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给了法国大革命很多溢美之词,忽视了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许多负面效应,其实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被神化了的革命。大革命期间最不能容忍的行为就是所谓的革命恐怖活动。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但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理论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难以实现,而且一旦实施必将出现混乱和灾难。法国大革命留下了严重的社会后遗症,现在到了把法国大革命从神圣的祭台上撤下来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贝托莱和柯万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著名化学家,他们都曾是燃素说者,最后都放弃了燃素学说.贝托莱的燃素学说实际上和拉瓦锡的热质理论有吻和之处,所以贝托莱比较顺利地接受了氧化学说.而柯万的燃素学说则受英国气体化学的影响,与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有较大差异.柯万长时间地抵制拉瓦锡的氧化学说.18世纪法国和英国化学研究传统的差异是导致贝托莱和柯万对待氧化学说的不同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七七四年,英国的自然科学家普利斯特列(1733—1804年),在氧化汞加热的科学实验中,分解出一种新气体,并发现它能促使物体燃烧。这种新气体就是我们今天大家熟知的“氧气”。但是,由于普利斯特列深受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束缚,相信那种认为物体燃烧是失掉某种特殊物质的传统的“燃素说”,却把这种气体称为“失燃素的空气”。也就是说,他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就是氧元素。后来,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年),在普利斯特列上述实验结果的启发下,又经过反复实验,才发现了这种氧元素,并建立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从而推翻了“燃素说”,使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对于普利斯特列来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第212页)  相似文献   

4.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要面对《词与物》最后提出的"人之死"这样一个问题,福柯认为"人之死"是尼采的"上帝之死"的伴随事件。福柯指的"人"是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的所谓资本主义大写的"人",资本主义的一般主体性。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一种主体性,欧洲现代史就是这个主体性的历史。法国大革命成为福柯《知识考古学》思考的中心事件,法国大革命在福柯的文本中是隐匿的。  相似文献   

5.
法国大革命仿佛一个漩涡把一代代历史学家和思想者席卷进去,但对大革命的认识却截然不同的分成两派。法国传统革命史学儒勒·米什莱(1798~1874):法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热烈赞扬大革命,他利用大革命见证人的活史料,有血有肉地复活了革命场面。他同情忿激派与埃贝尔派,对罗伯斯庇尔有贬词。在《法国革命史》提到: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并非人民本身天生残忍,一切都是那些煽动者、资产者、衣冠楚楚的绅士和王宫里发号施令者唆使的结果。米什莱的观点成为后来法国传统革命史学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6.
卢检验是法国18世纪的浪漫主义大量,他将浪漫主义嵌入了其民主思想-人民主权理论中。人民主权理论轻视个人权利,偏爱集体主义,推崇激情的平等的民主制度。该理论隐藏着一种专制主义的危险倾向,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法国的亲合力化学研究始于化学家若弗鲁瓦1718年的《在化学中发现的不同物质间关系表》一文。然而,若弗鲁瓦最初使用的并非"亲合力"或牛顿主义的"吸引力"概念,而是"关系"概念。后者是对化学反应现象的总结,而前者是对后者的理论和形而上学的解释。到18世纪二十年代末,两个概念已开始被混用;到七十年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亲合力"所取代,其经验主义的意义也被"亲合力"所吸收;八十年代,随着定量研究在化学中的兴盛,"关系"脱去了其化学意义。在"关系"逐渐被"亲合力"取代的历程中,马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德拉松则反主流地尝试回归若弗鲁瓦意义上的"关系"和"亲合力"。两个概念的互动史反映出拉瓦锡之前法国化学重视经验与理论的结合、慎谈形而上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法国的亲合力化学研究始于化学家若弗鲁瓦1718年的《在化学中发现的不同物质间关系表》一文。然而,若弗鲁瓦最初使用的并非"亲合力"或牛顿主义的"吸引力"概念,而是"关系"概念。后者是对化学反应现象的总结,而前者是对后者的理论和形而上学的解释。到18世纪二十年代末,两个概念已开始被混用;到七十年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亲合力"所取代,其经验主义的意义也被"亲合力"所吸收;八十年代,随着定量研究在化学中的兴盛,"关系"脱去了其化学意义。在"关系"逐渐被"亲合力"取代的历程中,马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德拉松则反主流地尝试回归若弗鲁瓦意义上的"关系"和"亲合力"。两个概念的互动史反映出拉瓦锡之前法国化学重视经验与理论的结合、慎谈形而上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应该结束对大革命的虚幻崇拜和恶意中伤,跳出意识形态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研究。去年我曾与一位研究中国革命的意大利学者聊天,时值"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我们也聊及于此。这位已将李大钊全集译为意语的学者说:"文革是世界范围内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革命传统的终结。"此言一出,我立刻明白了他研究中国革命的用心所在:虽然1968年席卷巴黎乃至整个欧洲的"六月风暴"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两百年前大革命的影子,但法国大革命的真正传人却在东方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而在欧洲人再度狂热起来的1968年,中国也在进行一场"革命",一场更接近法国大革命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史学史上,米涅开始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考察和研究历史,他和基佐,梯叶里同为当时法国新史学派的创始人。米涅认为法国自中世纪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而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一斗争的继续和发展。1823年,仅二十七岁的米涅写成了《法国革命史》一书,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考察了法国大革命的全过程。他在书中认为,法国革命摧毁了旧社会,并“在欧洲开创了新社会的纪元”。恩格斯曾经说过:“在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中,我仍然比较喜欢米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27页) 米涅的《法国革命史》叙事简练,文  相似文献   

11.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详细论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并深刻反思了法国大革命对旧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完全抛弃所带来的结果。近年来引发世界关注的阿拉伯之春在某种程度上与法国大革命有相似之处,思考法国大革命和阿拉伯大变局的前因后果以及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酸和硷以及酸硷反应在化学化工中常常遇到,它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酸硷理论就成为解释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武器。系统地了解现代酸硷理论,对于在化学化工中分析有关酸硷的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帮助。远在十三世纪人类就对硷与酸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到十九世纪初才逐渐建立起古典的酸硷理论。1884年在电离理论的基础上Arrhenius提出了他的酸硷理论,这就是凡在水中能中生H~ 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凡在水中能中生OH~-离子的氢氧化物叫做硷;H~ 离子与OH~-离子迅速作用生成水的反应叫做中和。Arrhenius酸硷理论对说明水溶液的性  相似文献   

13.
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对法国大革命极端仇视,不仅恶毒地攻击和谩骂,而且还利用外交手段怂勇其它欧洲封建君主国干涉法国大革命。直至最后亲自出面武装干涉,企图将法国大革命扼杀在襁褓中。本文拟就叶卡特琳娜二世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物质的化学式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化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一、化学发展简史1、古代和中古时期,包括1661年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期。人类和化学现象打交道并自觉地利用化学现象为自己服务已经是很早很早的事了。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猿人们就发现了火。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进行剧烈地放热放光的化学反应。人们掌握了某些燃烧的规律,学会了获取火种和保护火种的方法,用火驱散野兽、烧烤食物。火的发现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件,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约在公元前两、三千年进入了奴隶社会,学会了一些金属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常以为,把7月14日作为法国国庆节是法国大革命年代确定的。其实,这是1880年的事,其时距大革命已91年;资产阶级共和制与封建制、进步力量与复辟势力,在此期间曾进行了长期斗争。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奋起攻克了封建王朝的象征——巴士底狱,一场改变法国历史进程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了。拿破仑充任第一执政时,一度宣布这一天为国庆节,但不久又被他自己废止。1814年封建王朝复辟,更把7月14日视为“国丧日”,咒骂它是“杀人犯的节日”,人民群众和一些秘密团  相似文献   

16.
拿破仑帝国是在法国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中外史学家历来有人主张把它同法国革命连结起来,认为它是法国革命的继续,是法国革命的“第二阶段”,是“革命的帝制”。这种观点,近年来在我国史学界也比较流行。1975年开始有文章专门论述。1977年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两部拿破仑传记的出版前言中,都提到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1977年在芜湖召开的世界史教材会议上,有人主张法国革命结束于  相似文献   

17.
第一共和国一七九二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立,一八○四年为拿破侖一世第一帝国所代替。第二共和国一八四八年法国二月革命后成立,一八五二年拿破侖三世称帝后告終。第三共和国一八七○年法国九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以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法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德奥的进步知识分子如歌德、席勒和赫尔德等首先在文学领域里开展了反封建的、争取个性自由的“狂飙突进运动”。它深刻地表明欧洲的社会意识已到了发生巨大转变的时刻。1789年,法国大革命终于爆发。这场革命使欧洲人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有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已开始在人们心中扎根,并逐渐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们“言必称希腊”,是因为古希腊的科学家们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古希腊学者掀起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学革命。 第二次科学革命是17世纪的牛顿时代,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到牛顿力学的发表和推广应用,使科学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以英国皇家学会为中心,形成一百多位著名科学家为骨干的队伍,建立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第三次科学革命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以电磁学、生物学、热力学、化学、地学的重大突破为起点,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海森堡、狄拉克等人的量子力学为峰值标志,人类进入第三次科学革命。  相似文献   

20.
1637年,法国人雷奈·笛卡尔发表了题为“几何学”的论文,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使变数进入了数学,把几何与代数联系起来研究,建立了解析几何学。变数被引进数学,是数学领域里的一次重大革命,从此常量数学跃进到变量数学。对此,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从哲学的高度给予了科学的评价,指出:“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