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谁之罪     
李明琴  孟丽君 《科技信息》2009,(21):I0152-I0152
《红字》这部小说的深刻之处不是将一场恋爱悲剧仅仅表现为个别人物之间的恩怨仇隙之争,而是高屋建瓴地“探究‘谁之罪’这样一个深刻而严肃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周继慧  黄美容 《科技信息》2009,(24):I0101-I0101
本文通过探索《德伯家的苔丝》一书,来发现小说中所描述的各个角色与《圣经》中的人物的相互对应关系,并推断出《圣经》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为哈代所著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原型;分析了《圣经》对作者的影响,并探究了苔丝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作对人性的深入探究激励着众多评论家围绕主人公麦克白的悲剧性展开长期的研究读解。从美国心理学家E.托利.希金斯(E.Tory 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入手,通过社会心理学角度审视主人公麦克白自我实现过程的悲剧性,分析其在相互背离的自我激烈对峙下苦苦挣扎直至毁灭的悲剧性历程,可以揭示出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力图阐发的对于人类生存境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朱秀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1):38-40,45
莎士比亚不仅有独到的社会观察力和剖析力,而且还有强大的艺术构建力。在悲剧《麦克白》中,莎翁以诗人的激情和想象,用确切的措辞、优奏的诗句以及生动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特的世赛。本文通过对《麦克白》语言的诗性特征分析,从音韵、比喻、意象、对照以及用典上向读者展示此剧的精妙和震撼。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视角研究《麦克白》戏剧文本,通过分析剧中的叙事圈套、复调叙事、空间叙事以及圣经母题叙事,以说明其"套中套"的复调叙事技巧和文本叙事上"旧曲新唱"的深刻功力。  相似文献   

7.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9.
为把握《麦克白》这一悲剧的实质,揭示麦克白能够引起观众怜悯和恐惧的深层意义,有必要对麦克白夫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圣经》的约伯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伊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追究好人为什么落难以及上帝是怎么回事一类问题。从约伯、伊凡两个人 ,我们看到《圣经》基督教对无辜者受难的态度、对上帝的态度 ,还在这种态度背后发现《圣经》基督教传统中人与上帝之间的意味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写人的深度。陀氏走过了唯物主义的社会人、弗洛伊德的本我人、启蒙主义的理性人、尼采的超人 ,甚至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的人。他以基督教的方式和情怀去探求人之谜 ,其作品跟《圣经》一样充满了神秘的多义性和神圣性。  相似文献   

13.
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美国清教文学传统”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清教文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圣经文学传统,但美国清教文学在神话构建以及圣经话语使用中都注入了具有明显北美地域色彩的独特内涵,由此形成美国文学与其它基督教文学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了班柯是一个野心刚刚启动、尚在理智的襁褓中蠕动的极不光彩形象的基础上,着重从麦克白与时代、社会、班柯、邓肯国王、麦克德夫和麦克白夫人的对比交互中,分析了麦克白野心恶性膨胀的必然性。并认为他是一个由国家功臣而最终堕落为可憎可怕又非常刻毒、奸恶的野心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Thomas Hardy' s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was in devel-opment 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illustrated itself clearly in his four representa-tive tragic novel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e Mayor of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and Jude theObscure, especially in the four principal characters Eusta-cia, Henchard, Tess and Jude of the novels. The paperattempts to elucidate that Thomas Hardy mana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to describe Eustacia as a "tragedy of fate", Hen-chard as a "tragedy of character", Tess and Jude as"tragedies of societ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our  相似文献   

16.
Thomas Hardy had a developing conception of tragedy in the process of his novel creation. When he wrote Tess of D'Urbervilles, he became fully aware that the human tragedy resulted far more from society than characters themselves. The article is to elaborate how society imposes on Tess the tragedy in a planned way.  相似文献   

17.
贾宝玉的痴与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是古今第一大情人,也是天地间第一大痴人。他的痴是一种对美对生命的追求和眷恋,更多地表现在对大观园内女儿们的关怀上——即他看重的是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他经过了情惑、情悟的体验,最终是上了”情绝”——“悬崖撒手”、“归彼大荒”之路。贾宝玉从痴到悟,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朽。贾宝玉的悲剧结局是时代的必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不只是社会悲剧,也是性行为和性心理悲剧。由于涓生对自身性心理认识不足,给受他启蒙并追随他的子君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可应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分析涓生和子君的性心理,进而明晰在这场悲剧中作为性行为原动力的"力比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由于人对命运的抗拒、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智者与庸众的斗争、理性与张狂的分离,世上一些人注定要被称之为疯子,那么,神圣疯子却是具有《圣经》传统的西方世界在圣与俗的对立中产生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和文学样态。《圣经》的先知以及与其有着一脉相承血缘关系的著名疯子堂吉诃德、白痴都属于神圣疯子。  相似文献   

20.
悲剧发生以前的哈姆雷特王子睿智、英武,在遭受了人生的劫难,承受了亲情和友情的背叛之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饱含诗人般的激情,用闪光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和人类,而对复仇一再延误。他的忧郁,他的延宕,他迟迟而来的复仇使这个悲剧扑朔迷离。文章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入手,分别从他经历了悲剧之后的蜕变、性格的转化、爱情的多变等方面来阐述王子的疯狂和忧郁的原因,以期对人物的延宕性格作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