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本文在分析隐喻认知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印 《科技信息》2012,(6):184-184
隐喻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与人类思维、认知、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存在。隐喻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帮助人们从已知迈向未知的一种途径。文章通过对不同认知视角下隐喻的对比,说明了认知在隐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芳 《科技信息》2011,(27):195-196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认知能力,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本文针对英语词汇习得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隐喻认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认知系统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里隐喻的用法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隐喻又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的,每一种语言的隐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言语现象。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认为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修辞和认知的过程。而广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广告语中的隐喻,揭示隐喻在广告语中所起到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本文将运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现象,从而揭示人体词语符号中显现的人类思维共性和文化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谢佳辉 《科技信息》2009,(31):267-267,274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的隐喻理论框架中的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在朱自清作品《匆匆》中关于时间的隐喻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娜 《科技信息》2008,(3):111-11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把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在词汇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其记忆效率.本文通过对隐喻认知理论的简要论述,介绍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几点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汉语隐喻的翻译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同时,汉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物理“终极探索”与“科学认知极限”的提法极易引起人们的误读。本文结合一些常见的认识困惑,探讨这些基本科学哲学命题所蕴含的认识论本质。  相似文献   

12.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外界刺激形成的压力通过人的认知中介而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正确的、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认知可以降解压力的强度;错误的、非科学的认知可以膨胀压力的强度。当今大学生心理紊乱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模式的偏差。大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阅读指导,矫治其错误的非理性的认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和中介环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不断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理论创新是通过实践的中介手段完成的,借助实践实现科学的理论创新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1)深入调查研究(2)尊重群众实践,集中群众智慧(3)掌握科学的认识工具。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工具,它有其深刻的认知理据,是人类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从一个词的原型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的过程.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加深人类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英语复合词的比喻义不可能凭空而生,没有根基地构造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来,它与人们的隐喻思维密切相关。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讨英语复合词产生比喻义的趋向及依据,追寻英语复合词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及其递差。揭示英语复合词比喻义构建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17.
依据系统理论和人的认识过程,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在体操教学中,把学生能力培养内容优化组合,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从而实现教学功能放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理想认知模型分析着手,探讨了汉民族对含极性词的句子的肯定与否定的理解,分析其句式特点、肯定与否定的转换及转换条件及其在特殊语境下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概念整合理论通过研究语言的生成过程来解释人类的思维模式。借助该理论,对英语新闻标题中双关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并得出结论:人们在理解标题中双关语的时候,往往会进行构建、完善和扩展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将双关语中所隐含的意义进行整合,然后将其投射到现实中,最终得出新的意义。由此可见,概念整合理论能够较为细致地描述、阐释读者解读标题双关语的相关心理机制,为研究标题双关语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很多传统词汇获得了新的意义。对词汇中固有词语进行创新使用是网络用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刀"在网络语言中就被赋予了动词的行为意义。"刀"字的意义新用,不仅体现了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它还与英语中美元的读音"dollars"首音字母发音相近,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转喻的认知心理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