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先秦道家思想中"规律之道"内涵丰富,老子从"反者道之动"、"道法自然"作为"规律"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文子继承了老子"道"作为规律的思想,"道者,物之所道也",提出把道看作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根本规律,道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即为"反"。庄子将老子的外在规律之道转化,认为规律之道主要是存在于万物中使万物成为万物的原理。三者对"规律之道"的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有所突破,共同丰富和完善"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道字表示本体论之道,早于《老子》已有文字所载,老子只是援引,而非提出,老子无须给本体论之道“取字”或“取名”,“取字”说明显有误。《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到“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是“道生一”的“一”,而非“道生一”的“道”,“取字”说和“记载”说皆误。“字之日道”当注译为:字,生也;之,代词;道,本体论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今译:产生它的叫做道。  相似文献   

3.
认为《老子》的哲学观点:宇宙是网络结构,“道”生发了整个宇宙,“道”贯通于一切宇宙网络之中。“道”是以“阴场”、“阳场”和“冲气场”的形式对万物发生作用。在宇宙网络中是无形控制有形。  相似文献   

4.
体会智慧     
雨涵 《科技智囊》2011,(1):85-85
什么是值得我们一生探寻的问题?孔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可见,如果能够闻听到宇宙与人生的根本之道,活一天即抵得上一生的意义,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可见,这个宇宙与人生的根本之道,只可体悟,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的“自然”范畴指一种状态,一种自本自根自成的状态。天地万物全体的自然就是“道”,这种本然状态就是“道”的根本属性。而这种状态却是言说不尽的,故老子的态度是“希言自然”。究其实,自然状态是万物内在目的和内在超越性在自由状态下的实现,这种万物内在的自发性是“道”所蕴含的特有精神,也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作为始源和终极存在的道在言辞所无能为力的那一个界面上存在着 ,它排除了所有特殊的属性而成为万物之中的“常”。对本原之真的认识和领悟不可能通过具体的陈述性言辞而获得 ,语言在本原之道面前的局限使老子必须找到一种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道的命名、言说和象征三个层次的分析 ,探究老子之道由不可说到获得当下体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道家思想核心范畴的"道",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作为宇宙万物本体的"道";二是表征世界万物生成规律的"道";三是审美意义上的"道".老子的"大象无形"体现了道的这三种精神,并从哲学、美学的层面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境界应是一种与道相通的虚实相成、超越形迹之美的大美境界.老子的这些文学批评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道家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宇宙观认为,人处于宇宙系统中,“道”是天地万物之祖宗,万物归根结底都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人出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人与自然共生于统一生态系统。《道德经》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论包含丰富精深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道之性:玄,道之用:弱和道之动:反。以此为立论基础,老子教育思想的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和生而不有等“自然”价值取向,对当前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和谐生产力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共生、协调发展的能力。基于和谐之道而构建的和谐生产力理论与工具生产力理论具有根本不同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生产力的和谐之维。和谐乃天地化生万物之道。纯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和谐而后万物得以生、长、成。为了不断实现生产力的动态和谐,中国文化肯定和谐变易之理。“和实生物”,实乃和谐生产力的中国式表述。和谐生产力蕴涵的终极关怀使其能够既提升人类自身,也关照自然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和谐生产力即将成为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2.
道的根本内涵是周行不已,因此才体现为“道路”或“道理”。论文原道,在于把文艺之“文”与造化之“文”一体贯通,使个体人心与天地之心统一、艺术创作的法则与万物生化之道统一。文以载道,在于突出儒家道统所建立的伦理规范,但其中仍然保留了道周行不已的含义和藉言通要眇、从物见几微、在优游涵养中获得道的生机流行活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的实质是要统治者“无为而治”,重视发挥民众力量,以实现“无不为”;“辅万物之自然”,以达到“功成事遂”.老子的这种“无为”思想同“温州经济模式”有着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审视温州经济模式,对于深入认识和进一步推广温州经济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充符》篇第一段前三层,中心在“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一语,所谓“审乎无假”,即明白“其宗”也。宗旨,根本是也。所守之宗与物之迁化相对,而迁化必与差异相联系,由此,所守之“宗”,当指宇宙中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方面。“不与物迁”的含义:从时间上说,是不随着事物的流转而流转;从空间上说,是不为万物的差异所迷惑。  相似文献   

15.
圣人在《老子》一书中,不但是智慧的化身、最理想的人格状态,也是以"道"为核心的体系的重要支点之一。圣人对"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互动过程所体现的动态意指予以体悟。圣人体道,不但彰显"道"之最高价值意义,更是"道"与万物之间动态关系的体现。这些都是圣人对老子哲学的体系构建所体现的功用。  相似文献   

16.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7.
刘琳 《当代地方科技》2010,(24):175-175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提出了一个以"道"为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本,以"自然"为道的核心内容,以"无为"为人类放入实践原则的哲学体系,揭示了"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道"的思想,来认识一下道家核心的哲学理念。通过理论的认识,看看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现实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贡献。  相似文献   

18.
《老子》第四章“道冲”之“冲”,本作“冲”,用本字,当释为爆炸。“道冲”,即道爆炸,《老子》的“道冲”论和现代量子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相似或一致。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与思维——在混沌的边缘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可以说,现代复杂性科学,实际上是在探索中国古代“道德经”中所称的“众妙之门”。在复杂性科学中,“混浊的边缘”和“自组织临界性”是两个很深刻的概念,此两者亦可谓“同出而异名”(道德经)。它们是近一二十年来,以美国桑塔费研究所的学者们为代表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是对线性思维和还原论的反潮流,它引导我们换一个方式并用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乃至去观察产生了生命和自我意识的整个宇宙。一、“混饨的边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精辟地论述了他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暂且放下这句话与宇宙大爆炸理论之间的碰撞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今天地球上那些或走或飞或游泳,或者站在阳光下勤勤恳恳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确实都来自最初的那一个细胞,可谓“一生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