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黏细菌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黏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作为一种可产生丰富而有用的次级代谢物的微生物类群而受到研究者青睐,由于分离纯化黏细菌相当困难和耗时,并且难于培养,同时方法特殊,极大地限制了对这类微生物物种资源的开发,其应用研究较其他的微生物类群更为落后.所以,探索更好的分离纯化黏细菌的方法非常重要.对黏细菌的分离、纯化、纯度检验和菌种保藏等方面已有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希望能对研究黏细菌者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肠杆菌诱导的方法,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菌(Xt—2)。通过子实体和菌落形态学的初步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子鉴定,该菌株具有与橙色黏球菌相似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且其16S rDNA序列与橙色黏球菌的16S rDNA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说明该菌株为橙色黏球菌。抗菌活性表明菌株Xt—2具有明显的抗马铃薯晚疫病菌活性,且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菌株的胞外代谢产物中。活性物质不是蛋白质,对紫外的耐受性比较好,但对高温、过酸或过碱的环境比较敏感。本研究为菌株Xt—2抗马铃薯晚疫病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内蒙古地区黏细菌的深入研究及抗马铃薯晚疫病新药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小皱蝽是半翅目蝽科外生翅类昆虫,以其为实验材料,蘸取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针刺小皱蝽成虫腹部,诱导免疫防御反应,24 h后收集虫体.应用11种溶剂提取昆虫抗菌物质,黑曲霉生长抑制试验及琼脂孔半径扩散试验检测提取物的抗真菌、抗细菌活性,筛选最适提取溶剂.结果表明,80%甲醇能较好提取小皱蝽成虫的抗真菌、抗细菌物质,0.05%TFA的昆虫生理盐水浸提能较好提取小皱蝽成虫的抗细菌物质.两种抗菌物质提取液经超速离心、超滤、固相萃取分级分离,活性回收率分别为14.22%、11.54%,纯化倍数分别为4.64、5.36.本实验为昆虫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和制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微观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利用微观仿真平板模型和分支盲孔模型,对水驱、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现象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研究微生物驱油和置换盲孔内剩余油的微观机制;利用动态扩张黏弹性流变试验,定量考察菌体本身及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对油水界面膜的作用及对原油流动能力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微生物通过降解原油和代谢产生生物气体、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等改变剩余油形态及分布;微生物驱具有气驱、气液界面滑动和剥离油膜等微观驱油方式;生物气能够在生物活性物质的辅助作用下,进入水驱、聚驱、气驱都无法波及的盲孔,置换出其中的剩余油;微生物菌体本身具有界面活性,能与代谢活性产物共同降低油水界面膜强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海洋微生物可提取分离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介绍了海洋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多糖和各种生物酶等活性物质的主要功能;阐述了用于提取活性物质的膜技术和色谱技术的现状,并对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目前在农业上的应用情况、杀虫毒素、抗茵物质及其基因工程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菌液物质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法,研究了常温菌与高温菌菌液物质在油-水界面上的扩张黏弹特性及动态界面张力,阐述了菌液物质黏弹模量随扩张频率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获得了菌液物质油水界面吸附动态微观信息,并将扩张流变性质与动态界面张力相关联,定量考察了菌体本身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菌液物质黏弹模量随扩张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菌体本身具有界面活性,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和黏弹模量,改变油水界面性质,提高原油流动性能.但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存在最佳活性温度.现场应用时应注意油藏温度与菌液最佳活性温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海绵共生微生物是海洋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广泛分布于福建沿海的山海绵(Mycale sp.)中分离可培养共附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发现能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微生物,寻找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合物.从分离的64株细菌和21株放线菌海绵共附生微生物中,筛选到一株具有强烈拮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放线菌菌株HNS054,结合其培养特性、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孢子形态学观察及16SrRNA基因序列,看家基因atpD、recA、rpoB和trpB多基因联合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Streptomyces labedae.对该菌活性产物抑菌效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粗提物(1mg/mL)的抑菌能力略低于四环素(1mg/mL)和氨苄青霉素(1mg/mL),同万古霉素(1mg/mL)和环丙沙星(1mg/mL)相当,高于链霉素(1mg/mL).该活性物质对温度敏感,最高耐受温度为60℃;活性物质在碱性条件下稳定,酸性条件(pH≤3)下失活,分子排阻层析所得物质经全波段扫描,发现它在230nm有较高的吸收值.研究结果将为后续活性物质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从海洋微生物中已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对来自海洋放线菌、海洋真菌及海洋细菌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前期获得的可产生抗血栓物质细菌的分类地位、优化发酵条件及对活性物质初步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理化性质、脂肪酸含量、G+C含量、16S rRNA序列同源性及DNA-DNA杂交率等方法鉴定菌株MJM38,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溶栓活性,利用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检测抗凝活性,利用单因素法筛选菌株MJM 38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利用盐析、超滤及分子筛层析等方法对其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发现,菌株MJM 38属于Chitinophaga菌,初步确定抗血栓活性物质为蛋白质,其分子量大小在30 k Da~100k Da之间,菌株MJM 38在培养时间为4 d、培养温度为25℃~30℃、发酵培养基初始p H值为7时产生的抗血栓物质的溶栓活性最大.  相似文献   

11.
粘细菌是一类具有丰富代谢产物的药源微生物,有潜在的新药开发价值。乳腺癌是多发于女性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尚不能较好的控制,使用具有新作用机理的新型药物治疗可能提供其良好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七株粘细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代谢产物进行抗人乳腺癌MCF-7细胞检测,为研发高效安全的新型抗肿瘤活性物质奠定基础。采用兔粪诱导法、大肠杆菌划线法、大肠杆菌点种法、纤维素诱导法对采集的土样进行粘细菌的分离,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纯化的粘细菌菌株。采用CCK-8法对粘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MCF-7细胞毒性检测,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经鉴定,E44属珊瑚球菌属珊瑚状珊瑚球菌(Corallococcus coralloides),E603、E1201、E1202为粘球菌属变绿粘球菌(Myxococcus virescens),E701、E703、E705为粘球菌属橙色粘球菌(Myxococcus fulvus),其代谢产物均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具有抑制作用,最高肿瘤细胞抑制率在70.45%-106.29%之间,其中Myxococcus fulvus E701代谢产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强。本次实验分离的七株粘细菌菌株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该研究为今后菌株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产生物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产生物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大肠杆菌诱导的方法,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菌(Xt-2)。通过子实体和菌落形态学的初步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子鉴定,该菌株具有与橙色粘球菌相似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且其16S rDNA序列与橙色粘球菌的16S rDNA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说明该菌株为橙色粘球菌。抗菌活性表明菌株Xt-2具有明显的抗马铃薯晚疫病菌活性,且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菌株的胞外代谢产物中。活性物质不是蛋白质,对紫外的耐受性比较好,但对高温、过酸或过碱的环境比较敏感。本研究为菌株Xt-2抗马铃薯晚疫病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内蒙古地区粘细菌的深入研究及抗马铃薯晚疫病新药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海洋微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包括新型抗生素,抗癌药物、不饱和脂肪酸、酶,酶抑制剂,维生素,毒素等,海洋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能力与培养条件紧密相关。已有结果说明海洋微生物可产生大量不同于陆生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是重要的海洋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15.
衡水湖样品中粘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衡水湖区域采集的水样、泥样、草样以及岸上沉积物样品预处理后,利用兔粪诱导、滤纸诱导、滤膜过滤等方法进行了粘细菌分离,共纯化得到24株粘细菌.根据营养细胞、粘孢子、子实体和菌落形态等特征可将所分离纯化粘细菌鉴定为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囊球菌属(Angiococcus)、原囊菌属(Archangium)和粘球菌属(Myxococcus)4属.首次从淡水环境中分离出粘细菌.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黏细菌中分离各种酶类,通过各种选择培养基对成都地区10株黏细菌菌株的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研究发现,菌株CX-1为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菌株CL-7为高产淀粉酶菌株、菌株CC-1为高产蛋白酶菌株、菌株CL-1为高产壳聚糖酶及脂肪酸氧化分解酶类菌株、菌株CL-5为高产脂肪酶菌株.本研究为下一步从这些黏细菌中提取特定的酶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世界上除水以外的第一大饮料。茶叶中含有多种高含量的药用和保健成分,是开发价值最高的植物材料之一。我国茶叶生产大量过剩,并有大量的夏秋季次等茶、茶园修剪和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开发茶资源及茶叶中生物活性物质不仅有巨大的原料来源和市场潜力,同时能解决茶农存在的实际问题。文章总结了茶资源及其活性成分综合开发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沙棘属植物天然产物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棘属植物富含维生素、类胡罗卜素、黄酮类、甾醇、挥发油、5-羟色胺、超氧化物歧化酶、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和糖以及向量元素等12类约300余种化合物。分别以类群的进化顺序、海拔的高低、韧度的升高、经度的东移、果实的发育进程,以及实果的实采收期、每类成分中具体组分、年降水量、果实大小等为横坐标,以其含量为纵坐标,以图解的方式,探讨主要生物活成分在不同类群不同部位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青钱柳表型性状作为优良单株第1轮选择依据,结合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第2轮选择,再基于年度间稳定性评价进行决选,为青钱柳生物活性物质原料生产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2017年3月,根据植株叶片(叶色、叶形、叶面积)、分枝角、冠型(扁平和饱满)等表型性状,结合优良种源进行第1轮优良单株选择;并于当年9月底采收入选单株叶片测定总黄酮、总三萜和多糖含量,评价入选单株的改良潜力并进行第2轮选择。2018年9月对第2轮选择出的优株进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年度稳定性评价并进行优良单株决选。【结果】第1轮选择出的36份材料叶片的3种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总黄酮、总三萜和水溶性多糖的改良潜力分别为34.3%、43.43%和36.41%;据此,单指标结合多指标第2轮选择出10株优良单株。比较第2轮选择优株连续两年叶内的活性物质含量,决选出含量稳定的3株优株LC1、LC4和CP3。分析表明,嫩叶红色的表型性状与叶内总黄酮、总三萜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总三萜含量与植株具较大分枝角和饱满冠型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关系;但水溶性多糖含量与观测的表型性状无显著相关。【结论】基于青钱柳红色嫩叶、大分枝角和饱满冠型与植株叶内总黄酮、总三萜含量呈显著相关性,可将3种表型特征作为药用优株的选择依据。终选优株LC1、LC4和CP3 叶内生物活性物质不仅含量高,而且年度间表达稳定。为了保证高产稳产,需对选择优株进行多点试验并研究其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以确定其适宜生境和相应的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苔藓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苔藓植物是生物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本文着重介绍了苔藓植物所含有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及这些物质所具有的生物活性。大量开展苔藓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