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对多种工程石墨材料声发射行为的系统研究,探讨了石墨材料声发射行为的特征,发现并提出了石墨材料声射数随载指数增加以及声发射振幅服从指数分布的规律,并从其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发射进行作了解释,在此基础上,对石墨声发射行为与结构性能的相关性首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的声发射行为与晶粒尺寸,抗折强度,非线性程度等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对在石墨材料生产检测中应用声发射技术具有一定的指  相似文献   

2.
应力对材料磁声发射频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A3钢、45钢的不同应力条件下产生的磁声发射信号的强度分析,得出了磁化场,材料中所受应力及材料内的组织结构等对材料磁声发射强度影响的规律,当试样分别处在拉、压应力状态下时,通过对磁声发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从中找出了利用磁声发射方法测量应力时鉴别应力正负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声发射检测技术可用于常压储罐腐蚀评价.讨论了常压储罐中声发射信号产生的机制和传播过程,试验研究了液体介质中声发射源的定位、波速的计算及声发射信号的衰减规律,提出了声发射信号的分析方法以及结果评价方法,并给出一个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4.
采用混沌动力学研究了岩体声发射活动规律,并提出了岩体声发射时间序列确定性检验方法;计算了在岩体变形与破坏过程中不同阶段声发射混沌吸引子,分析了各阶段混沌吸引子变化规律;将混沌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建立了岩体声发射预测模型.此外,对工程岩体声发射进行监测,对测量数据进行了自适应滤波去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岩体声发射活动存在4个不同的阶段:声发射稳定期,声发射活动初期,声发射活动加剧期和活动反转期.岩体破坏出现在声发射活动反转期,在此阶段声发射出现反常,混沌吸引子D减小;混沌动力学能反映岩体的声发射活动特征,所建立的模型能预测和分析工程岩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声发射的岩石疲劳损伤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砂岩试件疲劳破坏的声发射实验,分析了砂岩疲劳破坏过程的声发射特性,研究了岩石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按岩石整个疲劳过程的声发射特征及损伤演化规律,并参考岩石不可逆变形发展的三阶段规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岩石疲劳损伤破坏具有突发性,在岩石失稳阶段损伤加速演化.如果以声发射监测和预测岩石疲劳破坏,在损伤量0.4左右即进入失稳阶段,在损伤量0.3左右即进入失效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16Mn钢磁声发射(MAE)行为随应力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利用磁声发射测定应力的一些参数.根据应力与磁声发射参量的一些关系和规律,提出了磁声发射幅值受外加应力影响的表达式,为检测铁磁材料残余应力提供了基础依据.最后测定了焊接板的残余应力.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强度指标的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试验,应用声发射及其定位技术对抗压试验全过程进行同步监测,分析混凝土受载破坏过程中声发射频率特征参数与混凝土强度指标的关系,研究混凝土受载破坏过程中内部裂纹的三维空间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指标影响混凝土声发射信号频率特征参数。结合荷载-位移曲线对声发射振铃计数率和能率进行分析,发现C10和C20混凝土(低强度混凝土)声发射信号主要集中于弹性阶段初期和中期;C30和C40混凝土(中等强度混凝土)声发射信号处于受压全过程,声发射活跃期处于极限荷载处。通过对混凝土声发射事件进行空间三维定位,从微观上探明受载混凝土裂纹的萌生、发展和贯通的演化规律,对受载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声发射实验为研究储层裂缝的新技术方法之一,该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声发射实验在四川盆地大安寨段储层裂缝研究中的应用成果。研究表明,应用这一技术方法可为划分储层裂缝的形成期次,确定裂缝的破裂强度,判断古应力场方位和性质、以及活动规律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工程陶瓷高效深切磨削加工中声发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部分稳定氧化锆(PSZ)和Al2O3两种工程陶瓷材料进行高效深切磨削加工中声发射的实验研究,分析了这两种材料在高效深磨过程中,在不同的砂轮线速度、工作台速度和磨削深度的条件下声发射信号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分析了在同一磨削参数下这两种材料对声发射信号的影响. 还分析了砂轮修整前后声发射信号的变化. 进一步在时域分析的基础上,对声发射信号进行了频谱分析. 分析了高效深磨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频谱分布范围.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信号与磨削过程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磨削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变化规律实现对工程陶瓷材料高效深磨削过程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损伤检测中广阔应用前景,对国内外混凝土损伤的声发射分析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混凝土损伤的声发射分析方法梳理工作主要围绕混凝土损伤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分析、声发射信号波形分析、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混凝土损伤定位分析和火灾下混凝土结构损伤声发射技术应用4个方面来展开,介绍了多种声发射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工程陶瓷高速深磨中声发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工程陶瓷高速深磨中声发射的实验系统,自主开发了其中的声发射信号虚拟仪器采集系统.对部分稳定氧化锆(PSZ)和氧化铝进行了高速深磨声发射的实验研究,分析了磨削参数和工程陶瓷材料对声发射信号的影响.研究了砂轮修整前后声发射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即使在砂轮超高速和大切深下,声发射增加仍较小.选择砂轮超高速、大切深和小的工作台速度对高效低成本磨削工程陶瓷是有利的.运用声发射还可对砂轮磨损状态进行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2.
以化学和物理学为基础,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观察和比较古陶瓷与新陶瓷釉面上的气泡、风化现象、分相和析晶现象、表现裂纹和微小伤痕,鉴定古陶瓷的年代和真伪.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汝官瓷和钧官瓷之间的分类关系,将基于案例推理引入古陶瓷分类,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案例检索方法.根据陶瓷胎的主量化学组成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实例分析表明:古陶瓷类别评价结果与其实际情况一致,说明汝官瓷胎和钧官瓷胎的原料来源接近但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古陶瓷的分类是古陶瓷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国家标准。集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和精华,并在对中国古陶瓷制造的原料、烧制的窑式、烧制温度、代表品种、工艺特点、外观特征、化学组成等"内在"质地和"外在"形态方面进行详细的归类、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把中国古陶瓷各时期的科技发展内涵和时代信息结合、统一在一起,中国古代陶瓷被分为六大类。期望这种分类能为文物工作者及文物爱好者对古陶瓷的修复保护、断代和断源、科学管理、辨别真伪提供比较科学、可信度较大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陶瓷材料在受载破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声发射信号的问题,应用声发射(AE)研究了95%氧化铝(Al2O3)陶瓷和15%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陶瓷压缩加载下的破坏过程. 通过时域抽取快速傅里叶变换(DIT-FFT)技术给出了陶瓷破坏过程的频谱图. 实验分析了两种陶瓷的声发射波形图、频谱图、撞击数和信号幅值,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方法可以更直观地描述增韧效果,颗粒增韧陶瓷断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具有更高的幅值和更低的频率.  相似文献   

16.
钧台窑作为官窑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少量传世器物及近年来出土的窑址残器,还是让世人了解了在造型和装饰上趋于完美的钧瓷艺术。宋代官钧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体现在本真之美、釉质之美、色彩之美和造型、线条之关四个方面。宋代钧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世和后世贡献和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带切口陶瓷试件的最大承载力计算方法,采用实验机对7种不同切口尺寸的粗瓷矩形截面梁试件和4种切口尺寸的细瓷试件进行了三点弯曲加载实验,得到了各个试件的载荷一加载点位移关系曲线,并由实验最大载荷值和预制裂纹尺寸计算了其应力强度因子。通过黏聚裂纹模型和双K断裂准则计算弯曲切口梁的承载力,再由恒定应力强度因子计算该结构的承载力,并分别与实验载荷作比较。结果表明,由黏聚裂纹理论和双K断裂准则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杨绍甫  苏国生 《河南科学》2007,25(5):735-737
运用非平衡态统计断裂理论对电场中的中心穿透裂纹的扩展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得到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的结论:负电场阻碍裂纹的扩展而正电场促进裂纹的扩展.  相似文献   

19.
原产地名称法律保护与"景德镇"金字招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成为法律研究和经济增长的热点。振兴瓷都,发展景德镇的经济首先就要擦亮和保护“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景德镇陶瓷原产地名称是千年的陶瓷生产和陶瓷文化的积淀,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危及到了景德镇陶瓷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我国原产地名称保护的立法方面不够完善和合理,法律实施有所不力,瓷都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法律保护景德镇陶瓷的原产地名称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意在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铜呈色发展史经历了唐以前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的铜绿釉到宋以后高温还原气氛下的铜红釉两大阶段。宋代河南禹州钧窑铜红釉的烧成是瓷釉铜呈色工艺达到成熟的表现,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到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对后世瓷器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