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伟大的“五四”运动开始了女性从社会的整体意识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这种意识观念充分地体现在“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创作之中,并成为了新人耳目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来探讨其独特的艺术感觉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五四"女作家广泛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是当时女性进入社会的先锋.本文以中国女性文学和"五四"文学为背景,从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方面和女性性爱意识考察了"五四"女作家的女性情怀及其审美表现,从而探究"五四"女性文学开创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新传统的思想、艺术价值.认为"五四"女性文学第一次全面展示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权藩篱时的独特心声,映照出女性生活中许多始终不被注意的侧面,开启了女性文学的崭新话题,激烈否定了封建男权传统,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珍贵源头.  相似文献   

3.
“五四”到30年代是我国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期间女性主义批评逐步从社会政治意识中分离出来,由混沌走向明晰,形成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框架。其中周作人把女性意识与文学结合起来,徐志摩发掘了女性独特的女性气质,茅盾对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进行了集中批评,他们为这个基本框架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站在与男性相平等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重新思考两性关系,在观念层面上确定爱情的神圣性.而到了上海现代女作家这里,她们开始质疑男性的神圣和伟大,开始塑造了一系列阉割化的男性形象.在海派小说的艺术氛围里淡淡地渗透着悲凉的女性生命品味.女作家描摹着一幅幅日常世俗的画面,传递出代表这个城市精神的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作家铁凝的小说文本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香雪时期、玫瑰门时期和大浴女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贯穿在铁凝的文学创作历程中,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存在本质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境遇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独具市民文化女性书写的明显特征。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在创作观点、视野、题材上都饱含了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趣味,这使她们的创作有别于“五四”女作家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观照,为40年代都市女性文学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有小说,也有散文,但是她早期的诗歌《繁星》和《春水》,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是五四诗坛上女性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比照中对庐隐、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论述,探讨了两位女作家在反映我国女性意识觉醒方面的贡献,充分肯定这种贡献对当前健全女性意识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上承“五四”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也如“落地的麦子不死”(王尔德语)下启了几十年来多位女作家的女性写作,台湾的施叔青便是一例,两位作家的写作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西写作技巧的共同点下显现出相同相似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各为两个时代的女性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双重边缘的书写——论马来西亚华文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南亚女性华文写作中,马来西亚华文女性文学发展极为迅速。华裔女性作家的双族性,多地域经历使她们成为了双文化或多重文化人。本土性与华族性的交融在发展中逐渐变得广阔而丰厚,在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传达出马华女作家的现代生命意识和深层文化体验。写作对于马华女作家,不再只是宣泄个人情感或自我的言说和分辨,而是女作家独特女性意识的确认和自身精神价值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方法对现代文学乃至建国后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文学创作兴盛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期,从创作主题到作品语言似乎也都与《讲话》的精神相一致,但若追根溯源,他的思想和实际的创作理念其实是深受“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想的影响的,而且也始终是以自己的方式沿着五四的道路前进的。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作家以启蒙精神导师的姿态高声呐喊着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在汹涌的革命浪潮的裹挟下,他们逐渐丧失了社会启蒙主体的身份。他们不再是作为现代意识的启蒙者而存在,而是作为现代革命意识的被启蒙者而存在。这种社会身份的转换,看似急剧偶然,实则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五四精神是指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整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即民主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强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今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学习,坚持科学发展观,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拓前进;牢固树立现代国家观念、民主法治观念、环境观念和道德观念,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抗战、整理国故的需要,新启蒙运动开展起来。新启蒙运动是一场追求自由、理性的爱国运动,与五四运动相比更加强调理性,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中占据了主动,有更加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避免情绪化和片面性。新启蒙运动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准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新启蒙运动不幸早早结束。  相似文献   

15.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兼论《新青年》前期的办刊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五四精神的诠释史;在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所刊载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者简要论述了对五四精神的认识。要发挥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把五四精神与当今的时代特点相结合,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在新的世纪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大都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在词语使用习惯上,或将两者替换使用,或合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用,代称该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两者关系之密切由此可知。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新文化运动"最初名称不一,甚至被认为是敌人的诋毁称呼,只是到了后来才被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五四运动"则最初是指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是针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现状所进行的思想文化补课,属于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救亡,具有间接性;而"五四运动"则是爱国情感的直接表达,指向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属于政治层面上的救亡,具有直接指向性。两者虽有联系,但不宜混淆,因为这样必会遮蔽其中一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在提倡文艺大众化运动时期,秉持一种继承、批判、超越的姿态。瞿秋白用发展的眼光,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论定五四运动的性质,指出:“五四”话语是知识分子与大众隔阂的新的起源;“五四”是欧化与文学宗派主义的起源;资产阶级的“五四”知识分子已经发生蜕变,新的文化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进行。瞿秋白断定,“五四”革命精神必将被继承,“五四”文化革命必将继续。  相似文献   

18.
从启蒙到革命是20世纪政治、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转折之一,这种转折也必然会导致思想史书写方式的转型,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书写者从自信的"导师"角色转变成充满"罪感"的学生,从中心走向边缘;二是在写作策略上由"五四"时期的凸显主体到隐匿自我;三是在思想传播上由"五四"时期的良性状态走向困境与尴尬。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立足点,并揭示其历史意义,认为启蒙思想家批判陈旧的国民性,呼吁国民思想的更新,力图改变国民性的思想,时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旧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