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2.
詹显华是上饶师专中文科七八级毕业生。学习期间曾作了研究沙汀创作的尝试,得到沙汀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沙汀同志在信中说:“你以十九岁的年令写出如此有分量的论文,我实在感到高兴。祖国的未来是你们的,你们有光明的前途。”沙汀同志又说:“我解放后写的较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担任了文艺方面的行政工作,占用了我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当然也因为我对于新生活不如过去熟悉,需要有一个积累过程。……“对我大跃进前后的一些作品,你的看法基本上是对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又大又快,真是迅雷不及掩耳。解放前我写国统区,各方面的人物变化都不大,写起来困难就少。解放后,我们在从事前无古人的极其伟大的事业。党也在探索。头几年,党在各方面大体都是正确的。大跃进当中和以后,确实出现了三风。“不过,关于大跃进也要有分析。不能否认群众的冲天干劲,只能说党在领导上犯了左的错误。上面左一点,下面左的更厉害。以至党中央、毛主席要纠正那样的错误,不得不花大力气。“这里要注意两个区别:“一个是:我国相当大,有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情况不同,领导干部的水平也不一样。“二个是:大跃进初期情况还是正常的,就象《青(木冈)坡》所写的那样,后来由于引导得不好,出现了三风。粮食上不去,就瞎指挥,高估产。“我的《欧幺爸》、《你追我赶》、《夜谈》是写初期;《夏夜》、《风波》写调整时期,煞住了三风,已经在恢复和发展了,不能归结为是写大跃进。倒是《假日》那一篇确实不太好,正是困难的时候,我却把大办食堂写得很好。“创作方法对了,可以补救生活之不足的看法,我觉得值得考虑。应该这样说,过去的生活积累,解放前的,不能说对于了解新生活就没有用处。因为生活、人物性格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为什么我下去跑两三趟,就能写出东西来呢?因为我写得多了看问题就比别人尖锐一点。……“我在牛棚关了十年,“四人帮”快垮台时才出来,但还是不让走动,离开成都得请假。其他人还不敢跟我说话。要我写关牛棚、挨批斗的事,我不愿意,那对恢复党的传统没有好处。所以我就写《青(木冈)坡》。“你对《青(木冈)坡》的看法,我觉得不错。我写在“四人帮”刚刚垮台之时,那时,现在这一批写农村题材的作家还没有出来,我的小说从艺术风格上说,没有爱“四人帮”的影响,从内容说,没有把人物写成高大全。你的不平是完全有理由的。“不过,《青(木冈)坡》也有缺点。因为十年搁笔,想写点东西,我又有材料,在牛棚里构思过,我就写了。发表得匆忙了一点。最近我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重新修改了一遍,比过去完整了,屠岸同志指出的缺点也改了。”根据沙汀同志的意见,詹显华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了修改。下面发表的是习作的修改稿。  相似文献   

3.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4.
过去,采用“全收全改,精批细改”的办法改作文,花了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不很好。现在,采用“多写一点,少改一点;抓好评讲,写好后记”的做法,却已初见成效。“多写一点”,就是适当增加写作数量。我深感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多写多练是必要的,没有一定的“量”,就不可能转化为一定的“质”。我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按“讲什么,写什么”的原则,每周写一篇作文。讲完毛主席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后,出了一道作文题《体育不能忽视》,要求同学学习文章第三部分运用正反对照方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品位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散文即“情文”,是一种抒情写意的东西,或者更形象一点地说,是作者渲泄感情的窗口.写人也好,如《雪浪花》、《山村小姑娘》、《背影》、《我的老师》……都不是单纯地写人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写人来表达“我”的情感体验,或敬慕、或钦佩、或思念……;写事也好,如《挥手之间》、《儿行千里》、《最难忘却的一件事》、《也不是一味地叙述故事,构筑情节,而是通过故事或片断或一鳞半爪来写,此事对“我”的震动、影响、感染,或鼓舞或悲恸或无奈……写景状物更不必说,无“情”之景,无“意”之物,从来都不能称作散文,只能是说明文的一种.因此,作家冯骥才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流水也说:“散文,是独白,心灵的独白,散文是漫步,思想在人生与文化的广场上散步”,“感觉”、“情境”、“滋味”、“心灵独白”集中体现了一点作者对内情的抒写,因此,从文体特征上理解,对于作者而言,散文是情文!  相似文献   

6.
翟崽 《世界知识》2013,(23):64-64
差不多习惯于将每年最后一篇专栏作为年底总结了。“我的92013:《泰国民主政治论》的合缘之作”是篇我主动要写的书评。之前曾写过一些,这一篇别具意义。作者之一是我的老师,北大教授张锡镇。张老师考取北大时,我刚好一岁。我其实没有上过张老师的课。但他的《当代东南亚政治》却是我们年轻一代东南亚研究人员极少的、也是最好的入门书。想想,哪位做东南亚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没有受益于张老师这本书呢。仅此,张老师已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7.
这篇小说我读了四遍。读第一遍时,我要求自己尽量不带任何想法,以免先入为主,也避免作任何分析,只追求直观的“第一感”。读完第一遍,我只模模糊糊地觉得,这篇小说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相似之处,但又明显感到不同。二者究竟有什么相似与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遍,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开头写后花园那部分,采用儿童视角,可以看作是《呼兰河传》的延续,孤立地看,写得很精彩,甚至是得心应手,但并没有比《呼兰河传》提供更新的东西,而且在整篇小说里也只占很小的篇幅:显然这部分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追求。于是对作者跳…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约有半数,篇后作者都来一个“异史氏曰”,发一通议论,这在小说创作上,似乎是蒲松龄的一个创造。其实,这是学太史公的,表示自己不是写小说,而是写历史,只不过是写有别于正史的“异史”。蒲松龄对太史公大概是很敬慕的,他不仅“写《聊斋》用的是《史记》笔法,与《史记》有相同处,也有发展”,使《聊斋》具有记传体性质;而且仿效司马迁所总结的“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古  相似文献   

10.
 这个题目是一篇小说的题目。伍中正发表在《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5期上的小说用的就是这个题目(2013年第11期《读者》摘发了这篇小说)。这篇小说颇有意思。小说寓意很深,就像一篇哲学论文——“谁来证明你的马?”今天的“主编心语”就从这个故事谈起。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锦泉同志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史》嘱我写序,我在“视力不佳、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谈点浅见罢。自然要实事求是,对读者负责,不能随便吹捧,也不能脱离全书实际发挥一阵。本书是一本教材,是为已有中文专业大专毕业程度而继续进修本科的同志们编写的教材。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材不下十来种。这本教材的问世,不只是量上多了一本,还有它自己的特色。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在职干部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在读作家纪广洋写的一本书《没有彼岸的河》。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没有彼岸的河》,这该是怎样一本书呢?河为什么会没有彼岸?书名如同一个谜面,让我感觉“扑朔迷离”,吸引着我去书中找寻答案……第一辑《青春、梦想和房子》,第二辑《未来什么时候才能来》……第八辑《风雪中的温暖》。如同一幅长长的画卷慢慢伸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4.
晚唐裴铏写了一部“多奇异而可传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记》)的文学专著,名之曰《传奇》,以后,“传奇”一词就被用来泛指唐朝及后来的那些专写人间奇人异事的小说作品。其实,这种文体早就萌发了,所谓唐及后来的传奇小说,只不过是标志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如《庄子》中的《盗跖》就是够得上人奇事亦异的一篇。 具体地说,传奇小说为了收到“传示”、“奇异”的效果,它所标举的创作原则是“尽设幻语”(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其文章近于游戏,大约空中结撰,寄姓氏于有无之间,以征诡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钮锈《觚剩续编》)这也就是说,传奇小说的创作可以不受正史的束缚而多采撷民间传说,“人物可真可幻,事迹若实若虚,年代也完全  相似文献   

15.
美国防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讲话闪烁而有“诗意”,成为美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有好事者在著名的《纽约人》杂志上发了一篇“模仿秀”,让我们也能领略到拉姆斯菲尔德的语言风格。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准备订份餐吗?让我稍微扯开一点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些事我们都知道。我能看着这份菜单明白这一点。但这里也有危险。我“知道”在正宗大满贯早餐中并不包含薯饼吗?菜单上讲包括,顺便说一下,这个菜单折得很好,我们要感谢折叠的人。再回到薯饼,我应该是“知道”它并不包括在内。真实情况是,并不存在什么“已知的”。这是一份全新的菜…  相似文献   

16.
一、概叙50年代法国文坛跃入了“新小说”这一流派,阿兰·罗伯—葛利叶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称为新小说派的宣言。《嫉妒》这部中篇小说写于1957年,题目“嫉妒”似乎显示了这个中篇是属于心理分析的作品,实际上这部作品是对传统的心理分析主题的更新。小说取消了心理分析,但重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保留着他们的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说到作文,不仅是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的事情,更是老师们最难以攻克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很多次尝试。其中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样的说法,我列举过曹雪芹写作和修改《红楼梦》的例子,也曾以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例,更以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敲”二字为例。来说明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古人云:“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一点也不错。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谈一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二日,鲁迅在写《〈肥料〉译后附记》一文时,下署“洛文记于西湖之避暑吟诗堂”。查《鲁迅日记》一九三一年八月九日,记有“夜译短篇《肥料》讫”。四天后写“译后附记”,在时间上是完全吻合的,可是,在这几天里,鲁迅并没有离开过上海,也就没有到过杭州西湖。为此,这“西湖之避暑吟诗堂”,一直来被人认为是不知所指。  相似文献   

19.
昨天我观看了原北京市光明小学王文丽教师的《锡林郭勒草原》课堂实录后,作为同行的我感触颇深,其中她把许多“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都贯穿进去,但总体上最值得让我深思的是在这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结合课堂实录说说自己一点感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开启智慧的最佳捷径,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新课改的主体精神,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对陌生的教育对象,但我觉得王老师的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相似文献   

20.
“我写世界/世界才低着头出来/我写体/你才摘下眼镜看我/我写一个我/看见头发阴都该剪了/能制作的人才是真正了不起请你眯一下眼/然后永远走开/我还要写诗/我是我狭隘房间的/固执制作者这是诗人王小妮的女性主义诗歌《应该做一个制作者》中的诗句,我们以此来解读陈染女性主义的小说。陈染叨年代以后的小说,以一种独特的笔调去书写隐秘的个人生活,以一种对个人生活史的发掘重构叙事本身,是女性写作、写女性、建立女性中心意识的独特文本.通常认为,妇女的作品平凡琐碎,耽于描写日常生活,自传与虚构相结合,缺乏完美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