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罕见绿闪     
最近,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的一座2600米高的山顶上,在落日上方出现了两道绿弧.这其实是地球大气层把阳光弯曲并分解成组分(组成部分)色彩时产生的一种光学效应。当太阳靠近地平线并穿越最密集的大气层部分时,这种效应被放大,如果条件适合,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地球地表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变的研究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 地球表层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地生物学效应是认识与解决地表环境与生命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其核心研究内容概括为生源要素的环境生物界面动力学及生态效应; 毒害污染物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机体影响; 地表环境变化的地生物学响应与生命适应机制; 污染地表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估与生物修复等. 古生物学作为一门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古老交叉学科, 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应当更加关注地质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从而为研究现代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提供更多历史的借鉴. 基于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和资源的优势, 提出了我国在地史时期环境变迁与生命演化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个热点的科学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如荒漠化加重、环境污染的加重、化石资源的破坏等, 这些都对我国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多孔硅中硅量子线横截面尺寸的“恒定”与“台阶”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刁鹏 《科学通报》1996,41(16):1471-1475
硅是间接禁带半导体,禁带宽度为1.11eV不可能在可见光区发光。1990年,Canham发现电化学阳极氧化制备的多孔硅(porous silicon缩写为PS)样品在室温下出现强烈的光致荧光现象。从此PS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PS的光致荧光现象是PS层中的量子限制效应的结果。本课题组曾研究了PS样品制备后的氧化处理与光致荧光谱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支持了量子限制效应导致PS光致荧光的机理。PS的电化学形成过程独具特色,因为硅电极并不像其他电极那样在阳极溶解时表面原子逐层剥落,而是在硅表面形成许多直径为微米至纳米级的小孔,小孔的交叠产生了具有抗溶解特性的一根根很细的硅柱。目前有一些PS形成机理的研究报道,但引入量子限制效应观点的不多。 本文研究了PS的光致荧光谱和制备时的电流密度及HF溶液浓度的关系,结合量子限制效应讨论了PS的电化学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庆生 《科学通报》1997,42(15):1569-1574
近几十年来,随着油气藏勘探中复杂构造圈闭与非构造圈闭(地层圈闭与岩性圈闭)所占比重的增大,地震勘探的效果明显有所下降,同时传统的地震勘探结果通常不能给出圈闭含油气的信息.因此,几乎在油气藏勘探的初期,人们就致力于直接寻找油气方法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如油气地球化学方法,柯马罗夫提出的激电法,pirson提出的磁电法及优Donovan提出的微磁法.这些方法大多数从烃垂向微渗漏激发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矿物学参量变异特征的假说(即“烟筒效应”)出发,并构成了非震综合物化探直接找油方法技术的基础.然而,由于“烟筒效应”机理研究涉及许多学科理论的相互交叉及依赖于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水平的提高,且在地表及浅层很难通过有效的方法获取“烟筒效应”的直接证据,而进展缓慢.目前,对于“烟筒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分布形式仍处于推测与假设阶段.然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烟筒效应”与深部油气藏之间可能存在成因关系,正如Elmore等人认为“虽然与烃晕相关的自生磁铁矿的形成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但在一些油气藏上方含烃砂岩及某些油气井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点介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全球变化研究专项“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项目执行三年多以来,集中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对不同区域大尺度LUCC过程规律的对比、LUCC对气候影响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多时空尺度LUCC气候效应的模式模拟、LUCC气候效应的未来情景分析,以及后续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6.
铁尖晶橄榄石中的次近邻效应和占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科学通报》1997,42(1):72-75
橄榄石是地壳和上地幔最重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在地球过渡带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它可以转变为具有尖晶石结构的尖晶橄榄石.以往曾对尖晶橄榄石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不少的研究.早期的研究表明,尖晶橄榄石γ-Fe_2SiO_4和Ni_2SiO_4以及Co_2SiO_4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有少量Si原子(2%~8%)占据左八面体位置上.后来,傅平秋等使用X射线衍射和M(?)ssbauer效应方法发现,27.5%的Si原子占据在所测高温高压下合成的铁尖晶橄榄石的八面体位置上.我们使用M(?)ssbauer效应方法,对5个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铁尖品橄榄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铁尖晶橄榄石中次近邻效应的存在,并给出了Fe和Si离子在铁尖晶橄榄石中的占位.  相似文献   

7.
程金光 《科学》2000,(12):52-55
一,“液态水的等差效应概念”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形成和产生的? 由于水在大自然交替的循环中可以接连不停地形成和产生象图(一)中的“3”这种底部重力大于侧壁压力的单位立体液态水,并能使它的“13”这种开始降落点与“11”这种水平面、海平面及参考平面之间的垂直高度能发生变化,和“4”这种侧壁压力大于底部重力的单位立体液态水,并能使它的“13”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作者提出的重力分离地球动力理论。其具体内容有:理论提出的依据;重力分离产生的几种重要效应;该效应对板块运动、岛弧现象等主要地球动力学现象的阐述;理论能解释的一些更为具体的地球动力学现象;理论引出的对地球及其它行星演化的推测。作者认为该理论表现出在很多方面比目前的其它理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CO2倍增对植物的生态生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中CO2浓度倍增的环境学效应已经起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其中,CO2倍增的植物生态生理效应研究表明,大气中CO2倍增对作物产量品质、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植物环境等均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藏科学研究范式与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度 《自然杂志》2009,31(5):249
20世纪50 年代以来中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自然科学考察的历史上有它自己的地位。青藏高原科学研究范式的特点是:长期基础研究的平台,传播知识的过程,出成果又出思想。青藏科学研究范式产生了明显的结果,即探索自然奥秘的凝聚效应、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效应、人才涌现的催化效应和不断扩展的社会效应,可称之为“青藏效应”。上述青藏科学研究范式是在国家支持、组织体制改革、学术自由以及国际合作等文化氛围下形成的。蕴藏在“青藏效应”中的精神内涵包括:创新意识,瞄准国际前沿;立足实地,取得原创信息;提倡协作,加强综合集成;结合实际,服务高原建设;持之以恒,献身青藏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