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描述太湖藻类生消的富营养化生态学数学模型,模拟变量为藻类、氨氮、硝酸盐氮、无机氮、BOD、溶解氧、有机氮、有机磷8项;利用气象、水文、水质的同步监测资料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率定.根据1993年实测气象、水文、水质监测值,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计算值和实测值不论从数值大小还是从分布趋势看,都较为接近.另外,对影响环境比较重要的叶绿素和氨氮高浓度区,模式预测结果较好,从总体上看所建模型能够描述太湖叶绿素和氨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黎曼近似解模型在太湖藻类浓度场求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太湖常规监测点的监测资料,在黎曼近似解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太湖二维藻类生长模型,该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及黎曼近似解对二维水流水质方程组逐时段、逐单元进行求解,将每个时段各个单元ρ(TN)及ρ(TP)的模拟值传递到藻类的生长项,从而模拟出藻类的生长过程,率定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藻类的生长过程,并能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水质监测中藻类植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藻类参数、藻类监测方法两个方面,对藻类在重金属、农药和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进行了简要综述,论述了藻类用于水质监测的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对开发藻细胞生物传感器和藻类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水质监测处理方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定量遥感理论和方法,将多光谱遥感数据和实测水质数据相结合,研究了水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探讨了多光谱水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和水质参数的数学回归模型,并以太湖水域的悬浮物含量为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遥感手段对水质进行监测是可行和正确的,由遥感数据得到的太湖水域悬浮物含量的空间分布也与太湖水域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水质自动监测目前还是初步应用阶段,投入很大,管理费用高.阐述了利用H-ADCP与常规五参数水质测定仪来实现水量、水质实时在线监测,并对该系统的安装、数据采集与处理进行了介绍.H-ADCP流量监测仪已在广东水文监测工作中得到应用,实现了实时水量在线监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旨在为湖库型水体水质评价提供多途径的评价方法和掌握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在丹江口水库陶岔(中线工程取水口)和台子山(湖北和河南交界处)2个典型水域采样点设置了自制水泥板和聚乙烯聚酯薄膜2种人工基质采样点,于2015年9月-2016年10月对着生藻类进行了6次连续监测,研究了着生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水质变化.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共检出着生藻类6门27科46属181种(或变种),其中硅藻为全年优势群,占着生藻类总种数的55.81%;绿藻和蓝藻分别占37.21%和6.98%.着生藻类群落存在时空差异性;人工基质种类对着生藻类种类组成影响不大,对着生藻类密度影响明显,同一采样点以水泥板为基质的着生藻类密度约为以聚乙烯聚酯薄膜为基质的着生藻类密度的1.2倍.着生藻类污染指示种4门12科13属17种(或变种),其中中营养型指示种占总指示种的78.57%.着生藻类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为2.12,水质营养状态指数(EI)为38,水体处于中营养型状态.  相似文献   

7.
显微图像处理在藻类分类计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忠  吴沿友  秦松  赵玉国 《贵州科学》2006,24(3):25-27,30
水体中藻类与水质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根据藻类综合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被监测水体的水质状况做出评价.传统的藻类监测是由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通过肉眼检测水体中藻类种类及个体数目.本文通过对水体微藻的显微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出了藻类显微图像分类计数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入滇池河流柴河、宝象河与盘龙江从上游到下游河段的24个样点水样水质理化指标测定与浮游藻类研究,利用生物指示法(藻类种属数、藻类密度等)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法(Maglarf、Shanon-wiener、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3条入滇池河流进行水质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河流各样点浮游藻类多样性与各项理化指标数值没有出现从上游到下游由低到高的顺序变化.各样点理化监测指标TP值达到0.1 mg/L且TN值达到0.8 mg/L,浮游藻类能够被检出.检出藻类的10个水样中,藻类频度大于12.5%的浮游植物主要有硅藻、绿藻、蓝藻与裸藻植物,其中硅藻植物最多,频度最高包括硅藻门的舟形藻Navicula、针杆藻Synedra、小环藻Cyclotella,绿藻门的栅藻Scenedesmus、纤维藻Ankistrodesmus、新月藻Closterium较高,裸藻门的裸藻Euglena较高,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等较高.3条河的共有藻类有舟形藻Navicula、栅藻Scenedesmus、纤维藻Ankistrodesmus、裸藻Euglena、小环藻Cyclotella,多为富营养化水体指示种.3条河流中盘龙江各样点浮游藻类检出率33.3%最低,宝象河检出率50%,柴河80%最高,宝象河与柴河水样中藻量也高于盘龙江水样,盘龙江水质在近年治理后明显改善.作者认为,在河流水质监测中,浮游藻类的检出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动态反映河流整体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香农指数比其他指数在较少样本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河流水质监测识别度.  相似文献   

9.
太湖站围隔实验区内水草和软隔离围隔圈层的协同影响使1998年5~10月围隔水域内藻类叶绿素浓度平均降低47.7%,悬移质浓度降低45.5%,透明度增加37.1%.与水质相关的水环境参数年平均值有了一定的好转趋势.土著水草种群抑制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削减率为20%~90%.荇菜和菱种群抑制藻类初级生产力的能力大于马来眼子菜.指出水生植物种群净化水质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5~7月份.比较了3类不同物理生态工程设施的效能,认为净化水质相对较优的物理生态工程设施为大涤纶布圈+水草型组合结构.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太湖藻类生长的动态模型,并将其与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相耦合,综合考虑了风场、水动力特征、光照、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室内环形水槽实验得到了底泥释放率随水动力条件动态变化的特征,建立了底泥中TN,TP释放率与水体流速的定量化关系,并在模型中得到应用.该模型不仅可以对太湖的风生湖流,TN,TP等水质要素进行模拟,还可以模拟藻类在太湖中的生长和消亡情况以及其随风生湖流迁移的规律.采用2001年7~9月太湖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风生湖流、总磷、总氮的模拟都是切合实际的,以叶绿素a浓度描述的藻类浓度的模拟值也能较好地拟合实测值.说明该模型对太湖富营养化的产生过程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特别是考虑了底泥释放率与水动力条件相关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