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周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分析,揭示其所发现的蕴藏在乡野和民间粗犷的生命形式、强健的生命毅力和澎湃的生命情感。《等他》以诗性语言的文本展示着作者激情昂扬的生命体验,呼唤我们失落已久的雄性力量,身体力行地质询现代文明,展示生命意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细察方方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深入发掘出方方作品文体中独有的"生命质感"内在地隐含着"诗性温度",兼与卞之琳<水成岩>一诗相比照,进行互文解读,并追溯方方之前的创作经验,体悟小说中奇巧地运用两类技巧:错位模式与平行模式,如何促生了小说的诗性锋芒.在归纳方方"诗性写作"的基本特质的同时,理解方方创作中一贯保有的"生命温度"和"诗性关怀",追问<水在时间之下>超验般诗性姿态之上,作者所寄予的历史情境中人类个体生命意识蕴藏的普遍情感与反察生命存在本身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3.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代、生命与生活、抽象与实际的内在冲突反复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本文试图透过其哲思散文折射出的内在紧张,追寻沈从文存在的个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鉴赏,从人的精神生态构建来说,主要表现为提升情感质量,感受生命意识,拓展诗性空间,增强诗性智慧,分享诗意情调等五方面。长期鉴赏熏陶,有利于培育人的良好精神生态,创建优雅健康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浩然之气"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源于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及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独特个性,它以儒家道义为内容,以道德情感为动力.同时,它也是孟子物质生命活力和精神心理活力的表现,这灌注于<孟子>,就形成了孟文磅礴雄浑的气势.这种以气势和道德情感胜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疆女作家李娟是新世纪具有诗性气质的一位散文家.她的创作以其文笔的空灵自然、题材的新颖独特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情感吸引并感动着众多读者.近几年,运用各种理论方法研究李娟散文的学者层出不穷.笔者立足文本,以李娟散文集《这世间所有的白》为对象对李娟的散文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探析其中蕴含的哲理.文章分四个部分,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中挖掘出李娟散文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对生活的洞察与融入、对他人的真诚与友爱和对自身的沉思与坚守等形而上的哲思.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塑造了众多形象,而其中体"道"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人物形象的写实性手法,它以自由的想象和奇妙的虚构,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艺术,传达出庄子对人的生命的热切关注.庄子之文因此而既呈哲理之深刻美,又具艺术之诗性美.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一位密切瞩目民族生活方式和民族生命精神的文学大师。其散文力求以"文化还乡"的精神诉求,通过都市与湘西、现代与过去的鲜明对照,去摧毁"庸俗腐败、小气自私的市侩人生观",重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重铸一种建立于人性之美和生命神性基础之上的民族价值观念。这种"人生形式"和民族价值观念体现着朴实纯真的生活形式、剽悍雄强的生命伟力、重义轻利的道德品格和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其不是个体主义者抽象的自我精神追求,而是根植于宽广深厚的民族忧患意识当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烈关注与深切隐忧,彰显着作者对民族生命形式的深刻探索和民族价值观念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当代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伟大的诗人。毛泽东"长征诗"是其创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被国内外媒体所披露的作品。"长征诗"是毛泽东对火热战争生活的一种诗性解读,艺术地概括了长征这一艰苦卓越、影响深远的历史壮举。它的问世、公开发表与传播过程较为复杂,且与时代结合紧密。"长征诗"所折射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力远远超出了其文本意义,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具有极大的艺术独创性,闪烁着永恒的魅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1.
王小妮的散文,在朴素平实的外表下,却蕴含着一种在当今散文中少见的终极关怀精神:对理想、道义的坚守,对人的尊严、个性的确认,对普通人苦难与不幸的宏大悲悯,以及对现代世俗生活的深刻置疑。她散文的题材域是宽阔的,但其内在精神却都可以归结到对人的关怀上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究竟什么是人,什么是人应有的家园?”与对人的理解相应的是她对诗的理解:“活着之核就是诗的本质”;“诗人就是最平常的人。”由此导致其散文无论内涵还是形式都具有一种沛然诗性。  相似文献   

12.
隋琳的文学批评是观察大庆作家的眼睛。大庆的作家以生活为源泉,创作了富含本地特色的作品。作为大庆的文学批评家,隋琳通过以文本为特征的作家论、诗性思维与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对大庆市主要作家进行解析,从而肯定了王清学的才学小说,杨利民的生活戏剧,潘永翔的风景诗和张爱华的小女人散文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并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风格定位。隋琳的文学批评有文本阅读和情感积淀的特征,这决定了她冷静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相结合的批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对文本的层次进行解读,就重在彰显文本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爱与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人生主题文本可分为形象层、情感层、哲理层、历史层几个层面,审美解读则可按几个层面的划分,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体验他人的情感,学会关注自己的人生,寻找到人生的答案与力量,促进自己生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锦的亲情散文虽然写的多为家庭琐事,但他善于在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物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面相和人所共感的历史含蕴.他对亲情、故土、风物、生命的深情回眸,对文化精神的坚守,以及他的文本里的泣血深情与诗意民俗,使文学重新回到"感动"、"朴素"、"诗意"、"人文"等原初本性,为当下文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丰富复杂,可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转型过程。前期(1938~1946),他以小说、散文等哲理意味和象征色彩浓厚的文本进行"抽象的抒情",致力于生命形而上、非功利性的思考,表达对"生命"、"美"、"爱"的独特理解与终极追问;后期(1946~1949),他则依凭杂论、政论等形式展现积极介入社会的姿态,倡导民族国家、文学运动与社会政治的重造,传达出功利性的现实诉求。这种转型折射出特定历史阶段作家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诗性写作是伍尔夫对未来小说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和构划。诗性对伍尔夫而言,不仅是指一种单纯的"诗歌的特性",也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与逻辑性相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带有鲜明的维柯论的色彩,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她的诗性理解突出地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思维方式的直觉性;作为艺术表述方式的整体性;作为生存方式的诗意化。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根在湘西。清新秀丽的山山水水,古老苍凉的文化遗迹,悲凉凄美的传统习俗,爽直强悍的山民水手给了从文许多生命的启迪,蕴育了从文散文中独特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作者对湘西"自然之子"的生命形式大唱赞歌;另一方面又为湘西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无言的哀戚"。这种"又痛苦又快乐"的情绪,流淌在以湘西山水人情为背景的散文创作中,使得从文笔下的生命总是呈现出一种悲而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易群芳 《科技信息》2008,(16):248-248
以《反对阐释》和《论风格》为基础,本文分析了桑塔格的审美视角,并以此出发,解读了她对文本与阐释、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真实态度和对解构主义阐释传统剥离文本诗性的抗议。  相似文献   

19.
胡立东的散文,把生命体验和情感向度融合得恰到好处,在浩瀚的灵光中折射出哲学的韵味,在行而上的层面给人以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回归,显现出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黎国华的长篇小说《生命之手》,认为其在总体写实性地反映赣东一群人物的命运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同时,用一种不自觉的诗性手段调节构思对象,对对象世界进行了诗性超越,对文本世界的结构、视角、语言等进行了诗美构建,通篇洋溢着一种亦实亦虚的诗情诗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