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公共及共享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这一组合出行方式顺势而生,其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且符合当前绿色交通发展政策。为研究公共及共享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行为,本文以二项Logit模型为基础,采用SP调查方法得到公共及共享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标定模型参数,利用SPSS软件结合调查数据进行仿真,得到参数估计量,从而建立出公共及共享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特性集计方法将非集计结果集计化,得到各轨道站点公共及共享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方式选择概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制定交通需求管理(TDM)策略的基础.传统的预测模型多以“四阶段法”为基础,对调查数据进行集计处理,忽略数据所携带的有关出行者行为的个体信息,存在信息的浪费和冗余.依据现代交通规划学理论,在回顾传统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非集计模型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淄博市中心城区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预测居民出行方式分担率.研究结果表明,较集计模型,非集计方法能更好地刻画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对昆明市巫家坝机场进行旅客交通方式意向调查的基础上,以机场登机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登机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采用MNL模型构建基于SP数据的非集计模型和基于SP数据与RP数据相结合的非集计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和检验,并从中选出较优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广珠城轨站市内接驳交通现状和旅客出行选择偏好的基础上,研究旅客的市内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在江门东站进行了意愿和行为相结合的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对旅客的个人属性和出行选择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公交车和出租车是旅客的主要接驳交通方式,收入越高的群体选择出租车作为接驳交通方式的比例越高;人群类别、出行目的、出行地区、公费出行、出行费用、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7项关键因素.基于此,建立了广珠城轨站旅客市内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多项Logit模型,借助SPSS22.0软件,通过最大似然法标定模型参数.本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基于调查数据随机测试发现,模型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预测正确率为85.67%,说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对轨道交通进站客流进行准确的预测有助于城市交通系统更好的管理,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使用Kmeans聚类方法对南京地铁113个站点进行聚类,得到5个不同类别的轨道站点,分析不同类型站点进站客流的时序特征以及天气与工作日因素对客流的影响,发现是否为工作日对进站客流影响最为明显。用长短时记忆网络将前35天的数据作为训练集预测后4天的客流量,将预测结果与循环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做比较。结果表明:类别1和类别3站点的进站客流预测精度要优于其他类别,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对居住型轨道站点进站客流的短时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2010年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建立了基于家庭决策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非集计模型.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技术和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极大似然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模型拟合度比较好,ρ2值达到0.759,模型在家庭和个人等两种不同出行链水平上能够较好地描述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K-means的城市轨道交通社区接驳共享单车停靠点规划问题。首先,在分析现有共享单车停靠存在问题基础上,对其骑行数据挖掘,采用K-means算法聚类后进行二次划分,得到候选停靠点;然后建立在可供选择和容量限制的共享单车停靠点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为政府追求出行者广义出行成本最小化、共享单车出行量最大化模型,下层为出行者不同接驳方式和站点选择的交通分配模型;最后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通过实例予以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定共享单车停靠点与规模,方便共享单车出行,增加其出行量,同时解决了停放混乱问题,提高了接驳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广州南站旅客市内接驳交通的市场细分问题.采用RP/SP联合调查方法,对广州南站旅客的个人出行特征和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使用潜在类别模型与多项Logit模型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南站旅客市内接驳交通市场进行细分,并分析各类旅客市内接驳交通方式的选择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广州南站旅客市内接驳交通市场可分...  相似文献   

9.
首先通过比较中国和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几座大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情况,提出在中国特大城市建设立体交通体系的必要性.然后,给出规划立体交通体系的技术方法,即利用个人出行调查数据和实测数据、预测各种出行目的的交通方式交通量的技术方法.还以日本大阪市港区--南港城市轨道线路为例,进行实例介绍.采用非集计模型进行了交通方式划分,并且利用个人出行调查数据拟合模型中的参数.在城市铁路线路交通量分配中,仍然采用了非集计模型,预测出了铁路各站的客流量,为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的建设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轨道站点影响区自行车出行环境评价对于促进自行车接驳出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集百度街景、路网、轨道站点等多源数据,选取自行车出行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便捷性和可达性评价指标,运用DeepLabV3+模型和sDNA分析法对轨道站点1 500 m范围影响区内不同类型道路的自行车出行环境进行评价,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站点影响区自行车出行环境存在空间差异性;交通型道路的自行车出行中间性、天空可视度高,但自行车存取方便程度低;生活型道路的自行车存取方便程度、绿视率高,但自行车出行中间性、安全性低;综合型道路各指标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11.
考虑不同出行方式的费用差异,通过分析轨道交通不同接驳方式,对基于出行时间表述可达性的开发利益影响范围理论计算模型进行改进,并以南昌地铁一号线为分析对象,计算轨道交通开发利益影响范围。同时,利用搜集的站点周围房价数据,得出各站点的实际影响范围。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开发利益的影响范围与接驳方式的速度成正相关,但同时会受到接驳方式费用的制约;另外,各站点影响范围并不相同,理论影响范围表现为距市中心距离越远,影响范围越大,单位距离的影响范围增加值越小,且单位距离的步行接驳范围的增加值均小于单车接驳范围的增加值,这说明在对站点进行增值效益分析时,不能将各个站点的影响范围设定成统一值,而要考虑不同接驳方式的影响范围的差异性。此外,由于长江路站和珠江路站紧邻赣江,导致实际影响范围缩小,这说明实际影响范围与每个城市的结构和规划有关。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路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地面公交之间的有效接驳是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分析了接驳公交出行中乘客出行时间成本和公交车辆运营成本,以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考虑公交线路布局约束、乘客流量守恒约束,以及公交能力约束等,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双边接驳公交线路优化模型,对接驳公交线路布局以及开行频率进行优化。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人工蜂群算法。为了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和稳定性,采用了多种邻域搜索策略,且对算法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校正。数值算例表明,人工蜂群算法可以很好地优化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路的布局,且在求解质量、计算效率和稳定性等方面都优于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13.
关键站点是编制公交时刻表的基础,合理地选择能提高公交运营的准点率和公交时刻表的执行率,有效改善公交服务质量。目前公交时刻表的关键站点主要根据人工经验来选择,基此提出一种利用车辆运营GPS数据,采用改进k-means聚类算法分析选择关键站点的方法。通过GPS数据预处理,提取各个站点的时间特征值,对普通k-means聚类算法进行改进,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初始化聚类中心,利用三角形不等式提高运行效率,利用改进的k-means算法聚类分析得到公交时刻表的关键站点。以珠海市公交的案例分析表明,本文所用的改进k-means算法聚类分析具备可行性,改进算法的分析结果更加贴切实际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14.
依据手机信令数据构建站域活力指标对站域人群出行强度与范围进行测度,针对站域活力与站点客流量的匹配差异性,利用象限法将上海郊区77个轨道站分为3类,即高活力高客流、高活力低客流、低活力低客流,分别占比38%、18%、44%。结合站域开发强度、轨道自身性质等多维属性构建多分类Logit模型,结果表明,相对于高活力高客流站点,高活力低客流站点主要分布于未直接穿越城市主城区的线路上,更需要提高轨道竞争力及地面公交与轨道的接驳水平、降低站域人群对小汽车的依赖度来提高客流;低活力低客流站点,主要分布于开发密度低的远郊,加强站域开发水平是提高站域活力与客流的关键。研究结果为超大和特大城市郊区轨道站点客流与站域活力两者协同发展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行人路径的完整过程为研究基础,分析组成路径的不同设施对行人路径选择以及路径效用的影响,同时对同种类型设施在不同路径中的效用值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建立了改进的Multinomial Nested Logit(MNL)模型和路径效用函数。通过对轨道换乘车站行人路径选择的跟随问询调查,研究影响行人在轨道车站换乘区域内路径选择的因素。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建立了改进的Multinomial Nested Logit(MNL)模型和路径效用函数。以北京市地铁国贸站换乘调查数据为基础,标定了模型参数。模型分析表明:行人在轨道车站换乘区域的路径选择与出行目的及各交通换乘设施的走行时间有关;同时,路径重复系数对路径效用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路径选择行为,佐证了行人对拥挤路径的规避行为;得到的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为评价和提高轨道换乘车站设施服务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交通网络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提出以汽车运行速度概率分布为判断指标,以长春市交通局提供的浮动车数据为基础,基于统计推断的方法得到城市交通网络运行速度概率分布模型.通过对城市交通网络运行速度产生影响的道路交通参数进行分析,得到模型参数与道路交通参数的关系式,构建了城市交通网络中汽车运行速度概率分布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智能交通卡和公交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为研究公共自行车换乘公交的出行规律提供了契机.结合多源数据,研究公共自行车接驳公交的换乘时空阈值,根据自行车站点与公交站点间距离构建匹配站点对;并基于时间阈值提取匹配站点对的刷卡记录构建换乘识别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应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实现同一用户公共自行车IC卡卡号与公...  相似文献   

18.
多星座GNSS卫星轨道模型简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多星座GNSS卫星轨道模型的可视化效率,从卫星椭圆轨道的近似,统一同一星座卫星轨道半长轴长度,基于K-means算法对升交点赤经数据进行聚类划分与重新赋值这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简化,并进行了仿真计算. 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采用显著减少了需要显示的轨道数量,减少了完成模型渲染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每秒显示帧数. 多星座GNSS卫星轨道模型的可视化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成区轨道站公交换乘设施规划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城市建成区大量轨道站点客流换乘特征调查数据,对轨道站公交换乘客流比例、客流空间分布、公交客流吸引范围进行分析,依托轨道网络提出轨道站点公交线路优化规划方法,给出轨道站点出入口始发公交线路、途经公交线路的公交换乘设施用地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调整出行方式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利用200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把是否与家人相伴出行引入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中,采用混合Logit方法建立了有家庭约束和无家庭约束2种条件下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了标定。对比分析了两类模型的差异,基于公交票价和汽车油价的变动各设计了6种情景,对各个出行方式分担率的相应变化进行了敏感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或无家庭约束条件下,居民考虑出行方式选择的重点不同,选择机理有很大差异;由于更多依赖于私人交通工具,有家庭约束的居民出行对公交票价的敏感度较高,而对汽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因此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仅针对单一指标进行调控往往不合理,必须考虑不同家庭的特性,采用合理的综合措施来改善城市出行方式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