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本世纪五十年代末,人类已跨入空间纪元,可是对自己居住的星球的了解还相当肤浅。地质学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大陆,而对占地球表面约60%的深海大洋部分(还有10%左右为浅海部分)却几乎一无所知,致使有关地壳演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悬而未决。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要阐明地球的结构和演化的规律,必然要把海与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用深海钻探来获取地质资料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浮船钻井技术上的突破,深海钻探的条件便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
论钻探设备及技术创新应用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强 《科学之友》2009,(11):18-19
笔者多年从事钻探工程的操作实践工作,有机会熟练操作和接触各类钻探机械及最新钻探技术于各种矿产勘查项目中,深刻体会到,充分利用当今最新钻探设备及技术,为新时期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3.
笔者多年从事钻探工程的操作实践工作,有机会熟练操作和接触各类钻探机械及最新钻探技术于各种矿产勘查项目中,深刻体会到,充分利用当今最新钻探设备及技术,为新时期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地质科学产生以来的两百多年里,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算得上是个英雄时期:以板块学说为标志的地学革命,横扫长期以来的陈旧观点,开创了地球科学的新纪元,而大洋钻探就是这场革命中的一面旗帜.世界各国将科技的精华集中到钻探船上,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大洋深水底下钻井四千多口(图1),取芯四十多万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扭转了地球科学发展的轨迹.从组织的角度看,大洋钻探也是国际科学史上的奇迹:一项由各国政府出资的基础研究国际计划,居然能历经50年而不衰,学术上的青春活力不减当年,相信其中必有缘故.  相似文献   

5.
特深科学钻探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钻探是当今世界各大国竞相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超过万米孔深的特深钻探更是堪比宇航难度的大科学工程,也是"上天、下海、入地、登极"四大人类科学梦想中难度最大、迄今进展最慢的科学工程.本文探讨了特深钻探的主要难题,并提出了今后攻克这些难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海洋钻探船“格罗麦”挑战号(Glomar Challenger)在世界大洋中经过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海底钻探,已经返航了。它给人们增添了许多地质历史知识,给人类带来在揭开地球之谜中具有意义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7.
刘广志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公从事探矿工程55年,是我国涉足于石油、地质、海洋、水文、工程等多种钻探和掘进工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工程专家,同时也是新  相似文献   

8.
正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即现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年来,我国通过参加这个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南海深海探索上,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尤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大洋钻探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从1968年美国钻探船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海钻探开始,50年来大洋钻探的规模和水平节节攀升.到现在为止,在全球各大洋已钻井3700余口,取芯40多万米,开辟了探索地球深部的有效途径,推动了地球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IODP349航次)日前画上句号。这是新十年(2013~202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也是中国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中国科学家上一次赴南海钻探,还是1999年。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2014年1月28日从中国香港起航,3月30日在中国台湾基隆港靠岸,历时62天。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春峰、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间联合担任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共有13名中国科学家上船参与科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等人联合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申请的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批准.这是继东海和青海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飞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07,29(3):141-151
本文回顾了科学大洋钻探40多年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科学成就,展示了新世纪IODP大洋钻探将使用多个钻探平台,采用新的以地质作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三个大的科学课题:深部生物圈与洋底下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地球正在“变小”,人类要改善与她的关系。IODP将为我们提供可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持的,是全球研究地球结构和深化过程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研究海底岩石和沉淀物所包含的大量地质和环境信息,获得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1进入国际深海基础研究前沿1968年美国"格罗码·挑战者"深海钻探船首航墨西哥湾,开启了划时代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年).50年来,深海钻探计划历经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年)和当前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年),成为地球科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导致了地球科学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由于"文革"和科技投入不足的原因,我国迟至1998年才以参与成员身份(年付50万美元)加入ODP,开启了中  相似文献   

14.
预算紧缩冲击海洋钻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美国"联合果敢号"科学研究考察船到达韩国釜山,是科学钻探研究一个重要里程碑.9月30日,综合海洋钻探计划(IODP),一个过去十年中从海底提取地质岩芯的研究项目,将要结束使命.第二天,它将被改头换面,启用新的名称和发展蓝图,开始又一个十年.然而,老问题还是存在:如何支付这一迄今为止可能是最成功的国际合作计划.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某隧道工程明挖段的溶(土)洞进行深入钻探分析,综合利用袖阀管施工技术、充填施工技术、水泥旋喷桩(搅拌桩)等施工技术,顺利完成了溶(土)洞的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钻井和压裂改造是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我国页岩气储层水平井与压裂工程面临诸多工程与地质挑战:(1)钻头适应性差,破岩效率低,"一趟钻"难突破;(2)层理裂隙发育,井眼垮塌和井漏问题突出,坍塌周期明显;(3)压裂缝网形成机制仍需深入认识,复杂裂缝系统的压裂设计理论有待完善.指出页岩气储层岩石破碎机理与高效破岩、长水平段井壁失稳机理与控制、复杂缝网形成机制与调控等是亟需解决的关键基础问题.探索工作流体(钻井、完井、压裂流体)与页岩之间的多重耦合作用机理,建立流体-固体、力学-化学耦合的理论模型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包括:(1)考虑页岩自发渗吸、水膜润滑裂缝面、岩石脆性等条件下的页岩破碎机理;(2)考虑水岩反应、力学-化学耦合作用的页岩长水平段井壁失稳机理;(3)压裂液作用下的流体压力分配与多裂缝竞争开裂机制.针对关键基础问题综述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页岩气储层水平井与压裂工程的科学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对月球表面的了解胜过对地球海底的了解,这一点令人震惊,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对海底的了解大多来自科学大洋钻探——从深海海底系统采集岩芯样本。这一革命性技术始于50年前的1968年8月11日,当时在联邦资助的深海钻探项目中,"格洛马尔挑战者(Glomar Challenger)"号钻探船首次远征,驶入墨西哥湾。1980年,我进行了第一次科学大洋钻探。自那时起,我又参加了6次在北大西洋和南极洲威德尔海的探险。在我的  相似文献   

18.
大陆科学钻探与中国科学深钻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采 《科学》2002,54(2):22-25
人类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已经历了无数个春秋.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地球进行探测,但是,由于坚硬地壳岩石的阻隔,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星际的大门,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入地"计划应运而生,这就是直接观测地球陆壳的"大陆科学钻探".作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大陆科学深钻是当代地球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科学工程,也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8月,在厄瓜多尔沿海,科学家正在搜寻海底两个狭长钻探洞中聚集的微生物。此次巡航,是大洋钻探长达50年历史中最近的一次,科学家乘上了传奇的研究船乔迪斯·决心号。大洋钻探已经彻底改变了地球科学,它帮助研究人员确认了板块构造理论,发现了海洋地壳深处的微生物,探索了地震和海啸的潜在风险。但  相似文献   

20.
刑中晓 《科学之友》2008,(12):33-34
文章通过对向莆线宝台山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分析总结,讨论了遥感判释、物探、钻探、综合测井、地应力测试等各种勘察手段在长大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综合运用,论述了各种勘察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先后使用顺序、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