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泰山崇拜在华夏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夏前华夏族活动在泰山周围的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先民是华夏族的祖先.几千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泰山的封禅祭祀不过是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泰山崇拜的一种表现.泰山文化应该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  相似文献   

2.
三十多位从事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齐聚泰山,讨论并形成《泰山共识》,强调传统汶明精神连续陡和传承性。  相似文献   

3.
泰山中路是包括从泰山脚下的蒿里山,经泰城到极顶的一条旅游线路,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以帝王祭祀泰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封禅文化和以"泰山治鬼"为主要内容的泰山鬼文化互相融合的泰山文化的主流,在历史上自然形成了天上仙境(岱顶)--人间闹市(泰城)--阴曹地府(蒿里山)的三重空间,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带,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泰山文化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的整理和研究,对有关泰山文化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泰山文化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泰山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封禅文化,宗教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泰山文化研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期对今后泰山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泰山文化与泰安近代图书馆事业相得益彰,一方面在泰山文化的滋养下,许多仁人志士投身于近代图书馆事业,并形成了独有的馆藏和服务特色;一方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民众素质,形成了收集整理泰山文献,传播泰山文化的良好传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构体系,除地理、气候、资源等原因外,还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中国文化稳定性的影响下得以延续发展,中国文化的兴衰决定了木构筑的兴衰。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山东文化通览.泰安卷》绪论中的一部分,主要概括泰安区域文化的特色。地方文化的特色常常是整体历史进程在地方演进的特殊方式,故而与地方风物有密切的联系。大汶河将泰安历史定格在公元前八千年,泰山将山岳文化引入政治圈,汶阳田蕴育农耕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东平湖融汇了多元文化,近邻孔子引领了泰安人们精神世界,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是泰安神文化的载体。皆泰安特有,非其他地域可比。  相似文献   

8.
王雷亭先生主编的《泰山文化研究(第一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7月1日出版,该书系第二届东亚山岳文化研究年会的论文集。本书收录了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国的学者对东亚山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涉及到中国泰山、韩国智异山、越南安子山、日本富士山等山岳文化及其民俗等。这是一次跨国界的文化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学者们高涨的学术热情和浓厚的山岳文化情怀。该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湖南常德澧阳平原城头山古城的设计源于母性为本源的生殖文化,它把中国的龙易文化和祭祀、太阳崇拜的宗教文化推向远古时代的高峰。鲜明的个性气质、深厚的人文精神、浓郁的太阳文化魅力形成城头山古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山岳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山岳形象及多种多样的山岳信仰形式蕴含着民族的崇山理念,是民族心理的体现.数千年以来,泰山成为中国人心中山岳崇拜的代表,折射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而富士山自古就是日本文学、艺术、宗教的主题,是民族情感的寄托.对泰山和富士山的崇拜都是源于自然崇拜并与国家意识相连,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并体现着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及时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泰山石敢当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俗事象;它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流变的主要时空线索与功能变化有以下四个阶段:即早期的石敢当习俗(上古——汉朝)、石敢当习俗的发展阶段(汉——唐)、石敢当习俗的变异阶段(五代——明末)、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兴盛阶段(明未清初——民国时期)。泰山石敢当习俗经过长期的流变,至今在中华民族精神层面上尚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汉王朝的动荡倾覆,与汉王朝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汉代儒学也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道教、佛教的兴盛。在中原儒学日益没落之际,河西一隅却一反常态,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不仅保存了两汉以来中原的儒学文化,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魏统一北方后,河西儒学对北魏贡献巨大,北魏统治者利用河西仕人及儒学,振兴了礼乐,完善了官制律令。北魏社会的许多领域都留有河西儒学的深深印记。  相似文献   

13.
韶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遗址地;有禅宗祖庭南华寺,梅关古道珠玑巷;"风采楼"因北宋名臣余靖"风采动朝端"而凛有生气;重建韶阳楼,有许浑诗,增色生辉;重建九成台,箫韶长存;重建张文献公祠,九龄风度,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4.
就山东一境而言,泰山崇拜和碧霞元君信仰在海岱之间自西向东传布。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泰山信仰传布的力度从明代至清前期渐趋增长,而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却是一个转折。本文选定青山碧霞宫与大泽山日照庵两座庙宇作为研究中心,来探讨泰山信仰清末民初在泰山到滨海一线的传布情况。泰山信仰在海岱之间传布过程中,受到空间距离、地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呈涟漪状,以泰山为中心,越趋向边缘(边远)地区,影响力越弱;即使有稳定文化内核的碧霞元君信仰,也经受了诸多损益,多种神灵品格层累而至于在青山庙宇出现相互矛盾的几个碧霞元君,在大泽山也经历了从碧霞元君到无生老母的主神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古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本文利用钻孔孢粉、海面变化及海岸线变迁等研究成果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利用田野考古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并将环境演变研究和古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海侵及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  相似文献   

16.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 ,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 ,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本文指出 ,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 ,揭示了汉字的优越性 ,从而确立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古代舟山群岛宗教美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原始信仰阶段、道家美学阶段和禅宗美学阶段。舟山群岛原始信仰文化审美的主要内容是鸟图腾与龙崇拜,"有为"与"自然"是舟山群岛道家美学特征,而善的价值取向则是舟山群岛禅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赢秦人与东夷部族诸如少昊氏、有虞氏、先商等关系非常密切。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而赢秦人也自认为是少昊氏的子孙。春秋时期齐国有个赢邑,汉代置赢城县,治所在今莱芜市羊里镇城子县村,故址犹存。这就是赢秦人的发祥地。其后随着民族部落的壮大或政治原因而逐步向西迁徙。秦始皇东封泰山也有着回乡寻根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