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判定南堡凹陷东三段烃源岩的有效性,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单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计算。采用单井分析测试数据与地震反演、沉积相、构造埋深等资料"点-面"相互结合、验证的方法,对烃源岩的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进行平面预测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生烃潜力法对东三段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分析,厘定烃源岩排烃门限,确定东三段存在有效烃源岩。结果表明,东三段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为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排烃门限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82%,对应深度为3 620 m。东三段烃源岩的生烃量和排烃量分别为13.79×10~8 t和5.52×10~8 t。综合而言,东三段烃源岩能够排烃,且在凹陷内属于晚期排烃,具有一定的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东濮凹陷沙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的研究,发现东濮凹陷沙一段烃源岩主要为混合型,有机质类型较好,平均有机碳含量在0.56%~1.04%之间,属于差-较好的级别.从烃源岩的潜力指数来看,东濮凹陷沙一段生烃强度比较低,期望值为2.084×106 t/km2(相当于SPI为2.1).按照纵向排油系统和横向排油系统的潜力指数评价标准,烃源岩的充载能力分别属于低和中等.  相似文献   

3.
烃源岩排烃期与储层致密期匹配关系是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排烃门限理论、孔隙度演化规律和构造演化背景,以有机质成熟度Ro为纽带,探讨了烃源岩排烃期与储层致密期之间的匹配关系。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芦草沟组烃源岩为一套较好-好的烃源岩,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熟演化阶段。应用生烃潜力法对芦草沟组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Ro达到约0.73%(埋深约3 200 m)后,烃源岩进入排烃期,开始大量排烃。鉴于芦草沟组砂泥岩互层特征以及Ro与埋深的正相关性,用烃源岩Ro的演化来反映紧邻(互层的)地层的埋深变化。通过对实测岩心孔隙度随埋深演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埋深超过约2 700 m(对应Ro约0.6%)后,芦草沟组孔隙度普遍小于10%,整体进入致密期。考虑到Ro的不可逆性,认为芦草沟组致密油具有"先致密,后排烃(成藏)"的特征,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芦草沟组致密油的近源成藏(充注)过程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烃源岩排烃条件决定了宏观上致密油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4.
烃源岩排烃期与储层致密期匹配关系是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排烃门限理论、孔隙度演化规律和构造演化背景,以有机质成熟度Ro为纽带,探讨了烃源岩排烃期与储层致密期之间的匹配关系。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芦草沟组烃源岩为一套较好-好的烃源岩,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熟演化阶段。应用生烃潜力法对芦草沟组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Ro达到约0.73%(埋深约3 200 m)后,烃源岩进入排烃期,开始大量排烃。鉴于芦草沟组砂泥岩互层特征以及Ro与埋深的正相关性,用烃源岩Ro的演化来反映紧邻(互层的)地层的埋深变化。通过对实测岩心孔隙度随埋深演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埋深超过约2 700 m(对应Ro约0.6%)后,芦草沟组孔隙度普遍小于10%,整体进入致密期。考虑到Ro的不可逆性,认为芦草沟组致密油具有"先致密,后排烃(成藏)"的特征,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芦草沟组致密油的近源成藏(充注)过程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烃源岩排烃条件决定了宏观上致密油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5.
吉木萨尔凹陷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源岩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并初步评价了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泥岩类有机质丰度达到了好-最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以II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进入成熟演化阶段。因此,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泥岩类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其生烃潜力大,是该区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的供给者。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并结合排烃门限理论 ,对柴达木盆地各类烃源岩的生、排烃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 ,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烃源岩排烃门限判别图。研究结果表明 :①地质条件下水介质的存在有利于烃源岩生、排油气 ;②烃源岩在地史过程中存在一个向外大量排油气的门限 ,烃源岩只有进入这一门限后才能大量排油 ,在这之前生成的油均残留于烃源岩中 ;③煤、泥岩、碳质泥岩的生、排烃过程均可分为 3个不同的阶段 ,即 :生、排气态烃阶段 ,生、排液态烃和重烃气阶段 ,生、排高温裂解气阶段 ;④研究区各类烃源岩的原始有机碳生油率为 10~ 5 0 0kg/t,残留油率为 5~2 80kg/t,排油率为 0~ 2 5kg/t,生、排气率为 10 0~ 80 0m3 /t。柴达木盆地第三系下干柴沟组烃源岩在埋深为 2 2 5 0m左右进入排烃门限。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生、排烃特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并结合排烃门限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各类烃源岩的生,排烃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烃源岩排烃门限判别图。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质条件下水介质的存在有利于烃源岩生,排油气;②烃源岩在地史过程中存在一个向外大量排油气的门限,烃源岩只有进入这一门限后才能大量排油,在这之前生成的油均残留于烃源岩中;③煤,泥岩,碳质泥岩的生,排烃过程均可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即:生,排气态烃阶段,生,排液态烃和重烃气阶段,生、排高温裂解气阶段;④研究区各类烃源岩的原始有机碳生油率为10-500kg/t,残留油率为5-280kg/t,排油率为0-25kg/t,生、排气率为100-800m^3/t。柴达木盆地第三系下干柴沟组烃源岩在埋深为2250m左右进入排烃门限。  相似文献   

8.
利用松辽盆地北部探井的热解和有机碳数据,采用生烃潜力法对盆地北部中浅层4套主力烃源岩层(青一段、青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的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套烃源岩随年龄变小排烃门限深度变浅,青一段为1.3 km、青二、三段为1.2 km、嫩一段为1.0 km、嫩二段为0.95 km;烃源岩排烃高峰期较晚,青一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烃源岩在晚白垩世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排烃高峰,青二、三段烃源岩则在古近纪四方台组沉积期和泰康组沉积期分别达到排烃高峰;4套烃源岩现今累积排烃量达到了487.1×108t,远景资源量为97.4×108~194.8×108t,展现了巨大的资源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生烃量的研究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烃量的计算结果直接影响研究区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冀东探区为一小型富油气探区,其烃源岩生成了多少油气缺乏系统认识。本文以烃源岩的基本地质条件分析为基础,采用生烃动力学模型来进行模拟计算,由此获得合理的生烃量。研究表明,冀东探区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即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和东三段烃源岩。三套主力烃源岩具有规模大、有机质丰度高的特点。其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且普遍进入中-高等成熟度、发生了大规模的生排烃过程。本区生烃条件优越、油源充足。基于地球化学实验数据,确定了各个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取值标准;采用生烃动力学模型,计算获得研究区生烃量为197.43×108t。  相似文献   

10.
金昌坳陷位于中国西部的潮水盆地,其勘探程度偏低。尽管金昌坳陷具有发育烃源岩的条件,但坳陷究竟有多大的石油资源潜力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有机质丰度测试、镜质体反射率测试、岩石热解测试等技术,对烃源岩开展了系统的评价与分析;同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对研究区的石油资源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金昌坳陷青土井组和新河组烃源岩,在有机质丰度上达到好烃源岩标准;热演化程度低,处于低熟-中等成熟范围;有机质类型以混合的类型为主。青土井组烃源岩的生烃强度为28.0 mg/g TOC;新河组烃源岩的生烃强度为24.0 mg/g TOC。金昌坳陷的石油资源量总计3550.9×10~4 t。整体而言,坳陷的石油资源丰度低,油气资源潜力弱,石油勘探与开发存在较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对于烃源岩的判别标准,目前仍广泛存在争议。主张以排烃门限的概念来确定有效排烃源岩、研究有效排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及其生排烃特征,以此来综合认识烃源岩的排烃历史和排烃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烃源岩排烃品质评价图版判别排烃源岩,其次,根据排烃模型定量研究源岩的排烃特征。冀东探区高柳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Es3)烃源岩的实例研究表明,其排烃门限深度对应的Ro 为0.78%。只有进入该排烃门限的烃源岩才能大量排烃,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大,源岩排烃率和排烃效率逐渐增大。高柳构造带沙三段烃源岩的最大排烃强度超过450.00×104 t/km2,平均排烃强度为315.67×104 t/km2,排烃量总计9.47×108 t,排烃高峰时期是馆陶期,油气资源量可达到2.08×108 t。  相似文献   

12.
哈日凹陷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湖相暗色泥岩,各组烃源岩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钻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下白垩统各组烃源岩特征,通过开展岩石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可溶有机质组分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评价了银根组、苏红图组和巴音戈壁组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认为银根组烃源岩属低成熟、偏腐泥型、好烃源岩、苏红图组烃源岩属成熟、腐泥-腐殖混合型、差-中等好烃源岩、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属成熟-高成熟、腐泥-腐殖混合型、中等-好烃源岩,进而分析其生烃潜力,其中银根组生烃潜力最大,其次为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相对较差,预测哈日凹陷下白垩统总油气资源量为1. 13×10~8t.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地质条件约束下不同类型、不同有机碳含量未熟—低熟烃源岩的生排烃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排烃门限理论,建立一种有效排烃门限的确定方法,确定泥质烃源岩的有效排油门限值,并对其在页岩油勘探的地质意义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烃源岩发生有效排油的最低生油量门限值为5~8 mg/g(油/岩石),且有效排油门限值受控于有机质类型、丰度和演化程度三者之间的匹配;原始有机质含量小于1.5%的Ⅰ型烃源岩、小于2.0%的Ⅱ1型烃源岩和小于2.5%的Ⅱ2型烃源岩在整个生油阶段都达不到有效排油门限,生成的油滞留在烃源岩层系内,成为页岩油勘探的有利目标,由于其演化程度低、油品差,开采前景较差,原位加热转化开采技术可能是开发这部分页岩油资源的一种有利手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当前要定位于已发生过有效排油、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1.3%的烃源岩层系,由于成熟度的提高,滞留油气中含有较多的轻质油和天然气,气油比高,流动性较好,开采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4.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评价,通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与成熟度及烃源岩厚度特征分析表明,平地泉组发育湖相泥岩,在凹陷内分布广泛、厚度大,为东道海子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凹陷东北部滴南地区平地泉组烃源岩为中等-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Ⅲ型,热演化达到成熟-生油高峰阶段;平地泉组门限深度为2 350m,生油高峰深度为2 900m左右。结合邻区资料,认为东道海子凹陷主体平地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达到生油高峰-高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尤其是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系统采集了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其开展各项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相关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厚度及有机质丰度分布受沉积环境的影响较大,靠近盆地中央的深湖—半深湖相的泥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盆地的边缘相带泥页岩发育程度低、有机质丰度低.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Ⅱ_1型为主,生油潜力大,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长8,长9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了主,生油潜力中等,为次要烃源岩;长4+5和长6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2-Ⅲ型为主,生油潜力相对较小,为较差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6.
彰武断陷白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对松辽南部的彰武断陷白垩系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彰武断陷白垩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成熟度统计分析与饱和烃色谱共同反映了:(1)九佛堂组烃源岩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低-成熟的"三高一低"的特征。(2)烃源岩有机质母质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混生,九佛堂组主要来自半深湖-深湖相低等水生生物,沙海组更多地混入了陆生高等植物。(3)九佛堂组-沙海组烃源岩沉积水介质环境从半咸水-淡水的演变过程,总体处于还原环境。九佛堂组烃源岩是彰武断陷中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好-好的生油潜力,沙海组烃源岩次之。  相似文献   

17.
二叠系平地泉组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最好也是最主要的生油岩,但目前对于平地泉组烃源岩在彩南探区的具体展布情况研究较少,且各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也需进一步分析。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分析、烃源岩热解资料评价以及生烃强度研究,明确了平地泉组烃源岩在研究区周缘凹陷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差异。结果表明:五彩湾凹陷平地泉组烃源岩厚度可达400 m且有机质丰度最高;研究区有机质类型整体以Ⅱ型为主,少数为Ⅰ型;各凹陷烃源岩均进入成熟阶段。综合评价生烃潜力认为,五彩湾凹陷平地泉组烃源岩生烃强度最高,达到形成商业油气聚集的级别;东道海子和阜康凹陷平地泉组烃源岩虽生烃潜力总体上不及五彩湾凹陷,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供油和供气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主力烃源岩研究是近来油气资源评价中的一大热点。以江汉盐湖盆地江陵凹陷为例。从主力烃源岩的角度,利用盆地模拟法,综合分析了凹陷新沟咀组下段主力烃源岩分布特征、生排烃量、生排烃高峰期及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主力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生油母质较好,且主要分布于资福寺向斜带,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排油中心位于资福寺向斜带,主要生排油期分别位于荆沙组至潜江组沉积期、潜江组至荆河镇组沉积期,剩余资源潜力较大,且主要分布于荆州油气聚集区;荆州油气聚集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公安油气聚集区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9.
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传统研究方法只停留在定性划分有机质丰度下限、实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定量的评价方法体系.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出研究区的排烃门限,建立各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判别图版,形成了一套有效烃源岩定量研究方法体系,并将...  相似文献   

20.
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系阿木山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通过对露头剖面观察采样,结合钻井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对阿木山组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区内阿木山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为"中等-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以成熟-高成熟阶段为主,且区内存在一定差异.总体看来,该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