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陆科学钻探与中国科学深钻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采 《科学》2002,54(2):22-25
人类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已经历了无数个春秋.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地球进行探测,但是,由于坚硬地壳岩石的阻隔,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星际的大门,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入地"计划应运而生,这就是直接观测地球陆壳的"大陆科学钻探".作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大陆科学深钻是当代地球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科学工程,也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4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镇开钻.这次钻探工程被誉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将向地球深处钻进5000米,形成我国第一口科学钻井.  相似文献   

3.
刘广志 《自然杂志》2005,27(2):67-72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大陆海洋科学钻探的基本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大陆深海钻探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果,着重介绍了我国大陆科学钻探的技术特点,面临的难题和先进钻探技术.  相似文献   

4.
从80年代初,停歇了长时间的议论和准备进行的大陆地壳深层钻探计划,果真在美国开始执行了.该项计划是美国科学财团、地质调查所、能源部共同出资进行的.由深到5公里的中深度钻探和深度15公里为目标的超深钻探二个计划构成. 中深度钻探计划在4个地点钻探.以岩浆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报告中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在我国一批地球科学领域专家的建议下,"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议程.深部地下生物圈是地球深部圈层的一部分,也是实现"深地"科技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正在组织一批大陆科学深钻研究,其中就包括深地生物圈的探测和研究.另一方面,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科技部将微生物组计划列入日程.国际上,2016年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启动.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相似文献   

6.
正1进入国际深海基础研究前沿1968年美国"格罗码·挑战者"深海钻探船首航墨西哥湾,开启了划时代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年).50年来,深海钻探计划历经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年)和当前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年),成为地球科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导致了地球科学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由于"文革"和科技投入不足的原因,我国迟至1998年才以参与成员身份(年付50万美元)加入ODP,开启了中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跨度、高净空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不断出现,模板施工工艺及模板支架的施工难度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施工难题也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封面说明     
正中国较早从事大陆深地微生物研究的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板块俯冲与壳-幔相互作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但是也为深地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项目取得了5158 m连续的岩芯,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流体成分、岩石类型和构造剪切带等高精度的纵向剖面.尽管钻孔选在超高压变质带,但是在岩芯与流体中发现了各种微生物.局部岩芯与流体存在各种异常,可能为深地微生物提供了潜在的能源与养分.采用计数法、分子微生物、脂类等综合分析手段,发现生物圈的低界大约在4500 m,与已知的微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钻     
最近有报道称,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SG—4号钻井经过16年不停工作,其钻头已经深入地下5470米。它所钻取的岩心为石油、矿藏、地质勘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的奥秘还知之不多,地球科学家通过分析地表岩石、仪器探测等方法获得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但尾这些均是间接方法和认识,有时甚至造成误解。直到20世纪70年代,地球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只有直接给地球开口子,向地球内部"开钻",才是获得地下深部物质和真实信息的唯一办法,这项研究的学名是"大陆科学钻探"。大陆科学钻探实施30年,已有13个国家打了近百口井。最受世界关注的工程便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和墨西哥陨石坑钻探。  相似文献   

10.
钻探工程是一项花费国家巨额投资,以取得各类基础地质资料和找到各类矿产资源的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加强钻井(孔)地质资料的综合利用和科学管理是提高地质工作经济效益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全面、系统的汇集了四川省各类钻探工程索引资料,经研究、分类、整理成册;在此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编制了钻探工程分布图,并对四川省钻探工程发展历史、现状和各类钻探工程的特征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这无疑时了解四川省钻探工程和各类钻井(孔)地质资料的概貌、全面查找四川省内各类钻井(孔)地质资料提供了可能和方便,必将大大促进钻井(孔)地质资料的综合利用,提高钻探工程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跨度、高净空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不断出现,模板施工工艺及模板支架的施工难度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施工难题也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少年来,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上,绵延540多千米的多年冻土阻挡了人类向青藏高原前进的脚步.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中国的冻土科学研究者对青藏铁路冻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的内容之深、投入的人力之多和物力之大、经历的时间之长、研究过程之艰难,可谓举世罕见.  相似文献   

13.
采用激光Raman及阴极发光技术,确认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选预先导孔CCSD-PP2几乎所有类型片麻岩中的锆石均保存典型的柯石英包体以及绿辉石、硬玉、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等矿物包体,表明片麻岩类岩石曾普遍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该成果对于重新探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俯冲-折返机制和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选址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即现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年来,我国通过参加这个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南海深海探索上,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尤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大洋钻探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从1968年美国钻探船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海钻探开始,50年来大洋钻探的规模和水平节节攀升.到现在为止,在全球各大洋已钻井3700余口,取芯40多万米,开辟了探索地球深部的有效途径,推动了地球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高杰 《科学通报》2019,64(1):4-5
<正>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我国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2018年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2018年3月,国务院正式对外颁布了这一方案.按照方案部署,国家到2020年将培育3~5个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待培育成熟之后再从中选择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飞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07,29(3):141-151
本文回顾了科学大洋钻探40多年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科学成就,展示了新世纪IODP大洋钻探将使用多个钻探平台,采用新的以地质作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三个大的科学课题:深部生物圈与洋底下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地球正在“变小”,人类要改善与她的关系。IODP将为我们提供可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等人联合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申请的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批准.这是继东海和青海  相似文献   

18.
油井钻探中所碰到的难题是,通常天然石油是以水平分布而不是垂直分布的,垂直钻探所获得的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南北两极和山地的冰芯深刻揭示了第四纪气候与环境的演化,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大气成分历史记录.但是,传统深冰芯钻探面临着成本高和样品稀缺的局限,蓝冰区的浅层钻探由此成为了有效的补充研究手段.蓝冰研究最近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在蓝冰区发现了比最老深冰芯(800 ka)更老的冰样,揭示了中更新世转型期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范围.其次,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了大量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冰样,使新的分析方法得以实现.但是蓝冰研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取代深冰芯钻探.未来的蓝冰研究可围绕探索新的有价值蓝冰区、对现有蓝冰区展开进一步冰川动力学的研究,以及针对已有样品开发新的分析方法这3个思路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20.
飞碟(UFO)这一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之谜,是当代科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所以成为"难题",是因为它的突然出现而又无从捉摸及其超前的飞行技术、乘员的特异功能,都是人类现有科学知识所难以想象和无法理解的.之所以成为"话题",则是人类系于地球的命运和自身的安危,不能不对侵扰频繁而又截不获、击不落的"云霄怪客"的来历和意向,表示莫大的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