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老子与法贾的“无为”思想的异同。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第一,二者”无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同,从而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第二,二者“无为”思想内容不同:一是理论基础的不同,二是理想社会目标的不同,三是“无为”与“有为”关系的不同,四是老子与陆贾对待其他诸子的态度不同。第三《老子》与《新语》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同,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生态观,伴随着科技独大而带来的心灵失落,老子指斥人们在自然生命的纷驰上找到刺激找到麻醉。道家所推崇的自然、本真、中正的理念,弥补了当代教育中种种失衡现象。对于当今应试教育具有超现代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是通过运用“自然类推”与“逆向求索”这两个方法论获得这一“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他在《道德经》中主张,要使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持续发展就要注意遵循三大定律-守静律,守中律和处柔律。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道家生命道学的诠释有一些探索,但还没有专门针对老子生命道学进行系统性研究与诠释构建.今本《老子》和楚简《老子》都体现了老子的生命智慧,对前者可从生命本原、生命目的、生命超越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老子生命道学,并结合后者内圣外王等命题加以诠释.老子生命道学以个体生命成全为中心,意在克服当代紧张社会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扰.  相似文献   

6.
段俊平 《科技智囊》2013,(12):44-45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被很多人所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属性,看待一个事物要辩证的看它的正反两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大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反复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相似文献   

7.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的核心话语,老子通过"道""天地"与"人"的比较来完成对人类社会政治的建议与批判。老子在《道德经》里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在层次上极为清晰的三种秩序与价值,在它们之间互相的张力之中实现了某种平衡,从而游刃有余地出入其间,体现出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与禅宗皆以"无为"为核心,两者的意蕴在究竟理地并无不同,且两者之"无为"皆有顿、不全圆顿、圆顿之微妙次第。本文就是以此为主旨,去探研《道德经》与禅宗之各次第境界,以及在这些境界里其所展现的不同慧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认老子之"无边"亦即并无局限之真正圣者气质。  相似文献   

10.
谦虚是中国传统美德。《道德经》和《论语》这两部经典反映了老子与孔子的谦虚观。他们面对别人的称赞时,总是自谦地认为自己的地位十分低微。在求学和为人处事方面,二位圣贤都表现出谨慎、谦恭的态度。事实上,老子的观点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的观点是"待贾者而沽"。这都表明他们渴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谦虚观的践行正好实现了他们这一想法。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中的公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道德经》。本文认为,老子《道德经》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品位很高,价值很大,可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政府公关策划学论著据司马迁《史记·老子》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守藏室的史官,曾经“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众所周知,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是可以与孔孟之道相提并论的。因此,研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的《道德经》。本文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从…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对先秦文献《老子》的注解。该注在诠释中除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之外,还利用转换论题、切换立论角度等诠释学方法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以开拓出新的论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摆在了比"经术政教"之"可道"更重要的位置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自然长生之道"与"经术政教之道"的一升一降之间,开辟出了阐释的新领域。这是本书至为关键的一个诠释学问题。由于其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客观上为早期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老子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虽只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但它抓住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许多根本问题,涉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很多重要方面,有的已被不少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所验证,其思想深邃睿智,具有抓大放小,化繁为简的特点,《老子》言简意丰,语言优美,实有进一步探索和再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老子所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思想中,不仅有着积极的工夫论思想,而且预设了完备的体道路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含义,老子层次递进的“四大”思想应该是自人始道终,至“法自然”最终兼摄的四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功夫论和境界论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理想性规定与激励。整体言之,“四大”思想也集中体现了《道德经》所蕴含的宇宙论之意涵。  相似文献   

15.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绝对的不为,而是不妄为。顺其自然而不强行,合乎规律而不逆行,强行逆行的“有为”将会导致无所作为,甚至灾祸,顺其自然的“无为”,将导致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我国提出自然美并建立理论系统的第一人,然而将美与自然密切联系统一起来的则是庄子。庄子讲道之化生于自然,既否定神的作用,更反对人为造作,主张“法天贵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可见,“真”是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的  相似文献   

17.
《老子》即《道德经》,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之作,虽仅有五千言,却说尽了天、地、人间的道理。《老子》内容深邃,以致后人以数千万字评注,仍意犹未尽、常释常新。《老子》是一部有生命的书,随着时代的前进,它不断地吸收当代的优秀思想,并释放出新的意义,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儒道互补”成为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一般讲来,如果说儒家占优势,其特征是人世、积极、有为的话,那么道家略显劣势,其特征则为遁世、消极、无为。数千年来,多少仕途坎坷、人生失意、郁郁不得志者,借了道家的旗帜、追慕清静无为的生活,或寄情于山水,或隐居于老林,成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实践者。可是,追根溯源到道家的鼻祖老子,我们会发现他的思想远非后人所认为的那样消极悲观,相反,用世、积极、有为实为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 李泽厚在《中国思想史杂谈》一文中指出:“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有很大不同。希腊哲学对自然的思辩很突出,而中国哲学主要是政治论的社会哲学。先秦名家,不管是孔子、墨子、法家、道家(庄子可以除外)、阴阳家,都着眼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讲自然也总是把它与人事拉扯在一起。这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特点。”道家老学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不尚贤"的人才思想与墨子的"尚贤"观相比,其实质上是一致的,比起墨子,老子的思维显示了更高的道德水准,更加具有哲学思维的深度与智慧。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与自然、无为、不争等美德,对于当代建设与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20.
陈久霖 《安徽科技》2003,(12):57-58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始主老子(姓李名耳,号老聃),从其生活经验和个人感悟中探索世事与人生的意义,发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将其著书立说,写成了千古留传的文化巨著《老子》,后人称其为《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时至今日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