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对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的建构进行分析。同时也点明他的思想建构的主题。因此,文章从重建社会批判理论的目的、哈贝马斯的思想理想、重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路径三个方面来阐述他的建构思路进而点明其理论建构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的工具理性的批判,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了实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预设了一个反事实性的前提——理想言辞情境,即人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论证规则、不受任何约束和强制、平等自由地展开对话,以此来达成共识真理。然而由于社会权力、知识拥有量差异、时间限度、社会多元利益冲突等因素,限制了理想言辞情境的实现,理想言辞情境在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哈贝马斯的语用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不但开创了哲学研究的新局面,而且使语言学的研究更趋合理。哈贝马斯在批判地吸收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乔姆斯基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语言及语言使用问题入手,提出了一种普遍语用学理论。认为该理论推动了言语行为能力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当代语用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力图重建现代社会的结构,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内涵,正确认识这些概念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遵循交往理性,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改变生活世界,重塑舆论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双性同体”的争论往往局限于强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倾向,而忽视了这个理论的对话性。若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参照,将“双性同体”作为一个“活”的主体,探索其内部两性思维以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对话,不难发现“双性同体”体现的是一种交往行为,并能领悟这一理论的无穷活力。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其思想对于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性”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批判理论,目的在于寻找解决社会困境的出路。其中,哈贝马斯虽然吸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某些成分,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但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思想与马克思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解放等学说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最终从本质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原理。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分析了法律的双重理论。布迪厄批判了语言的纯粹研究,认为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并不仅仅是沟通的手段。本文梳理了哈贝马斯的法律思想,并以布迪厄的理论对交往理性作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交往行动理论的回顾,了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支持,分析主体间性的跨文化研究,梳理常见的误区,区别多元文化论与主体间性的文化研究,以实现对跨文化交际的更好理解。  相似文献   

12.
弗雷尔和哈贝马斯都信奉“主体是对话发展的”这种批判理论,也都从元理论的角度阐释过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社会科学中有关认识论的纷争主要聚焦于两个极端: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而弗、哈两人的研究却游离于这两个极端,该类学术范式的变异立身于批判解释学的学科视阈。弗雷尔与哈贝马斯有关认识论的理论创见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类科学的认识;对批判逻辑这一转换过程的分析;基于对话与共识的真理理论;对交往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张一兵先生提出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能,在于这一术语有着不同于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影响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异质性,避免了含糊地、不加限定地讨论一般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的新市民社会论之所以不可能,在于其试图以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元模型来“修正”或“缓解”黑格尔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的空想性。广松涉的物象化论,不具有“主体性已被主体间性取代,主体的内在论已被社会论取代”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话语政治理论对自由主义模式和共和主义模式这两种政治理解模式进行了扬弃,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民主模式的第三种民主模式——“话语民主”。本文回溯了话语民主理论的由来,围绕人民主权问题和霍布斯问题对哈贝马斯的第三种民主模式进行剖析,以辨明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现代化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在理想言语情境中的自由、平等的沟通,可以达到统一和谐的生存状态。详细阐释了哈贝马斯的理想言语情境这一概念,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理想言语情境在现实中的不可行性,但是虽然如此,这一概念的理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却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社会转型时期,重构我国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生活现实的双重诉求。基于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的启示,应从价值规范和经验事实两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进行新思考:一方面,以和谐、正义、民主、法冶、自由和平等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公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经验取向。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哈贝马斯的形式法律范式、福利法律范式,分析了学界提出的几种解决资本主义法治国危机的几种方式,最后分析了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对于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