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迎春 《科技咨询导报》2007,(27):221-221,223
跨学科教育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描述了当前国内外方兴未艾的跨学科教育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必须走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走出当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低谷,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揭示生物安全领域研究现状与学科交叉特征,了解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为进一步开展生物安全领域跨学科研究、学科资源分配以及科技决策支撑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学科交叉的视角对生物安全领域进行细分,并对生物安全领域及其学科交叉的特征、发展趋势、演化趋势等进行分析,梳理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演化趋势与学科交叉趋势,阐明不同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的现状、特征、学科交叉趋势以及合作趋势。[结果/结论]学科特征方面,国防、食品与网络生物安全为新型生物安全,不同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倾向不同。学科交叉方面,公共、农业、混合与其他生物安全跨学科性稳步增长,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的跨学科性程度高,跨国合作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交叉程度,且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和英国这5个发文量排名前列国家的生物安全领域跨学科性随时间的推移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孟庆峰  何宇迪 《科技信息》2014,(15):144+178
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科学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应由过去单一学科转变为跨学科的培养。针对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困境,如观念未得到广泛认同,知识储备基础不足,跨学科学术交流有限以及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正确树立培养目标、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构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建立跨学科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晓波 《科技资讯》2010,(8):198-199,201
本文对财经类院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首先提出了如何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接着对高校学科交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从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出发,建立交叉学科的复合式培养体系。研究表明:学科交叉与渗透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学现代发展的时代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数学教科书中的跨学科内容研究.基于STEAM教育的视角,整合了国外学者建立的研究框架,从来源和类型2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澳大利亚7年级数学教科书中跨学科内容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澳大利亚数学教科书中跨学科内容的学科来源总体分布均...  相似文献   

6.
大学基础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为了增强专业课程的基础实践教学并弥补实验条件不足,提出采用学科融合方法,在不同学科间创建交叉理论教学和实验环境;在此基础上,实施学生自行开发实验系统,用于多学科的实践教学过程,并适当增加英语实践教学。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传感器"、"工程光学"及"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为融合背景,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开展教学,对提高学生认知、设计和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依托Fab Lab XH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学科特色,引入跨学科交叉融合学习理念,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挑战性思维为导向,突破学科分科禁锢,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动性;构建跨学科工程联结的本科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较完善的跨学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并成为MIT麻省理工学院认证实验室之一。  相似文献   

8.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对2000—2020年239位化学领域“杰青”学者的履历、发表的SCI文献及施引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纵向跨(一级)学科学习经历方面,学者的跨学科比例较低,仅有15位学者在本、硕、博阶段具有跨学科学习背景,总体占比6.3%;在发表的SCI文献(目标文献)与引用其发表文献的文献(施引文献)方面,施引文献的跨学科程度更高;目标文献的跨学科多样性、差异性程度相对较高并与科研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均衡性与产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施引文献的跨学科性则与产出之间无显著关系;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交叉融合程度最深;目标文献的跨学科程度与科研产出之间存在U形非线性关系,意味着在跨学科研究的初始阶段,学者由于要学习更多领域的新知识和研究范式,科研产出水平各方面指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当到达一定阈值后,更高水平和程度的跨学科研究则有利于提升科研产出。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的进展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学科间深度交叉融合。为此,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保障跨学科人才供给;立足于学科核心,坚持“问...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家基金会资助的“中心计划”,旨在促进学科交叉研究以及促进研究与教育的整合。以其中“科学技术中心计划”为例,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了高校资源整合、跨领域跨学科合作以及学科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在实施协同创新中心计划时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综合性大学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问题, 系统介绍北京大学举办生物医学跨学科讲座、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的背景、定位、形式、内容、影响等, 概括总结跨学科学术交流在促进科研合作、组织科研项目方面的作用, 以及对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人才的推动作用。建议未来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应该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与多学科优势, 增强优秀学者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重点之一是: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研发战略,发挥高等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由此可见,进行跨学科研究和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既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新工科重视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本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在《微波电路EDA》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提出一种交叉创新型实验类型.通过微波技术与生物医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设计了一个关于植入式天线的交叉创新型实验案例,并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流程和实施办法.总结并探讨了本科实验教学中交叉创新型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科交叉实验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观是人们关于美育的概念、美育的本质及美育的功能、地位等的理性认识,它是美育学科建构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审美教育观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学校审美教育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效果。20世纪80年代后,审美教育观的发展,融入跨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呈现出一种从属到自律,再到多元与开放性和谐的有机演化的层次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为对象,以探讨人类历史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为目的,运用跨文化(Intercultural)之历史深度描述方法界定历史人类学,具有重要的实践理论意义。跨文化(Intercultural)是指文化的“内在性”、“涵化性”和“互动性”,即通过跨族群文化互动构建历史人类学理论,它与历史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民族志和历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跨文化理论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喜览交叉学科群峰胜境时,会发现许多异军突起的综合性学科之峰。综合性学科是以特定的自然界客体或社会运动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一般来说,它们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汇流、交织、融合的产物。综合性学科既能够同时囊括多种学科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又能够同时容纳各类技术和多种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学科交叉气氛活跃的工科类专业开展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意义。解析了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及当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学科性质和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研究在发现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两极主体的确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发现式教学模式、建立发现式教学模式定量评价体系。选择学科交叉气氛活跃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探索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工科学生素质拓展中的实施策略并进行多样性实践,在课程教学、毕业设计、创新实践等多个领域开展模式的运用、验证工作。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人工智能是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的关键路径。当前中国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和实践严重滞后,缺乏基础理论创新、实践应用支持和大数据库建设。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长期存在对教育技术单一学科分支的路径依赖,形成了研究壁垒、思维惰性和创新恐惧,导致当前教育人工智能研究浅层化。应对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研究需求,不能过度依赖教育技术学科,应凸显本轮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颠覆式和破坏性创新特质,超越教育技术范畴。一是摆脱教育技术学科限制,引导形成全教育、全学科、全过程、全参与者共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新格局,加强重大基础理论创新,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融合,形成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创新系统,引导形成全面参与的新研究范式,全面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技术恐惧,全面引入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推动学科从业人员的思维转化与能力提升。三是借助技术壁垒,形成新的教育研究行业标准,将教育学科打造成为可以与其他社会科学体系进行科学对话的规范学科。四是响应产业界需求,对教育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有效性评估,形成基于评价的产品研发自我调适系统。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科不断成熟和完善后,交叉学科研究往往成为创新性研究成果的源泉,在此背景下,作者呼吁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开展学科交叉教学,作为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以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遥感地球化学为例,阐述其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证明了研究生学科交叉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新工科大背景下,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新专业的建设任务,以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为例,构建具有交叉融合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分别从立体化实验体系、综合性教学大纲、智能化实践平台等方面,将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依托多元的学科研究方向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并将传统教学实践中的算法设计和智...  相似文献   

20.
杜鹃  王国勇 《科技信息》2011,(14):I0100-I010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针对我校软件学院培养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教学需要,利用机械设计学科和软件设计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指导过程和设计成果与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本文为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和方法,对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