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对“阳刚之美”的分析从表层内容上看有相似之处 ,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又可以看出两者本质上的不同 ,本文将试图从美产生的一般规律和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两方面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作为一部奇书,它从成书至今就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更在于它在美学中的突出价值,它的出现使得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海内外学者开始从伦理道德标准和文学作品价值评判等层面对它进行评析,使得它深远的美学内涵得以展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评价标准是以善为美,道德因素制约着《金》所获得的审美评价,而《金》所突出表现的是它的“真”,就是因为以真为美,省略了过滤生活原貌的一切环节,才把一众古代小说皆避讳的性事写得龙飞凤舞。这是由它所追求的美学风貌决定的,以追求最大限度贴近现实为旨归,以日常市民生活为审美领域,以生活丑、人性恶为审美对象。以真为美,那就不必排除生活丑、只有以善为美才会把它们从审美客体中剔除。所以,就《金》所表现出的美学精神而言,是不存在古典美学意义上有关丑与恶的禁区的,也谈不什么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3.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分析钟嵘在《诗品》中对五言诗作品及作家的评价,认为钟嵘《诗品》主要是以“文质”为诗美标准来品评五言诗歌的,通过对其五言诗的文质观可反观其对四言诗“文约意广”和“文繁意少”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南朝钟嵘《诗品》在选诗和评诗上明显推重对怨情的抒发和表现,各家批评史对此现象的看法基本是从历史背景和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角度出发而言的。实际上,钟嵘《诗品》对诗歌抒发怨情的推重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士人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是诗歌以抒发情感为本位的观念成熟的一种标志。同时,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的盛行与魏晋玄学的关系亦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国当代主流美学的嘈杂话语和美学品性的失落,《澄明美学》站在非主流的立场上,寻找纯粹美的光辉并进行其本体论的证明。它从人类精神结构要素的辨析入手维护了美作为一种生命本质力量的独立地位,批判了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后现代身体自由为美的反审美倾向;并以对《巴黎手稿》两种生产尺度的全新阐释,揭示了审美建造方式作为人的自由尺度本质上是"曲己成物"的澄明万物、澄明自身的方式,由此也区分了诗性智慧与理性思维的本体论差异,昌明了中国美学真正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不仅充满朴素的辩证法,而且也有许多审美心理描述,对我国古典美学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作为“天下根”的“道”的特征是“大美”;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的含蓄美;大美是“清静以为天下正”的阴柔美;大美是“复归于婴儿”的童贞美;大美是“见素抱朴”的自然美。老子的美学思想不是支光片羽,而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从《诗品》来看抒情诗风格的三大要素论者一般认为司空图的《诗品》是专于探讨诗歌艺术风格的作品.甚而有不少论者索性说《诗品》所列的二十四则就是二十四种艺术风格.这些论者似乎觉得只  相似文献   

10.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苏秀扬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概括了教育与美学的关系,说明它是美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  相似文献   

12.
美育纵横谈     
“美育”这个词是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和诗人席勒(1759——1805)在其主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致丹麦亲王27封信,也译《审美教育书简》,1793——1794)里创造出来的。顾名思义,“美育”是“美学”的派生词。美学在传统上被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关于美和审美的理论,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6——1762)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给予“美学”(Aesthetics)这个名称。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是感受或感性认识的意思,鲍姆嘉通把它同逻辑对立起来;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推理的或理性思维,而美学研究的是具体的感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偏重审美欣赏,文论家的文学见解大都从审美欣赏的具体感受而来.司空图的《诗品》在这方面表现的相当突出.从某种角度来看《诗品》可以说就是审美欣赏著作.《诗品》的“品”字本意就是品味的意思,品味亦即欣赏之意,欣赏出来的感受就是诗歌理论.翻开《诗品》,其二十四则无不浸透着司空图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当代文论家总是把诗歌的审美欣赏看作是一种复杂、甚至是艰难的精神活动.司空图说:  相似文献   

14.
“和”是《乐论》所论的核心美学范畴.以和为美不惟是阮籍论乐的核心,也是整个正始时期的理想美学原则.它具有特定的美学内涵与外延,及历史渊源.在正始审美风尚中,它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内涵演变及原因具有可追溯性.  相似文献   

15.
依据新批评的审美视角,运用谢赫的绘画"六法",观照元代画家倪瓒与民国瓷绘家汪野亭的山水画作,从"经营位置"与"气韵生动"两个方面,比较倪、汪二人的山水画作,借引《二十四诗品》的"飘逸","疏野"两种美学风格加以总结,比较二人的绘画风格,发现山水画的真美。  相似文献   

16.
[]?《金刚经》蕴含的美学思想非常丰厚,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如是”观念所蕴含的“虚幻之美”与“真实之美”的关系、“如来”观念所蕴含的破除主体性的思想和对建立在万物同一性基础上的“无实无虚”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是把握《金刚经》美学思想的关键,这三点暗示着万事万物无不具备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性.简言之,《金刚经》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主张通过对虚幻之美的超越,从而达到对真实之美的观照,但并不彻底否定虚幻之美.  相似文献   

17.
贾辉  蒋皓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1):47-48,51
《论崇高》是古罗马时期的一部著作。书中,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本文从“崇高”的美学意义、崇高风格的构成、崇高的效果、《论崇高》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崇高美这一美学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人文生态视域内,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蕴涵的核心人文生态美学思想,在于其诗论始终贯穿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倡言"饮之太和"之说本质上是建构了主体和谐生态人格美的理想内涵和范型,并提出了理想生态人格美的实现途径,在诗文创作中描绘出人文生态人格的美生境界。这些思想和创作倾向无疑在古代诗论家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视觉化的审美感知和视听语言的审美艺术两个方面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从视听语言营造中国意境、光影艺术造就形与神的统一和互文形式把握节奏张弛相间三个方面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中国美学表达风格.《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层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表达风格,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把中国传统饮食与文化相结合,让国内外观众在了解中国传统美食的同时,更加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中国文化,以唤起人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认识和期待.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二十四首诗论述了诗歌的风格意境。它虽说每篇充满着山水自然的生动描写,但诗人正是通过写自然之“实”表现了其崇尚自然、关爱自然的真实思想。同时,这种思想是晚唐社会思潮的反映,也是诗人自然生态意识的本能体现。而把握住这一点,对当下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