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目前关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成果的回顾,认为对双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生理机制的研究有待于在吸收现代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分析计算主义应用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逻辑前提后,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了将作为当代认知科学主流思想的计算主义引入双语翻译认知过程中的可行性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综述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翻译学在中国的20年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国外认知翻译学理论的引进,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在理论本质、关联理论研究、顺应论、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实践、隐喻的翻译、转喻的翻认知翻译等七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翻译学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基本态势。同时,文章并试图预测21世纪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与应用的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从概念合成理论看翻译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运用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BT) 概念合成理论这种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认识翻译过程,即原文本的解读、图式文本生成过程、译文文本生成过程,有助于再现翻译中意义转换的心理运作过程,为翻译思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之一,必然涉及认知过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方式,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翻译研究的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5.
翻译已越来越多地被看成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过程,一种形式.翻译研究逐步意识到对这一认知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该交际模式下所包含的认知语境、信息意图、交际意图、最佳关联等内容都对翻译产生了影响,并合理地解释了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的选定、翻译批判原则的界定等经常被论述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认知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研究语言学的新研究领域。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词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大多数研究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的。然而从认知角度更能从本质上解释中西色彩词的差异。关联理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本文以认知和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红色色彩词的翻译提供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7.
陈巧云 《科技信息》2010,(24):178-178,180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探索了语言内部和语言间的认知过程,从而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与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把翻译置于概念整合的整体框架内,尝试在此理论下描述翻译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8.
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古诗英译中意象的认知和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在意象翻译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译者必须兼顾形式整合、意象整合以及文化意象整合,解释各种意义生成的路径,并进而解释翻译中整合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通过以乐府《杂诗》为例,分析其中意象的认知与翻译过程,该理论验证了其在解读中国古诗意象过程中的认知解释力和在意象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根据翻译认知理论,在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句子结构和被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适当发挥对准确传达原语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和谐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罗倩倩 《科技信息》2010,(19):I0198-I0198,I0152
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渐渐转向了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本文选取从认知心理学入手,通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加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文章从《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中选取例子,对翻译中的同化和顺应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