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历代哲人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中国的古典译论及近代译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近代译论的投射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
尹承捷 《科技信息》2010,(30):I0189-I0190
当今翻译学科领域流派越来越多,而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并还没有定论。由于中国现当代译论过于吸收和借鉴,甚至照搬西方译论研究成果,故普遍认为中国译论不成气候。本文试图在传统译论视角下通过论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从而更深入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译论的积极的贡献,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之一是没能处理好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关系——轻传统、重西方,丢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偏离了自己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才是当代国内翻译研究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情"、"味"、"境"是最能体现中国抒情传统文学旨要的核心概念,也是王文生对古典传统研究自始至终所执着追寻与探视的人生审美理想。《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是王先生继《论情境》后推出的力作。其最为新颖之处无疑是"以情味之线,牵美学之史"。他从中西文化语境纵观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并逗引出"情味论",并对"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作了交互式的潜在整合、梳理和大胆果敢的纠评与言说,给人以深刻的启悟。  相似文献   

6.
自翻译学科建设以来,中国传统译论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张佩瑶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精髓,采用“丰厚翻译”新策略系统地重溯了中国传统翻译话语的发展历程,并以新的“话语”视角重构传统译论,建构新的翻译话语体系,使之与西方译论进行对话,力推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萱 《科技信息》2009,(30):129-129
本文总结了传统译论对作者和译者关系的隐喻,利用女性主义批评的"双性同体"概念,提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作者和译者共生共荣的"双性同体"新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美学由“心性论”而与传统美学血缘相关,同时也由“心性论”与西方美学相关联。无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功利主义还是超功利主义,在“心性论”这一点上是会通的,“心性论”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0.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学人对于人的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这种"游"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从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极大地发挥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精神,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龚蕴华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6):I0165-I0166
本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译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既肯定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又充分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笔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考量,并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向婷婷 《科技信息》2010,(23):I0243-I0243,I0318
诗歌是文学艺术宝库的瑰宝,其语言高度凝炼且表意丰富、韵律则有音乐之美,也因此难以译好。如何评价译诗优劣,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我们提供参考标准。本文根据"三美论"分析"WhenYouAreOld"两译本各自所长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传统译论受传统美学文论的影响,从文本出发一味追求译作文本与原作本文的全方位的契合,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幻想。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冲破了传统文论专注于作者与作品的研究樊篱,第一次从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以往被忽视的读者与阅读接受的问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古诗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只不过是跳出了过去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给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学习基础在五个方面——"听"、"说"、"读"、"写"、"译"。由于中国固有的灌输教育模式,多数中国学生在"听"、"读"、"写"、"译"方面是相当优秀的,而唯独在"说",即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十分欠缺。因此,对高校口语课堂进行调研,发现此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手段——线条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美学观念、中国哲学思考,本文试从气论、阴阳、表现物象本质、抒情等方面为独立的篇章展开讨论,剖析中国画线条所蕴含的哲理意味,最终得出线条是体现传统中国画美学精神的重要构成语素的结论。这个结论对中国画的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译学中的翻译理论往往相互矛盾,不能和谐共处,译界同行亦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作为一个新概念,"翻译效应学"是建立在中西传统译学、现当代译论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的。它在整合中西译论的基础上,将翻译效应作为译论的元理论,统摄各种译论,并使它们在翻译效应的大旗下,和谐共生,互为支撑。本文从认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解释学角度,分别论证了翻译效应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试图对翻译效应学在多元化翻译研究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一阐释。  相似文献   

17.
冯晓旭  孙晟南 《科技信息》2007,(28):187-187,232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诗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本文通过讨论象思维与中诗英译的关系,力图展现象思维和意象在中诗英译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19.
实践美学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新实践美学。文章回顾了《新实践美学论》的产生过程,从实践美学的发展实际来看,中国当代美学的主潮——实践美学正在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辉。从具体的创新点来看,包括《新实践美学论》在内,我们对于实践美学进行了若干新的开拓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终其一生都在关注着形式,相继阐发了形式的概念、作用,以及形式美的锻造,他对于形式的见解、主张和追求已成为他美学思想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对于文艺形式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关"形式"观点的有力反拨,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