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杉幼林地中华鼢鼠防治阈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经1996-1998年在祁连山、迭部山区调查,云杉(Picea asperata)幼林地内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危害幼树死亡率(y,%),与鼠口密度(x,只/hm^2)成幂函数相关:y=4.1791x^0.5439(R=0.9519),经济允许死亡率为0.82%。达到中国危害程度应进行人工防治的经济阈值(幼树死亡株率)为1.6%,鼠口密度为0.17只/hm^2。测定了不同初植密度林分的鼢鼠防治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2.
鼠害防治仍然是我国西部草原治理的重要工作.在2013年和2014年的工作基础上,于2015年至2016年对红原县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调查,并对高原鼢鼠进行了复合毒饵灭效的测试.采用堵洞盗洞法调查6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用不同引诱剂、不同基础饵料、不同浓度D型肉毒素配制复方毒饵,并检测对高原鼢鼠的灭效.结果表明,红原县2015年和2016年高原鼢鼠的平均密度为36.22只/hm~2.引诱剂可明显改善D型肉毒素的灭效,菜籽油是最理想的引诱剂,灭效最佳的复合毒饵中D型肉毒素浓度为0.10%.  相似文献   

3.
董百赟 《甘肃科技》2004,20(9):8-9,30
1996-1999年,经线路踏查、访问、捕捉和查阅有关资料,对子午岭林区森林害鼠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林区害鼠为2目4科16种。动物区系为古北界占优势,占总种数的81.25%,广布种占12.5%.东洋界占6.25%。当前,主要的森林害鼠为中华鼢鼠。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策略.坚持“三结合五同步”灭鼠法。实行“四定一包”责任制,合理运用生物、营林、器械、药物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幼林地内害鼠种群数量,保护造林封育成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铗日法和洞道调查,得知吉林省松嫩平原北大岗草原分布有5种草原鼠:即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草原鼢鼠、五趾跳鼠、缺齿鼹。鼠洞密度为29个/hm2。鼠类活动使草原平均覆盖率下降29.2%,平均高度降低4.8 cm,使丰富度指数降低16.1%,使草原鲜重生物量下降51.2 g/m2;干重生物量下降36.1g/m2,使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鼢鼠的活动规律、繁殖情况、生活习性、贮食及洞道结构特点,分析了鼢鼠猖獗的原因,列举了鼢鼠的危害症状以及物理、药物等防治办法,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灭治技术提供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宋绪子 《甘肃科技》2005,21(8):181-182
应用鼢鼠灵防治中华鼢鼠,校正灭效84%,具有适口性好,施药方便,成本低廉,二次中毒机会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是理想的防治中华鼢鼠的灭鼠药物。  相似文献   

7.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高山草甸草原地区中华鼢鼠的种群生态。研究分析了栖居条件和食物条件对鼢鼠栖息密度的影响,经过数理统计的相关分折与回归表明鼢鼠土丘与鼢鼠数存在正相关,回归系数显著,故以土丘系数(土丘数/每只鼢鼠)进行大面积鼢鼠数量的估测的简便方法是可取的。对鼢鼠食性及早食活动的昼夜节律性实验指出。其喜食植物的种类随季节而异,故在灭鼢鼠时饵料的选择也应随季节而异。其寻食活动昼夜节律有两个高峰出现。关于鼢鼠的年令划分尚未见有研究报导,我们试用头骨颅全长和颧阔之比作为指标划分年令,经各纽相关分折,差异均极显著或显著,故这一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从该区(鼠分)鼠的年令组成和性比来看,鼢鼠种群趋于下降,或稳定。鼢鼠对草原的破坏是严重的,被其破坏的草原植被演替,恢复原生植被需4-5年时间,其推出之土丘还影响机械割草,大规模灭鼠要和经常性扫残工作相结合,以保证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华池县的生态环境和啮齿动物地理分布.划分为三个动物地理区;1、东部森林区;在林森中栖居花鼠、岩松鼠和小林姬鼠等.2,西南部农田区:在农田中栖居着鼢鼠和黄鼠等.3,北部草原、农田区:在草原、农田里栖居着鼠兔黄鼠、五趾跳鼠和鼢鼠等.在啮齿动物中,有几种鼠对农林牧的危害较为严重,本地人民群众对防治鼠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高原鼢鼠肌红蛋白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肌红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高原鼢鼠心肌肌红蛋白含量分别为1 001.25±103.25(nmol/g),726.50±54.70(nmol/g),767.33±88.73(nmol/g);骨骼肌肌红蛋白含量分别为781.85±100.98(nmol/g),672.15±108.88(nmol/g),676.80±77.31(nmol/g)。春季高原鼢鼠心肌肌红蛋白和骨骼肌肌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说明随着洞道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季节性变化,高原鼢鼠通过改变肌红蛋白含量,来维持机体的氧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中华鼢鼠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鼢鼠是我国北方地区丘陵山区针叶林幼树最重要的害鼠。文章就该鼠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做了介绍,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鼢鼠洞道结构的建筑工程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建筑工程学原理分析了鼢鼠洞道结构的适应进化机理。鼢鼠采用压实洞壁的方式既解决了土的搬运问题又改善了洞道的受力性能;通过修建侧洞不但解决了中途转身和相互避让时因洞道窄小而遇到的问题,同时还避免了因挖掘过大的洞道所形成较多的体能消耗。鼢鼠洞道的整体结构充分体现了经济、高效和实用的原则,符合最适性理论观点,是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冯维卓 《武夷科学》2002,18(1):280-283
阿维菌素防治水稻三化螟 ,亩用 0 .75克 ,防治二化螟亩用 1.5克 ;防治稻飞虱亩用 0 .5 4克。多杀霉素防三化螟 ,亩用 1.6 5克 ,防治二化螟亩用 2 .5克 ,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 1克 ,防治稻飞虱亩用 0 .5克。楝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 5 0 PPm。藜芦碱醇防治纵卷叶螟亩用 0 .5— 0 .6 2 5克。 Bt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防效低。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持续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在不同海拔高度设置样地调查分析可知,祁连山区分布的36种啮齿动物形成4大类群7个亚群落.中华鼢鼠是林业生产的主要害鼠,因掘洞取食树木根系对幼林造成危害,年被害株率在10%~40%,平均18%.依据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原理,提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害鼠兔的可持续控制策略,试验、总结了区内主要森林害鼠中华鼢鼠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防治.  相似文献   

14.
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严重病害。近几年来,在我省连续大发生,并已遍及各县。据一九七四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发病面积344万亩,损失粮食4700多万斤。为了尽早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为害,我组最近在嵊县召开了科研总结座谈会,着重总结了综合防治白叶枯病的经验,检查了综合防治样板工作。会议认为,通过建组三年来的试验研究,综合防治白叶枯病的措施逐步完善,效果逐步提高,现在已总结出一套能够基本控制发生为害的防治措施,并且树立起一批基本控制发生为害的社队样板。如绍兴县皇甫公社11000亩样板,过去每年发生3000~8000亩,一九七五年只发生118亩,基本控制为害;瑞安县罗南公社综防样板,一  相似文献   

15.
2004年至2006年,在进行"宁夏南部退耕还林(草)区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期间,通过对宁夏固原市红庄林场甘肃鼢鼠分布密度、繁殖情况、危害情况及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1)退耕还林地和山间谷地鼢鼠密度最大;(2)4月份的繁殖率和平均胎仔数最高;(3)危害最严重的树种为落叶松.进而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有益于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给出了棕背平鼠、东方田鼠、东北鼢鼠等三大类林木鼠害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邹军 《汉中科技》2009,(5):45-46
中华鼢鼠是林区的有害生物。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城固县的分布区域和危害现状。发生危害主要与地质、土壤、江河、溏库、生态环境和食物影响因素较大,提出了生物防治、药物防治、人工捕杀、粘杀、烟熏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75%奥美特乳油对防治棉花叶螨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5%奥美特乳油亩喷施45毫升,对防治棉叶螨效果达99.1%,综合防效可达96.4%。  相似文献   

19.
2004年至2006年,在进行"宁夏南部退耕还林(草)区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期间,重点对宁夏固原红庄林场甘肃鼢鼠密度与植被盖度的相关性进行了专题研究,于2005年4月至9月对固原市红庄林场12个样方内甘肃鼢鼠密度与植被盖度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甘肃鼢鼠密度与植被盖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曲线为y=256.346 2-126.630 6 lg x.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确定终生在地下生活的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和棕色田鼠(Microtusman darinus)中耳内的听觉传导是否通过特殊结构来实现震动通讯。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斯氏鼢鼠、棕色田鼠的中耳结构,利用公式ITR=[A/[2/3(Ad)]]×[Li/Lm]2和公式T=[4(Zd/41.5)]/[1+Zd/41.5]计算它们中耳的声波转换效率,观察头骨与下颌骨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与地上生活的大鼠、家猫和猕猴的中耳进行比较。结果 斯氏鼢与棕色田鼠中耳内不存在特殊的声波传导结构,曾被认为与震动通讯有关的假关节窝的功能是用来防止下颌脱臼,砧骨短脚与鼓室壁间的连接关系同样见于大鼠、家猫和猕猴中斯氏鼢鼠的中耳对声波的转换效率低于棕色田鼠。结论 斯氏鼢鼠和棕色田鼠的震动通讯不需要特殊的中耳传导装置,借助于头骨的一般结构就能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