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翠  黄慧 《科技信息》2008,(36):200-20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中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了艺术、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各个领域,融汇了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体现了教育的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这也是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达到本学科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关键。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体系改革为例,阐述了新的教育体系改革下教学与改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变迁与社会变革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由来、课程内涵与教育体系展开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艺术设计的商业属性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厚基础、淡化专业的适应性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新世纪对艺术设计专业前瞻性的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改革创新培养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建立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确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发展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是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水平和思政素养的有效方式,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结合方式单一、评价模式不健全,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高效融合。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丰富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融合形式,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与环节的集合体,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部分院校存在艺术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公司制教学模式分别起源于二十世纪的德国,欧洲、美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艺术高校沿袭了这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国内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采用了工作室模式或者公司模式,但很少将这两种模式有效结合,更没有形成规范的体制。因此,构建"公司+工作室"有效结合的方式极为重要。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作室+公司"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状况的梳理,探索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产业人才结构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艺术设计或相关的专业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它使很多有志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受到过良好美术基础教育的情况下,也能有机会投身自己喜欢的艺术设计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习,把艺术和设计作为自己选择的职业理想,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这与我国工业发展变革有直接关系,对于高校方面来说,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行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了。因此,要注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以及改变。在现阶段新工科理念之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进行一定的优化改变,从而使其与新环境、新形势的人才需求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顺利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导致了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临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脱节的瓶颈。结合学科专业自身特征,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存问题的分析,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改两增三强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对于解决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实践能力差所带来的瓶颈问题具有良好的可预期性。基于此模式,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机制,强化创新意识,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创造力的实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但是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质量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表示了质疑,参考当今世界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实现创新性、实践性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求出发,以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技术专业建设为例,通过重塑人才培养理念、重建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讨,构建了全新的适应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的目标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可操作的示范.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自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增设艺术设计专业。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才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许多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因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而难以应付工作上的挑战,这些都对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吕华斌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8):120-121,138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寻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传统培养模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随机取样,从而展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分析建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转化传统教育思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的8种观念.介绍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研究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设计、指导思想、一般工科院校的特点、工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指标.优化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设计原则及系列课程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公共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经济管理基础课、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工程实践基础训练);专业教育(专业课、工程实践训练)和综合教育(思想教育、军训与劳动、科技方法训练、考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提出主修工科本科、主修工科本科十跨学科辅修课程、主修工科本科十跨学科辅修专科等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也顺势而上,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并逐年扩大专业的招生规模。但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并不可观,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的美丽结合,也是21世纪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教师对新技术的引进心态、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以及艺术设计想法与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计算机艺术设计的高校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作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狭窄、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等。  相似文献   

17.
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从"众创空间"视角论述了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旨在众创空间平台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协同育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最后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进一步发展高校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陶瓷艺术设计实践基地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陶瓷企业人才的需求,高校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应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传统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在陶瓷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对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以社会人才需要为指导,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服务于陶瓷产业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9.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中,一直在延续过去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多大的变化,然而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以及工艺材料的不断发明与创新。使现有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内容以及经济和文化价值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本文旨从以上几点来探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IT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逐渐饱和使得对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复合型人才的巨大缺口制约了IT行业的更高速发展,这也逐渐引起了高校教育的重视,并致力于培养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专才教育模式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劣势分析旨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并探究我国高校教育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