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学校体育在实施《全国健身计划 要》中的地位,作用的探讨,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这对我们今天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推进全民健康笛计划的全面实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邹天伟 《科技信息》2009,(2):215-215
随着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行,对教学过程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与分析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其原因就在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下,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学校体育教学是传授体育知识、方法、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要素,而基本的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教学过程,而且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每一个要素的改善,都会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有关的教学理论,探索各要素的特点,把握诸要素的相互联系,进而不断改进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调查与研究,着重对女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健康教育的总体认识不高,参与意识差。因此,培养女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养成终身锻练的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朱建祥 《科技信息》2012,(34):I0161-I016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完全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体育与健康课程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繁重学习压力下,自主地进行体育学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应以多种方式,手段达到学生健康这一目标,除传统体育课之外,还应有其它的教学内容,轻体育教学可以反映出目前体育课发展趋势,它对促进学生健康,尤其对一些特殊人群起到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测试指标、指标评价、指标成绩与分值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以求把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门志平 《科技信息》2010,(17):119-119,259
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开展近十年来,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校健康与体育教育联盟”(AAHPE)致力于学校体育工作者与卫生健康领域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合力提升美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养与运动能力。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AAHPE的组织特征与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宗旨与指向方面,AAHPE倡导为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实现学生健康福利提供服务,对新型体育与健康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指导,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立法提供咨询。在结构功能方面,AAHPE通过预设的健康教育计划来规范学校对学生健康问题的认识;通过举办专业研讨会、建立专业委员会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探讨为学生提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所需的各类知识与技能。我国可以借鉴AAHPE的运行方式,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延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包容性,优化学生的健康行为;通过有效课程与教学提升学生对健康风险的认识,使用个性化信息指导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健康第一”是当今学校教育育人的重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是念的提出为新时期高校培养合格健康人才指明了方向,通过对体育与健康概念的理解,论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体魄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育和塑造健康合格人才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簧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玉林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生活进行统计检验与分析,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现状,帮助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结果表明:在体育消费行为上,男女生在购买运动服装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购买体育类书刊、参加兴趣班培训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育意识上,男女生在保持体重塑造体型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和自我评价体质健康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育行为上,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与形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在参与活动的项目上各有不同.研究结论:大学生体育消费形式比较单一,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且具有多样性、能动性,具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2.
张合红  杨洪涛 《科技信息》2012,(22):285-285
本文从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出发,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出发点,分析了健康的内涵,并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阳光体育的实施,是保障学生体制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奠基石.为了保障学生阳光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应该建立阳光体育的监控体系,监控阳光体育工程在学校中顺利开展,提高阳光体育工程的有序性与有效性.那么如何对学校阳光体育的工作进行监控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形态的变革,学校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改革也在进行与发展中.目前,国家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框架基本确定,体育课程拟改成体育与健康课.学校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三方面都得到发展.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需要出发,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课程,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各项动作技术的快慢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在掌握动作技术过程中对体育专妙学生心里健康的培养,旨在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根据这一变化的体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在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从学校体育的基础上,阐述实施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提高人们对体育、健康的认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并在终身体育观念的引导下享受体育、体会生活,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8.
通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进行研究.总结了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提出21世纪的学校体育思想应遵循体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依据我国的国情、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和社会的需要来确定、应确立以促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标准为目的,以相关体育化、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健身运动技能传习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黄玲 《科技知识动漫》2009,(24):194-194
一、围绕课程标准,确立创新培养目标 1.体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的创新。当前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都在进行改革,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多。啪国家将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为一门综合课程。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单纯地学习运动机能、增强体质,扩展为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核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因此,新体育课程融合了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校园体育文化中越发突显出来。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范围内,由学校的师生员工们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活动共同培养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