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行政解决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司法的先天劣势,也与我国传统乡民普遍较为看重纠纷解决者权力背景的心理契合。针对滇东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在采用行政方式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应构建"四位一体"的纠纷解决模式,完善公安派出所、乡镇政府的纠纷解决功能,重视民族风俗习惯与制定法的调适。  相似文献   

2.
对国家法及民间法在解决纠纷中各自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社会既有着乡土本色的底蕴,又有着法制化的内涵。在其纠纷的解决中虽然民间法的作用仍然功不可没,但是国家法日益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国家法强调人们和平共存、相安无事,民间法则要求人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国家法可以通过民间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郑泽 《科技资讯》2012,(11):241-241
在现代社会,一个和谐的高校用工环境不是没有纠纷和争议的"真空",而是有完善的机制解决争议和纠纷的用工环境。和谐的劳动关系应该为劳动者提供多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只要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劳动者的权利依法得到了保护,这种纠纷解决机制就是完善的。作为与《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相配套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新法)在高校社会化用工环境下,新法实施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处理劳动争议,对复杂用工关系的梳理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瑶族民间法经历了从旧石牌制到新石牌制的变迁,两者都是适应解决纠纷,维护瑶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需要而产生,在内容上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但产生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在内容形式上、实施手段和处罚措施上也存在差异。瑶族民间法的变迁启示我们,民间法是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规范之一;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充分重视和引导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对接和沟通。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纠纷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决定了法制建设在纠纷解决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法制建设在立法方面仍然存在体系不完善,科学性、民主性和创新精神均需要加强的问题,尤其是综合治理法、突发事件应急法等亟须制定;在执法和司法方面,存在行政执法不严、司法权威需要树立、司法效率需要加强的问题;在守法主体方面,存在法律意识培养不到住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给予重视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环境法律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现代生态价值,认为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对解决现代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彝族生态道德教化对提升环境法律意识具有借鉴作用,彝族民间生态法对现代环境法体系具有完善功能,彝族生态经济法律文化对地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让社会获得一种理想的、良好的、善的秩序状态。一个社会秩序形成受到预先制度性安排与事后恢复性制度救济两个部分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乡土性特点。新时期下这种社会特点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获得上的影响已经十分有限。承认民间社会不同主体的适当自治性,构建起灵活多样的基层社会组织,采取多元的、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体系,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和理顺社会秩序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新时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选择上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桂北地区的民间纠纷历史资料,如契约、碑刻、诉状、判词等对于研究清代至民国的社会变迁和桂北人民对解决民间纠纷观念的演变有着重要价值。文章通过解读大量原始的契约、碑刻等史料,揭示出清代与民国时期,桂北地区民间解纷权威在官府、中人(村老)之间的变化,即:国家的权威不断渗透到乡村中,广大民众逐渐接受国家法律的洗礼;而民间的乡村精英们权力却不断弱化,逐步走向乡村统治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完善应当着眼于中国乡村实际,构建一个以当事人为主体的协商和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的民间调解、乡镇司法所为主体的行政处理、仲裁机构为主体的仲裁裁决及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司法判决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更好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完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完善应当着眼于中国乡村实际,构建一个以当事人为主体的协商和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的民间调解、乡镇司法所为主体的行政处理、仲裁机构为主体的仲裁裁决及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司法判决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更好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土地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而深入探讨了加强领导责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仲裁机构、加强土地纠纷信访工作网络建设等工作对基层国土部门有效解决土地纠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平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反思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总体来看.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严重短缺、民族教育法规体系不完善等等问题。借鉴平民教育理论,确保教育公平的实施,巩固基础教育成果;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师资资源,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法律与制度保障等措施来解决民族地区教育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幸福观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能力;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文素养;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构建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4.
作为调解的一种重要方式,民间调解在纠纷解决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民间调解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民间调解组织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建立健全民间调解组织体系和网络的方法,以求发挥民间调解应有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我国逐渐从一个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仅从1990年到1999年就从321万件上升至623万件,9年间增长近一倍。由于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未受到足够重视,加上"诉讼万能"、"诉讼崇拜"等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出现滥用诉讼手段的倾向,造成一方面法院案件积压问题出现,另一方面民间纠纷解决机制陷入困境。对于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重构,范愉与张兵等兼主张加强我国民间调解,强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的大局,加快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司哇”作为迭部民间纠纷调解人,熟识本土性资源和地域性规范,在新时代背景下其组成主体、解纷范围、职责功能均呈多元化转型趋势。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激活“司哇”的活力,以其特有的调解实践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宝贵经验,培养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裕的养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瑞萍 《甘肃科技》2007,23(10):145-147
中国的西部民族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和资源,但由于种种因素,并未发挥出优势。相反,由于环境保护工作薄弱,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因此从法律上有效的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概况及成因,提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健全与民族地区相适应的环境法律体系,加强监督与国际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围绕民族地区大学生在MOOC技术支持下来研究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外因及内因对大学生基于MOOC环境支持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民族理论与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邓小平民族理论在这一现实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 ,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坚持民族发展的理论 ,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真正发展起来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正确处理和解决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 ,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 ,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问题的解决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西部大开发 ,仍然应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作为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环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社会环境存在经济发展滞后、地缘政治复杂、残存落后文化的不利影响等问题,所以应该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强党性和政策宣传及教育,优化民族文化成果等方面优化民族地区社会环境,以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