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学术论     
学术一词,德文意为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创造即理智的活动、精神的努力和文化的陶养.学术研究不只是做学问,它有个学术品位问题.作为研究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品位,提高自己创造知识的能力.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学术的创造品位.  相似文献   

2.
学术文化建设之于高职院校,是一项较艰难、却极为迫切的工作。较之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建设有其独特的内涵,即: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以教育教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主要途径。结合目前学术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高职院校独特的学术文化内涵,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建设宜采取的策略为: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学术制度建设等为基本保障,搭建校企合作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平台,狠抓"学风建设",造就高职教育领域自己的大师。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频频有学术不端的案例被网上公开揭露而曝光,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程度之重,让人震惊,促人深省,甚至有人用学术不端发生"井喷"来形容这些事端.  相似文献   

4.
大思政课之"大",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应落实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在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中落实大思政课要求,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清华大学开展的调研显示,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与大思政课内涵高度一致,体现了大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凸显了大思政课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作用。良好的学术共同体文化在大思政课中能够成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应当注重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面向学生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宋慈抱是著名历史学家,所著《续史通》曾引起金毓黻等人的关注。从行辈上看,冒广生为宋慈抱师长,且有知遇之恩。刘绍宽与宋慈抱在学问上以诤友之道相待,相引为忘年交。梅冷生与宋慈抱因共同的文化志向结下深厚友谊。通过还原宋慈抱的学术交游发现:他积极投身于修志、办报等温州地方文化事业与活动,致力于“永嘉学术”的保存、传播;民国地方传统士人以结社、编纂志书、保存文献、宣扬文化等形式参与社会转型,并在秩序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秀华 《科技潮》1998,(6):88-88
易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渊薮,它以其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辨证法思想,塑造了华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范。中国医药学在其原理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更是一言以蔽之:"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中医承制导师、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李炳文主任医师将易学原理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融汇参悟,归纳概括,提出:整体系统观、时空流行观、协调中和观和辨证医意观为中医学术特色的根本与精髓所在。笔者师从李炳文主治医师,在此对导师这一学术思想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整体系统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殖,六十四卦尽三才交合之妙"(《易·系辞传上》)。《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相似文献   

7.
概括介绍了刘明教授的新作《学术评价制度批判》的主要内容,认为该书资料翔实、视野开阔、分析透彻、针对性强,显示出了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引玉"之作。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在学术评价领域研究的空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为中国20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奋斗目标;历史文化的辨析与阐发为其终生的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以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种族差异和中国文化本位是其基本的文化观念;打通意识和史诗互证是其常用的研究方法;“了解之同情”和“古典”、“令典”的疏解是其主要的阐释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吕大临《行状》和《宋史》张载本传所谓受《中庸》而读之、访诸释老、反求之六经等三次转折都属于张载的早期学术活动,并按早、中、晚三个阶段逐一考察了张载近四十年的学术生涯;张载的关学思想体系成熟于晚年,其理论纲领是以"天"为核心概念,以"天"、"道"、"性"、"心"为概念序列的。  相似文献   

10.
<正>盘点当今的学术造假,真是丑剧连连:东北财大2007年某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大2006年一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学术剽窃;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西安交大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学术造假……造假的"毒菌"肆虐滋长,侵蚀着良好的学术生态。于是有人不禁质问:教风不良,考风何正,学风怎兴?学术造假必将有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0月22~23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史学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协办的"2016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开幕式上,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院副院长夏堃义、《文学评论》副主编高建平、武汉大学文学  相似文献   

12.
学术“抄袭、剽窃”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抄袭、剽窃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亟待下力遏制.但科研实践中,很多人仍不知哪些表现、何种程度属于抄袭、剽窃,以至于前赴后继;学术界对实际出现的众多抄袭、剽窃问题争议不断,许多人因抄袭、剽窃"说不清楚"、"难以认定"而置若罔闻.遵循学术规范、消减不端行为,首先须明晰"抄袭、剽窃"的基本定义.本文表述对"抄袭、剽窃"的一些界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必须严格审稿;专家二审是关键,一般是内稿外审,外稿内审;稿件取舍是保证学术质量之中心;提高学术质量必须增辟稿源。  相似文献   

14.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现象成为高校学术评价的顽瘴痼疾.破"五唯",关键是要破除"唯"的至上性、绝对性和极端性,而不是抛弃论文等.要理解"五唯"产生的制度根源,加强政策的整体系、系统性设计,做到"破""立"结合,缩短政策"真空期",从制度和文化着手进行标本兼治.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学术评价制度环境;推动高校学术生产模式转换;建设学术共同体,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强化分类评价导向,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元评价体系;发展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估.  相似文献   

15.
<正>东亚海域的各个民族、国家及其各自文化在历史上有过什么样的交流、冲突和互动?彼此之间的观察和想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东海在历史上看起来有时宽阔,有时拥挤,有时又很静谧?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举办的"世界史中的东亚文化和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通过对东亚文化交流史的回顾和探讨,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6.
 一、学术创新 ,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平稳发展时期 ,良好学术环境是社会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社会动荡时期 ,良好学术环境是促使社会变革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学的研究证明 ,现代社会的变迁是很复杂的 ,引起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状况、文化(广义)等因素。其中 ,生产方式是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尤其是其中的观念是社会变迁的关键。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 ,人们不能创造它、违背它 ,更不能消灭它。但是 ,人们可以认识它、掌握它 ,还可以利用它。  相似文献   

17.
<正>2012年11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正式成立.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是一个由青年教师自主管理的民间学术团体,制定和颁布了《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章程》,聘请多位德高望重、学术水平卓越的专家教授担任顾问,秉持开放、民主、自愿、学术自由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学术转变与抒情传统的现代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对王国维之死的分析需追问以下问题:在哪些方面王国维充分显现出其为"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同样"为此文化所化"的学者正多,为什么是王国维选择了如此激烈的(终结)生命方式?王国维一生的学术事业,与晚清民初"危机"冲击中的现实到底发生着怎样的关联?他依托什么资源,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在响应着那样巨大的"世变"?清理王国维在"危机时刻"的表现,会揭示中国抒情传统遭遇现代时刻的复杂性,丰富既有的关于抒情传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的学术风格表现为:提倡实学实用,反对空谈性命;重视经史子集之学,倡导西方科学技术;消除门户之见,主张相互沟通;宣传政治启蒙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的学术风格,引导了有清一代传统学术的转型,对乾嘉学者以至清中后期的浙东学派产生很大影响.因而,黄宗羲是中国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名学者和卓有建树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6月6日,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评选20年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研究生部相关老师、"学术新秀"导师代表和往届"学术新秀"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评选自1996年起已连续举行20届。此前,共有188位优秀研究生获评这一称号,其中博士生164名、硕士生24名,涵盖工科、理科、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类学等学科领域。如今"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