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是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体,是生态经济系统内水资源价值的真实反映.从水的资源特性出发探究水资源价值的根源和形成机制,给出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内涵和构成.运用能值分析原理,研究建立了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能值分析框架,以实现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度量,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决策和价值核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特点,论述了山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有史以来,水权在决定人类定居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水资源是决定社会持久发展的自然制约因素。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工农业的高度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水资源局部短缺,要求从远距离的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向人口密集而水资源受制约的地区引水。由于跨流域引水工程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很大,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国际上近代许多大型跨流域引水方案的共同特点是:长期的研究、不断的反复、巨额的投资和对环境影响日益增长的担心。一般情况是,研究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真正的问题在于政府和社会的可接受性.但从长远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水量多余地区向缺水地区引水,仍是全面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经济的角度下,本文通过研究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优化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有效策略。在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反馈机制的视角下,笔者认为其优化途径应当从污水处理投资、市场机制、环境政策以及技术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以加强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自然和人居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了制约我网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高做出研究有利于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高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性手段、结构性手段、经济以及政策性手段三个方面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的途径和策略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正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持续性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严重.因此,水资源安全形势极为严峻,已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产生严重影响.主要从水资源安全的内涵、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安全评价和水资源安全对策等方面,综述了国内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资源安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水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水资源日益紧缺,一方面城市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大,缓解该矛盾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中水回用。本文从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综述了中水回用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考察与回顾苏州人口发展的历史,对苏州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所形成的人口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出发,对必须把保护水资源作为首要决策因素之一,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口与水资源的平衡关系,建立生态城市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发展,水资源将成为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4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蓉  赵敏 《科技与经济》2010,23(5):92-96
水利的发展不仅与其内部的结构有关,而且还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程。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多个方面,构建了水利需求框架结构,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了2008—2020年南京市水资源需求量。据此,提出了南京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模式,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加强引入客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用水紧张。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已成为影响甘肃尤其是沿黄高扬程电力提灌灌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水资源管理的历程及现状入手,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做,初步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和措施,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灌区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高速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未来我国各类城市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约束和挑战。本文以福建省为例,运用线性建模方法结合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和水资源消耗、水污染排放间的动态耦合最优化模型。在水资源总量、用水效率和纳污限制多目标控制下,内生模拟出区域污水处理技术选择和设施建设方案、产业结构优化方案的最优解集,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为有效识别流域内各城市的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该文从社会、经济、水资源、水环境4个方面选取了26个指标构建了淮河流域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模型,评价了淮河流域(河南省)9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水资源水环境协调状况,并识别了影响协调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对未来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乐 《科技资讯》2012,(7):140-140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更是日新月异,很多城市出现水资源的浪费现象,而且有些城市的行业水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如果大量的浪费水资源就会严重影响到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所逼笔者呼吁要节约水资源,从建设城市节水型社会开始,笔者在此做简要探讨,希望能达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许媛 《科技信息》2013,(11):470-470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通过对整个系统的监控、管理与评估来完成整个水资源系统的改良、节约和保护。结合目前国家领先的先进技术构建出可以囊括整个地区水资源的管理系统,在水资源的监控和预测方面落实水资源的调动和管理。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使水资源的管理领域产生了重大改革,也给社会带来庞大的经济收入。本文结合了目前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创建了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为将来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因素。从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四个子系统构建了新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组合确定各指标权重;采取熵值法测算了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值。在此基础上将水资源子系统看为支持力指数,其它三个子系统看作压力指数,用压力指数除以支持力指数得到了新疆水资源承载力指数。结果表明:2004—2012年新疆水资源承载力指数都大于1,处于超载状态,直接影响了新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对策建议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格局和构建节水社会。  相似文献   

17.
田启明  梁爱斌 《科技信息》2009,(22):I0271-I027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耗水量日益增大,由于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甚至浪费严重,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的枯竭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务之际倡导节约性社会已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微灌技术在我国林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暗合了节约性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目前我国微灌技术在林业中主要应用于苗木生产中,现将微灌技术的设计要领作一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冯景 《河南科学》2012,30(8):1146-1148
从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以河南开封为例,分析了水资源的来源及其变化频率;水资源总量及其组成、时空分布、特点;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及其发展;最后从增加水资源主要来源的渠道,提出了通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增加水资源量,达到缓解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矛盾的目的.简单分析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现状和潜力.  相似文献   

19.
吉倩倩 《科技信息》2012,(12):213-214
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限制因素,建筑又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部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中水回用技术出发,从回用的范围、组成,水量计算和水质标准及中水回用工艺几个方面讨论了中水回用技术对节约水资源的重要作用,提出建立中水回用系统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日益严重,加强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纲要》)实施以来,在《纲要》的指导下,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状况、取得的技术突破、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面临的挑战与任务调整,以及对《纲要》未来支持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