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碳市场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清洁发展机制(CDM)为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截至2010年3月底,联合国已注册2112个CDM项目中中国项目占37%,提供全球将近60%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碳减排量。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实行拉动内需的政策,对于中国环保产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垃圾焚烧随着该行业的发展,将有大量项目陆续注册。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一种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双赢机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机制为贵州省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煤气层甲烷回收利用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契机.为加速推进贵州省CDM项目开发进程,本文对贵州省CDM潜力及项目开发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清洁发展机制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判断碳市场的规模和作用,应用一个全球碳排放贸易局部均衡模型研究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市场潜力和结构,讨论它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计算显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中国CDM的市场规模(CO2当量)为2.2亿t, 占CDM市场总量的40%.如果只有联合履行和排放贸易机制而没有CDM, 附件1国家的总履约成本将比目前高67%;中国CDM市场使附件1国家在第一承诺期的履约成本降低23%.热空气比例和CDM交易成本是影响CDM市场结构的2个主要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4.
森林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 echanism,CDM)项目被认为是一种廉价的碳减排方式 ,因而有必要明确中国森林项目是否成本较低。森林项目存在非永久性风险 ,信用额发放方式不同于能源项目 ,作为 CDM项目又受到 Marrakesh协议关于信用额发放期限不超过 2 1a的限制。因而森林 CDM项目的碳吸收无法得到完全信用额补偿。对围场县森林项目经济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表明 :中国北方地区的森林 CDM项目成本较高 ,信用额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然而 ,森林项目具有正外部性 ,可以带来其他环境和经济效益 ,发展森林 CDM项目可以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中国 MARKAL-MACRO模型对 2 0 10到 2 0 5 0年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系统研究。给出 2 0 10、 2 0 2 0、 2 0 30、 2 0 4 0与 2 0 5 0年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的函数形式 ,分析不同的碳减排实施方式、减排实施起始年、以及限制核电发展等对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是相当高的 ,当减排率在 0 %~ 4 5 %时 ,碳边际减排成本在 0~ 2 5 0美元 / t之间 ;而且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约束 ,在等同的减排量下碳边际减排成本将越高 ;限制核电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大碳边际减排成本  相似文献   

6.
李霏霁 《科技信息》2013,(23):415-416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三个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之一,目前全球所开发的CDM项目大部分与能源直接有关,因此CDM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项目开发的能源可持续利用。文章分析了陕西CDM开发情况,结合能源现状和发展目标,探讨了CDM在能源结构调整所起的作用及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利用CDM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建立了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非线性动态规划模型——中国MARKAL-MACRO模型,并以此对中国未来能源发展与碳排放的基准方案以及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可能影响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若从2030年开始减排,减排率为10%~46%时碳边际减排成本在45~254美元/t之间;实施碳减排将导致化石能源等影子价格的上升、各种能源服务需求的下降,还将引起终端以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最终能源消费量将由于燃料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服务需求的减少而减少,一次能源在高减排率下煤的比重将大大下降,而低碳和无碳能源特别是核能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中国未来碳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与煤共燃发电CDM项目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东省生物质与煤共燃发电技术应用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案例,基于三个基准线,应用增量成本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燃料比例时,生物质与煤共燃发电的单位碳减排成本,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CDM项目的单位碳减排成本在76~111美元/吨之间,且在共燃中年处理生物质9.1~36.4万吨时,实现CO2年减排量34092~146698吨.  相似文献   

9.
农业领域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对于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具有三大意义:(1)巩固和完善当地生态以维护可持续发展;(2)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获取可观资金和(或)先进环保技术;(3)打造国际公认一流的生态环境标志.本研究以环鄱阳湖区为实例,将当地人口密度、经济结构、能源构成、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与CDM立项要求作关联分析,则见目前最具可行性及规模效应的农业CDM潜力项目乃是农村沼气工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电项目CDM开发潜力巨大,但大水电项目CDM开发难度较大,可能遭遇极端环保组织的责难. 结合筱溪水电项目在CDM开发过程中应对国际河流组织的责难经验, 分析大水电项目CDM开发中应对各种责难的策略, 为我国大水电CDM项目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企业碳减排及减排绩效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分析在企业中可行的以政府及企业为主体的碳减排途径和方法,其中政策支持可实行碳税和排放交易等,企业有更新设备技术、增加产品寿命、开发新能源替代煤炭方式;提出能够统一评价企业减排绩效的指标,评估时参考国际标准的评估规范过程.根据形势发展,提出我国可实行的企业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国内外的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的优势与缺陷,明确了发展碳交易市场机制与碳金融的意义,进而得出碳交易市场机制与碳金融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东北农田农民习惯施肥田条件下化肥的利用效率,并为东北农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采集东北三省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春玉米种植区0—30 cm、30—60 cm、60—90 cm剖面土壤,分别测定了土壤全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IC)、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0—30 cm、30—60 cm土壤剖面各活性碳库变化较为明显,且黑龙江、吉林、辽宁TC、SOC、SMBC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30 cm土壤剖面各省TC、SOC、SMBC含量均值达显著性差异(P<0.05),吉林、辽宁SIC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黑龙江。而POC、DOC以及60—90 cm土壤剖面各活性碳库之间的增减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可见,东北三省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浅层土壤剖面碳库的变化较为明显,而深层土壤剖面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粉状活性炭再生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回转炉加热再生法 ,对粉状炭进行了再生实验 ,确定了再生工艺条件 :再生温度 85 0°C ,再生时间6 0min ,水蒸汽用量占原料量 30 % ,使废炭吸附能力恢复 10 0 % ,得率 70 %以上。  相似文献   

15.
碳基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堦  李涛 《武夷科学》2006,22(1):255-260
氢能以其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载体,储氢技术是氢能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超级活性炭、石墨纳米纤维、碳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管等碳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的快速发展期。本文梳理了这一时期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的发展史;综述了美、日、英3国的3个企业、2个研究机构与5位科学家的关键技术贡献;运用态势分析方法,从科学研究、工业基础和发展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美、日、英3国发展高性能碳纤维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阐述了其产业结局不同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怀远-灵璧地区)数据,计算怀远-灵璧地区土壤全碳、有机碳、无机碳储量,按照不同的土壤类型、成土母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全碳、无机碳、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平均全碳储量为3 866.13t·km-2,有机碳平均碳储量为2 528.22t·km-2,无机碳平均碳储量为1 337.91t·km-2.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对比发现,区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0.77 Mt,累计速率2.9%.从平均碳储量分布特征看,全碳、无机碳在河流冲积物母质、潮土中储量最高,有机碳在酸性盐类风化物母质、水稻土、林地中储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广州大学碳排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广州大学公务车、教工私家车、用电、用水、燃气、制冷、热水、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能源消耗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广州大学两个学年的碳排放量,分析了广州大学的碳排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5~2006学年广州大学碳排放量为6 757.09t,需要1773.51 hm2森林才能吸收;2006~2007学年为6 314.2...  相似文献   

20.
从碳生产和碳消费视角出发,研究了2004~2011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研究后发现,在世界16个CO2主要排放国中,我国碳消费排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考虑商品净出口因素后,我国每年至少有超过11%的CO2排放产生自净出口商品的生产;最后,通过折算出我国分行业CO2实际排放量,经分析后还发现,碳生产排放而非碳消费排放,才是左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