元素在上述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说明.随着人类活动对稀土元素研究开发的深入,稀土元素已经日益深刻的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稀土元素示踪技术对土壤坡面侵蚀过程和沉积物来源具有指示作用.稀土元素在古生物事件中起一定作用.地质方面,最新研究表明稀土元素能为找矿提供有益信息,并且在探讨矿产成因与矿产成矿机制等问题上提供了新途径.稀土元素的存在形态是生物利用性和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参数.最近国际国内对水中稀土元素已做了广泛研究,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稀土分布受水体的化学参量(如PH值、有机质等)和水化学过程影响,含量高低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天然水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及岩石中稀土的溶出.稀土元素对植被影响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植被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侏罗系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焉耆盆地侏罗系煤层的微量元素研究,分别探讨了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赋存特征及其成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焉耆盆地煤中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低,但P、V、Ti等元素则明显富集,属于内陆湖泊盆地;微量元素在盆地边缘和煤层的顶底板及夹矸中明显富集;P元素具有明显的有机亲和性,Cu、Ti等元素主要赋存于粘土矿物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物的颜色,以及西山窑组粗碎屑的出现表明,焉耆盆地侏罗系水体由淡水向微咸水逐渐过渡,古气候由潮湿向干旱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