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微机芯片8031为主体部件设计测温系统,输入信号采用三线式桥路输入方法。实现了温度自动监测和记录打印。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自动测温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声波测温是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测温技术,其理论基础是超声波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有确定关系.目前的超声测温计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低、在线检测困难以及测量精度差等缺点.给出了一种以热处理温度为3000℃的优质石墨棒作为测温介质、采用基于超声波脉冲技术的零点回鸣法测量声速、并通过微机控制自动跟踪测量温度的超声波测温系统.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该测温系统工作稳定,具备长期自动跟踪测温能力,系统声时测量分辨率可达0.2μs.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路温度同步测量的需求,研制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 gate array,FPGA)和低功耗内核(STM32)的多路温度同步测量系统。该系统以FPGA为主控制器,直接驱动多片模数转换器件,对多路电信号进行同步测量,使用STM32实现温度信号的转换和计算。系统预期测温范围为-200~850℃,测温精度达到0.01℃。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使用PT100温度传感器测温且测温范围为-200~400℃时,系统测量误差小于0.003℃,全量程(-200~850℃)范围内系统测量误差小于0.005℃。所设计的多路温度同步测量系统尽管随温度增大测量误差存在增大趋势,但在全量程范围内实现了0.01℃测温精度的目标,并具有多路温度同步测量、通道数易于扩展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根据目前纺织物生产状况,在热定形过程中,运用红外的非接触测温技术,并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实现现场测温,对布料的工况及V/F转换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从而使信号在较高分辨率前提下,具有远距离传输功能.借助单片微机,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用拨盘和数字化处理的方法使温度的修正能方便、直观.试验结果表明,测温装置适合于热定形机的现场测温.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前纺织物生产状况,在热定形过程中,运用红外的非接触测温技术,并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实现现场测温,对布料的工况及V/F转换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从而使信号在较高分辨率前提下,具有远距离传输功能,借助单片微机,采用软、硬件结合方法,用拨盘和数字化处理的方法使温度的修正能方便、直观、试验结果表明,测温装置适合于热定形现场测温。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多路温度采集系统,阐述了系统的实现方法及设计方案。系统以STM32 F103 C8 T6作为核心控制器,以四线制PT100铂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由控制器控制多路模拟开关地址信号实现多路温度传感器选取。为提高系统测温准确性和稳定性,采用三电阻自校正法提高PT100电阻值计算精度,数字隔离电路隔离控制系统与现场信号,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并对恒流源电路和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了分析设计。在系统软件上,采用PT100分度函数分段线性拟合,以简化电阻—温度换算过程,提升软件执行效率。实验测试表明,在0~1 0 0℃测温范围内,系统测温精度为±0.1℃,测温分辨率为0.0 1℃,能够满足2 2路温度数据采集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设计一种嵌入式防疫识别系统,利用红外测温传感器实现无接触人体测温和人脸佩戴口罩识别.系统选用STM32F103RCT6为控制核心,OPENMV4机器视觉模块,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M LX90614.该系统具有无接触检测和口罩识别的功能,能有效预防接触和呼吸传播,具有工作稳定、智能化、安全化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造气炉内高温测量,研究了一种光纤测温装置.以普朗克辐射定理为理论基础,用光纤耦合并传输信号,使探头和光电转换装置分离,依据比色测温的原理,对单通道信号传输及光电变换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借助单片微机,用软、硬件结合的数字化处理方法对温度进行修正.信号处理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使装置实现了智能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设计了一套多点精确控温系统。利用LabVIEW软件编写的测温和PID控温程序配合网络数据采集卡、固态继电器等硬件,可以实现对加热装置的多点精确测温和控温。该系统使用的B型热电偶的测温精度能达到0. 1℃。在800~1 800℃高温范围内,系统长时间定点控温波动能稳定在±0.5℃之内。采用星型结构的局域网可将设计的控温系统扩充至4047个测温节点和2024个控温节点,成为一个大型的测温控温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传统变压器测温的特点和不足,分析了国外变压器测温方式的发展趋势,介绍变压器光纤测温系统的基本方式和特点,提出了变压器测温系统的发展方向。文章还对目前变压器测温系统的市场状况进行了分析,预测变压器光纤测温系统是相关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1.
逻辑分析仪是数字域检测的基本仪器,它在数字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时域测量中的示波器,在微机上开发逻辑分析仪系统,可充分利用微机的硬、软件资源,有较高的性能价格化,使用方便,功能易于扩充。文中对逻辑分析仪作了简单介绍,探讨BH-L32逻辑分析卡硬件设计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实际调试该逻辑分析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风冷冷热水机组常规测试系统进行了计算分析,针对常规测试系统中同时需要加热和制冷而造成的能量浪费现象,提出在该常规测试系统中空气侧增设表冷器,水侧增设水水换热器,对该系统进行节能改进设计.并以制冷量为25kW(制热量为32kW)的风冷冷热水机组测试系统为例,以试验工况数据为基础,对改进后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验算分析.通过比较改进前后的系统能耗得出,改进后的系统制冷测试工况时可节电32kW,热泵测试工况时可节电16kW,最后编写了表冷器的设计计算程序模块.  相似文献   

13.
构建基于S3C2440A的JPEG XR图像采集系统,实现对采集的RGB24格式原图进行编码并存储.根据S3C2440A自身的体系结构特征,系统设定S3C2440A工作在ARM状态,采用32位总线宽度和32位小端方式的存储空间格式,还给出数据块定义和存储空间分配方案,并进行基于S3C2440A的汇编级优化.内部图像为YUV4:4:4格式,码流结构采用频率模式,对编解码代码定制.最终将定制并优化的JPEC,XR编码代码交叉编译为32位ARM指令代码,移植到S3C2440A上,实现JPEG XR图像采集并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14.
一种以STM32为核心的嵌入式语音播报系统,其核心处理器选用ST公司的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32位处理器STM32F103C8T6。系统的处理器接收上位机指令,解析得到文本信息,通过科大讯飞的中文语音合成板卡XF-S4240将文本信息转换为语音信息,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来实现统一的任务调度和外围设备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空间三维输入装置,给出了三维输入设备控制系统整体架构,在分析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基于STM32处理器对实现三维输入功能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主要包括三轴模拟输入AD转换电路、STM32最小系统电路、蓝牙模块接口电路和LCD液晶显示接口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搅拌釜内非各向同性湍流的现象,本文提出了可用于预测粘性分散相液-液系的液滴平均直径的新半理论性关联式: d_(32)/L=A(L/T)~nWe~(-1)(1+BVi) 其中,A、B、n均为经验常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命名为SGX 2的生产测井专用地面系统 ,它可与大多数常规生产测井下井仪配接 ,完成类似AT 系统的功能。该测井系统以高性能工业PC为控制中心 ,具有 8个 12位BGA模拟输入通道 ,其中有 2个专门用于CCL和电缆记号采集 ,3个可程控门槛电平的脉冲输入通道支持Manchester及单芯半双工电缆数据传输。数据采集、遥测及CBL VDL均为内嵌MPU的接口模块。系统软件是以OOP方法设计的纯 32位软件系统 ,运行于32位Windows操作系统 ,同时支持 8个中断源 ,功能较为齐全 ,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 ,在仪器的刻度、测井服务表、数据文件处理中采用了许多全新的处理方式 ,可以挂接Model82 0及Epson系统等多种测井曲线输出设备。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防止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喘振的控制器描述了其主要功能以及软硬件设计方案.控制器以STM32F103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以uC/OS-Ⅱ操作系统为软件基本架构,实现了相继增压系统的喘振在线预报和自适应调节.试验结果表明,控制器可以明显地抑制由增压系统切换不当引起的喘振,为相继增压柴油机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结合滚动码加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一款无钥匙进入和启动汽车的系统(PEPS),采用芯片PIC16F886作为主控应答器主控芯片。本系统在没有人为操作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识别用户并开启门锁。系统的关键技术是数据安全,根据PEPS的特点及其安全方面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16位AES加密算法,滚动码数据部分采用改进的AES算法两次加密,实现了32位数据的加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加密解密速度,降低对系统硬件要求,设计出一套低成本、高安全性的系统。  相似文献   

20.
详细介绍了一种以C+ +Builder为系统开发平台,利用Matlab作为数学分析、数据处理工具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不仅充分发挥了C+ +Builder在WIN32系统下快速开发应用程序的强大优势,而且充分利用了Matlab在开发控制算法上长处.这使得开发的工控系统在平台开放、易于扩充、二次开发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