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二、问题的讨论其实,关于“生物”与“生物学”的名称之争,历史上也曾有过。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不少大学教授就“生物系”的称谓提出过批评,当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要求使用“生物学系”。但事实上,到今天为止国内各高校使用“生物系”称谓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改用“生物学系”、“生物科学系”或“生命科学系”等。在英文中,“生物学”(biology)与“生物”(living beings或organism)是很容易区别的,前者指一门科学,后者指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但在中文里,使用就有些复杂。笔者认为,生物与生物学两个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互用,但有些情况下则需要严格区分开来。(一)可以互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生物系——生物学系;生物教育——生物学教育;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生物教师——生物学教师;生物课程——生物学课程;生物实验——生物学实验;生物课——生物学课等等,是经常被混用的。按照英文的翻译,当然后者更准确,比如“biology teacher”直译就是“生物学教师”;“biological education”直译就是“生物学教育”。那么在前者中使用“生物”是否算错呢?笔者认为,不能算错。一方面从约定俗成的角度讲,叫“生物”有其便利性(简单顺口),比如生物教师、生物系、生物课等已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被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使用“生物”的表述也是解释得通的,而且这里的“生物”仍可以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生物课程”是意指研究生物的一门课程;“生物实验”意指研究生物的实验;“生物教师”意指教授生物课的教师。当然,这样互用的话,又很容易给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比如进行文献检索,假设你到图书馆查阅一本名为《生物学教育心理学》的书,如果输入“生物教育心理学”就有可能查不到。(二)需要严格区分开的情况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生物”与“生物学”都是可以通用的,关键是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一种是作为专业,应称为“生物学专业”或“生物科学专业”,不应称为“生物专业”;二是作为科学,应称为“生物学”。如果作为学科,既可以称为“生物”也可以称为“生物学”,但作为科学,只能称为“生物学”而不能称为“生物”,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大学生物学等。生物科学是对客观现实的生命自然界及其规律的逻辑反映,生物学科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物科学中选取的教学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物科学的体系囊括了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成果;生物学科则是旨在实现教学的课题、目标,从生物科学中选择和组织的最基本的知识而构建的体系。生物学教材的选择、排列不应当仅仅凭借生物科学的逻辑关系,还必须受学生的心理发展条件的制约。生物学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就是生物科学的逻辑体系经过教学心理学改造后的变形。所以,就教科书而言,中学教科书是科普性质的,科学体系并不严谨,称为《生物》比较合适;大学教科书是专业性的,科学体系非常严谨,应该称为《生物学》。当然,也有些情况下只能使用“生物”而不能用“生物学”,比如“生物工程”、“生物分类学”、“生物心理学”等,这里是将“生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将“生物学”作为研究对象。(三)前后使用需要一致对于第一种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论著或同一体系中应前后一致。比如不应当时而称“生物教师”和“生物教学”,时而又叫“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其实这种情况在专业论著和国家课程文件中也时常出现。关于课程文件,“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学教学大纲”在过去都同时使用过,现在我国新的初、高中则统一改用“生物课程标准”的称谓。但是作为“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叫法又不一致起来,有称《生物》的,也有称《生物学》的。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使用的是《生物》;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则使用《生物学》。更有意思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初中《生物学》配套的高中教科书又改称《生物》。事实上由口头语和不规范书面语的顽固性造成的混乱在专业性的表述中将会长期存在。这正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对此我本无权置喙,但终觉这里面的确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故不揣深浅,权作巷议,期专家斧正。  相似文献   

2.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aon(拼写有误,应为Typhoon——摘编者)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的提法在国内广为流行,对这一提法我并不认同,也不使用。“生态”与“环境”是两个不同概念,二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不同内涵。生态的重点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离开了“相互关系”的内涵,那么就分别成为“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是一门生物与环境的交叉学科。我曾试图解读“生态环境”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科技术语研究》2012,(1):60-60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2年2月16日报道,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和智利北部天主教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类似于探测火星土壤底层生命迹象的仪器,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地下两米的疏水基底发现一个“微生物的绿洲”。这个有关“生命能够在地球上最干旱的沙漠下繁衍”的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生物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2年2月16日报道,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和智利北部天主教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类似于探测火星土壤底层生命迹象的仪器,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地下两米的疏水基底发现一个“微生物的绿洲”。这个有关“生命能够在地球上最干旱的沙漠下繁衍”的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生物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6.
建议“Acclimation”译作“习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cclimation”是生物热生理学 (ThermalPhysiology)中的术语之一 ,《英汉辞海》将其释为“有机个体对直接环境的变更所表现出的生理调节”。根据国际生理学协会热生理学分会于 2 0 0 1年修订的《热生理学术语 (第三版 )》 ,“Acclimation”的原义是指“生物个体在遭遇应激时所表现出的生理学和行为学变化 ,能够缓解实验条件下某些气候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或增强其抗紧张状态的能力”。在人的环境生理学及《英汉生物学词汇 (第二版 )》中 ,“Acclimation”被译成“习服” ;而在《家畜环境生理学》(李震钟主编 ,1999,全国高等农业…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鸟兽草木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生物学也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伴随着动植物资料的积累,促进了专门的“鸟兽草木之学”(或称古典生物学)的形式。各种类型的生物学著作迅速增加。它们有的描述地域性的动植物资源,如《益部方物略记》、《南方草木状》;有的描述专门类属的动植物,如《桐谱》和《蟹谱》等等;还有一些是当时学者广泛学习的资料丰富的综合性生物学著作,如《埤雅》。更为突出的是一些学者试图创造出自己的生物学奠基性著作,如《禽经》、《昆虫草木略》。后一书的作者不但阐明“鸟兽草木之学”的重要性,而且把它当作古代20种最重要的学术之一。还有一些学者则强调研究动植物对于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性。当时的这种学术思潮,使更多的生物学著作涌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过去认为“比较文字学”名称最早由林柷敔在1937年提出,但实际上胡适1923年起草《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时就已经提到了“比较文字学”。1928年贺昌群翻译《文字的起源》一文时也使用了这一名称,而林柷敔撰写《比较文字学浅识》时参考了贺昌群的文章。但林柷敔是第一个详细论述“比较文字学”内涵的学者。  相似文献   

9.
“登陆”与“登录”的普通话读音完全一样,均为“d叆ng l敶”,而在意义上相差甚远,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术语(这一点从它们的英语名称上可能体现得更为明显),两者不得混用。下面试加以分析,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欢迎大方之家批评指正。“登陆”是军事术语,一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收入正式条目。另外,《汉英军事技术大词典》(中国军事教育学会编,学苑出版社,2004年)也收入有:“登陆,beach assault,land(ing)”(第243页)。与“登陆”相对应的是“抗登陆,antilanding operation”(第838页)或“反登陆,counter landing”(第371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拜读《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36~38页《地理学概念的规范和更新》一文,其中38页第18行蔡运龙教授提及台湾学者表达为“地境”,疑为笔误,应是“地景”。兹补充本人意见如下,提请各方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术语》2007,9(2):63-63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收到你们的《中国科技术语》第一期,非常感谢。读了这期文章,深感不仅是刊物名称的改动,也看到内容的拓宽与提高。可以说篇篇文章都有可读性。其中采访魏寿昆院士的文章,使我学到了知识,也看到百岁老科学家为国家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可贵精神。《百岁未老名词情》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感情真挚,题目也好。但“名词”意义似宽泛了点,用“术语”是否更贴近文章的内容?没有想好,姑妄言之而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术语》在2007年第4期和2008年第1期展开的关于prion定名的讨论,体现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目的是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很好。在讨论中,笔者写了一篇题为《“朊病毒”比其他译名好》的短文。文末也指出:其他译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阅读了贵刊登载的一系列讨论文章后,笔者归纳得到下列看法,并建议不要再争论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6期,访问台湾陈泰然教授的《规范科技名词是一项扎根性的工作》这篇报道中,提到陈教授认为clockwise译“顺时针”不对,clock指的是“钟”而不是“针”。于是他把台湾小学、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都改成“顺时钟”了。文中“编者注”注明大陆译为“顺时针”。笔者认为,“顺时针”指的是“按照时针转动的方向”,似比“顺时钟”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发表过《“音义双译”的优越性》一文(《科技术语研究》第4卷第3期,2002年3月)。后来陆续发现其他一些有趣的实例,现分别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2期“编者按”中“外文字母词”提法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第六期"北京科学哲学论坛"于10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802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刘晓力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教授做了题为《国际生物学哲学发展趋势》的报告。李建会教授介绍了生物学哲学的建制历程及该学科在21世纪的成长态势,总结了国际生物学哲学的三大研究进路以及国际生物学哲学聚焦的十大具体问题:第一,自主论和分支之争;第二,自然选择的单位是什么;第三,进化论的适应主义解释之争;第四,进化论统计特征的困扰;第五,进化与进步之分;第六,物种概念  相似文献   

17.
在科技期刊中,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实验”和“试验”二词较其他词汇,其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笔者随手翻阅《材料保护》杂志第8期,该期26篇文章,除最后两篇没有“实验”和“试验”二词外,其余24篇均有。因作者往往将这两词混用或错用,在编辑工作中,对这两词的修改也是最多的。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期刊中,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实验”和“试验”二词较其他词汇,其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笔者随手翻阅《材料保护》杂志第8期,该期26篇文章,除最后两篇没有“实验”和“试验”二词外,其余24篇均有。因作者往往将这两词混用或错用,在编辑工作中,对这两词的修改也是最多的。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春,笔者应《科技术语研究》(现名《中国科技术语》)之约,拟写了《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以下简称“探源”)与《台风和飓风的异同》两文,分别在《科技术语研究》第8卷第2期和第3期上刊出。本为应差而为,未料反响颇多。近日网搜发现“探源”一文流传更广,颇为忐忑,盖因“探源”涉及之台风命名表又有更替者,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付费出版学术专著与交版面费发表论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成为流行的做法,甚至成为学术界默认的游戏规则,并号称是与国际接轨。本刊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辑”的“编者按”(本刊2008年第1期)中曾就这个问题表达了某些看法,从而引起批评(本刊2008年第3期)和反批评(本刊2008年第4期)。这些举动引起学术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