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师能内涵在不断创新、充实。在此新形势下,师德师能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提高教师的“德”、“能”素质。“德”之素质,即锤炼爱心、责任心和纯洁心;“能”之素质,即强化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书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没有像教师一样能给予他的学生一生的影响,而他生产的“产品”是绝对不允许有“瑕疵”的,否则将成为潘多拉盒子释放的“害虫”。伤害的不仅是个人的灵魂,而且是社会的有机体及其未来发展,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传道,更是在铸魂,“立德”乃师之魂。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德为师之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师德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08,(2):61-61
“易其至矣乎”,孔子叹道:易经是天地之间最终极最为深刻的道理!懂得了《易经》,圣人才能够达到崇德而广业的境界。这半句继续延续儒家“盛德大业”的主题,前六章中,关于“德”的形成和成就也有大量的铺陈,当然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德智体美劳”,在小时候就已经把这几个字刻进大脑里了,但细推究起来,什么是德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涉及到作为人的一个本原问题。古人说:“德者,得也”。  相似文献   

5.
老师是一种职业,一种肩负崇高使命的职业——立德树人。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为师的前提是应有高尚的道德境界 千百年来,德高为师己成为人们的共识,为师的前提是应有高尚的道德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做教师虽然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是并非有了此就能做一个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奥赛罗》听苔丝德梦娜,由一名挑战权威的斗士向一名委曲求全的“天使”的转化过程。苔丝德梦娜并非天生懦弱的女人,而是被男权社会及男性话语所淹没,所刻意驯化而成的一名自我牺牲的“天使”。她在成就了关于天使(男性的奉献者、牺牲者)的神话的同时,遗憾地延续了女人作为他者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而又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在十个方面应当成为“师”,即:形象师、情感师、创造师、审美师、工程师、责任师、政工师、正气师、心理师、博学师。  相似文献   

8.
德、顺、宪三朝均反对藩镇割据,并且其反对藩镇割据的政策是延续的。“宪宗中兴”之所以能对藩镇割据进行猛烈的打击,是德、顺、宪三朝不断努力的结果,并且三朝均采取大力整顿财政,牧归财权的中心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高雁晋 《甘肃科技》2007,23(1):224-224,228
“以德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重要方略之一。其具体落实到学校教育就是“以德治校”。目前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文化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冲击和不断侵蚀,常常轻而易举地就冲刷了学校正面的教育作用。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德”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以德治校”。  相似文献   

10.
明确公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解决教师中所存在的“不利选择”与“致德行为”的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改善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吏为师”是泰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皋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究其实质,“以吏为师”在于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破坏了秦朝的文化教育,对先秦时期行之有效的“官”、“私”学之教育制度,也是一次致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德为师之本     
本文以"德为师之本"为主题,重点从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开拓进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黄明刚 《科技信息》2009,(23):173-173,168
本文从教师职业入手,阐述了教师作为一种以德育人的职业和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道理。从点滴做起,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塑造为人师表的形象,用教师的日常言行影响和感化学生,“善为师者,既关其德,又慎其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学中教师巧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探究等,对提高教学质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吴宪传 《科技信息》2012,(7):371-371,423
根据“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民办高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办高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几种培养模式,并探讨了培养双师素质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展望双师素质的培养的可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师德”,又称为“师道”,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道德的基本意思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道者,路也”,“德者,得也”。“道”,原指人们行循的路,在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内,指事物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和法则。对教师而言,应该是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道”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只是身外存在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而且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内在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相似文献   

18.
师道中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组合家庭、隔代教育以及许多复杂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厌学、弃学、离家出走、人格缺陷等“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如何教育转化、挽救这些“问题学生”,如何使他们愿学、乐学是对当今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干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引入微格教学,建立准实习教师制的研究”这一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初期阶段成果──“中物教材教法”课程的“德、能、议、练、做”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气韵非师”是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精髓,它影响了中国绘画几千年,并在当前及以后的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其意义不但能让我们更加深人的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画深层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更为我们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指明了方法。六法中深层修养层面的首法虽“非师”,但可以后天培养,其他形式方面的五法则可“师”,可以“师”的部分一定要学习和钻研,不但要外“师造化”,而且要内“师古人”,这样才能中得心源,才能使中国画的发展走上继承、发展、创新的正确发展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