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记得,当爱因斯坦在柏林第一次患重病时,由于不能研究物理学,他看了几本小说,当他看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他说过一句话:"这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而当我看完D·布莱恩的这本爱因斯坦的传记时,我也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爱因斯坦传记中最好的一本。"阿伯拉翰·派斯写的爱因斯坦传记  相似文献   

2.
班维尔的布克奖获奖小说《海》的中心议题就是主人公莫顿通过叙述对自我身份进行建构。从温尼科特提出的"真我""假我"的概念出发,分析班维尔小说《海》的主人公莫顿"假我"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可以发现,莫顿对自己出身和不完美的肉体以及肉体的消亡的羞耻感导致了"假我"的出现,但他创造的"假我"又不够独立、完整,无法完全替代"真我"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于是小说中"真我""假我"同时存在表现出了自我分裂的特质。缺乏一个独立统一的自我让莫顿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此给小说主人公带来人际灾难。  相似文献   

3.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4.
作家阿来小说写得很好,他的小说《尘埃落定》能获得茅盾文学奖,足以说明他是称职的作家了。他当编辑也干得不错。他曾向我约稿,使我这个编辑领教过他当编辑的厉害。后来,他当了《科幻世界》杂志的总编辑。他所在的杂志社是一个很企业化的机构,他又兼了广告、发行公司总经理,现在大家都称他为“阿总”。  相似文献   

5.
正"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题记《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罗曼·罗兰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发表过很多作品,如《约翰·克利斯朵夫》《哥拉·布勒尼翁》等。《名人传》主要讲述了三位处于不同时代的伟大的艺术家——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革命拉开序幕的1917年,上海《民国日报》与《神州日报》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小说《九尾龟》的"隔空笔战",论争双方是民国报人成舍我与《九尾龟》的作者张春帆,论争背后是"小说与社会关系"这一"新小说"核心理论的再次思考与强化,既反映出《民国日报》小说家对清末民初小说发展的回望与反思,也引起了之后《民国日报》小说家对小说改良的讨论与规划,他们的小说改良方略包括现实层面的若干具体操作,也曾寄希望于附设在教育部内的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民国日报》小说家成舍我、叶楚伧、姚鹓雏、胡怀琛等各有小说论著,并且试图从理论层面矫正民初小说界的不良习气,然而在古今、中西的交互冲击之下,他们却难以突破旧文学渊源的束缚,种种努力最终被"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时代强音吞没。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前人更多注重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该文则侧重对"我"的形象分析,文章认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不只是祥林嫂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一个对自己在祥林嫂面前敷衍塞责后深感内疚与不安的自我解剖者。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青年作家,都不大安分,搞小说的偏要玩一下评论,搞评论的偏要玩一下小说李庆西似乎也如此,但仔细一掂量,却不尽然。他七十年代末涉足文学伊始,一股劲儿搞小说,以《“我”和我的主人公》(与李杭育合作)闯入文坛,而三年后的《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的文学论文,却使他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到目前为止,庆西在评论和小说两个领域里双轨齐进,并蒂莲开,说他是评论家,或者是小说家,均无不可。这里且说他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从朝鲜战争、种族冲突和内心冲突三个层面描述了美国退役黑人士兵弗兰克的创伤体验:朝鲜战争构建了弗兰克的战争受害者形象;黑人"坐以待毙"的种族冲突为弗兰克埋下种族创伤的记忆;弗兰克由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角色转变使他陷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内心冲突,加重了他的创伤症候。《家》以战争维度书写了弗兰克遭受的多重创伤,突出了黑人修复创伤、重建家园的艰难。弗兰克兄妹回归黑人社区,终获心安的"回家"结局延续了莫里森小说的伦理诗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11.
顾秋红 《科技信息》2011,(5):I0175-I0175,I0185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开辟了美国"迷惘的一代"道路,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在此将对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来探讨海明威本身与海明威小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曹淑娟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3):89-90,92
《局外人》是加缪荒诞三步曲之一,与他的哲学随笔《西绪弗斯神话》成同构关系。小说透出的是现实世界的荒诞。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这个荒诞的世界的局外人。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局外人"之局外并阐释一下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他那些获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大都以农村题材为主。九十年代末期,莫言开始城市题材短篇小说创作,把笔触伸向城市,探寻城市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虽然莫言的城市题材小说没有取得农村题材小说那样的辉煌成就,但他以《沈园》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创作的尝试,显示了他拓展他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之外版图的努力,也是他始终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现。虽然莫言对于城市题材不如农村题材熟悉,但极具创造力的他采用寓言化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城市题材小说同样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沈园》就是他寓言化城市小说创作的尝试,采取迂回手法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思想,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看《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徐朔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浦安迪教授的力作《明代小说四大奇书》,1987年由该校出版社出版,六年之后沈亨寿先生的汉文译本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编入季羡林教授主编的《海外中国学丛书》。当我细心阅读作者的原文时,自然回想到我和他在普林...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16.
薄旭 《世界知识》2010,(17):61-63
<正>"阅读"已死雨飞,这个1999年出生的小女孩,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最大的课余爱好就是在网上看小说。"我喜欢看冒险的,还有穿越的小说。"当记者问她喜不喜欢看名著时,雨飞说:"我看过‘四大名著’和《明朝那些事儿》!四大名著嘛,看不太懂,《明朝那些事儿》还挺好看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爱伦.坡是19世纪初的一位文学怪才,其小说、诗歌和文学批评理论都已成为全世界珍贵的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哥特式小说至今风行于世,他因而被誉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在中国,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300多年来经久不衰。两位文学巨匠举世瞩目,都表现出对超现实的鬼怪题材的偏嗜。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在《受戒》这篇小说里不遗余力地用精致绵密的语言描写那地方的乡俗风情,用和蔼、欣赏的态度描绘那地方的爱情是如何的纯真又是如何的甜蜜,那里没有现代都市文化空间里的各种情爱阻力,那里人的爱情就像山上的草自由地发芽,自由地成长。他构建的这种封闭性、虚幻性、抒情性乡野风情和乡野生活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文化空间,也可以说是他小说的"基地",由此可以很好地理解小说《受戒》的文化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沃尔夫小说《海浪》中人称代词"我"的语用分析,从真实自我和感觉自我两个方面来探索沃尔夫《海浪》中六个独立的"我"和"一位个体的多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说明六个人物的多重声音是现代自我的多重性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