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认知科学实验证据的增多,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受到极大关注。但是,作为直接知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Affordance的精确定义问题仍处于认知科学界的激烈争论之中。伽亚尼(2014)提出一种TAP理论(Theory of Affordance Perception),该理论将Affordance定义为行动者的一种感知运动模式。然而通过对吉布森关于Affordance特征描述的分析,显示出TAP在解释Affordance的层级性和随机性等特征方面仍存在缺陷。因此,尽管与Affordance的倾向属性理论(Dispos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Affordance,缩写DIA)相比,TAP能够更为深入地解释二维世界中的Affordance效应的出现,但仍然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Affordance定义。  相似文献   

2.
在心理学关于自我意识的实验中,视知觉一直是被试用来进行主观报告的核心实验指标之一。通过对检测自我意识的镜子反射实验的分析,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与常和曹(2017)的研究均在不同理论层次上证实了这个观点:视知觉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塑造具有非常核心的作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用者的视知觉系统所接收的信息与其身体行动信息一起产生了数种不同的混合经验。处于虚拟环境中的虚拟化身成为了一种身处真实世界使用者的自我意识在虚拟世界中的体现和延伸,虚拟化身会对真实世界中使用者的自我觉知和在场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当使用者使用虚拟化身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活动时,其真实自我也会被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释吉布森生态心理学有关表面的观点,比较并引申扩展理解西蒙的界面概念,推及分析人工物的界面设计的生态学基础,指出了传统功能主义界面设计理论的局限性,确立基于可供性的界面设计方法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创造力5A模型引入可供性概念是相当可取的探索,但需要进一步挖掘可供性理论对于人类创造机制的解释潜力:(1)可供性理论强调人与物的互动来解释灵感的产生过程和知觉的解题功能;(2)可供性理论揭示了知觉与动作的关联,可诠释创造的具身性过程机制;(3)可供性知觉有助于打破语义分类障碍。同时,可供性理论还提供了新的创造方法论:可供性强调有机体知觉到环境信息的价值,确定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根源性;说明知觉体验是创造心理学的基础活动。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哲学基础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影响①关注内在经验的直接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或实证说明;②关注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和意向性;③关注人的价值与意义.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影响①强调自由、选择和责任;②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③强调自我观和"我-你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6.
希兰的知觉诠释学-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是希兰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希兰用海德格尔生存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改造,为知觉的现象学分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希兰知觉诠释学-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觉的诠释学属性、知觉的现象学结构、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等。希兰的知觉诠释学属于多元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7.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借助斯特拉顿实验对客观空间进行了现象学还原,揭示出了一种内在于原初知觉经验的现象空间。无论是实在论的客观空间,还是观念论的客观空间,其结构都包含着绝对的确定性,因而它们都无法解释斯特拉顿实验中空间经验发生分解与重构的内禀动力学机制。这种动力学机制只有通过现象空间的概念才能获得阐明。现象空间起源于现象身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把握,象征着形式与质料的原初综合。但是,现象空间的概念也面临着客观空间的现象学起源等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伊德的"多重稳定性"是后现象学中极具重要性但又意义含混的概念。多重稳定性来源于变项理论,伊德以多重稳定性来提高身体在知觉分析中的地位。但变项如何通过身体实现多重稳定变化是含混的。在考察伊德对网络中身体知觉分析之后,得出身体并非多重稳定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导致了伊德以及使用多重稳定性的人对于此概念产生不同的、有矛盾的理解。通过质疑此概念的构成前提,得出多重稳定性仍需在传统现象学以及新的技术案例中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9.
情境认知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种理论,与传统认知主义相对立,其思想的主要来源是现象学、实用主义、生态心理学、人工智能以及理论生物学,且与具身认知、生成认知和嵌入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情境认知有境遇性、交互性、动态性和即时性四个特征,境遇性凸显了认知的环境依赖性,交互性刻画了认知的非单一性,动态性说明了认知的生成性,即时性体现了认知的当下性和灵活性。这些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情境认知的理解,展现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设计界引入吉布森的可供性概念后,出现了设计的生态方法研究进路、设计的关系研究进路、结合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路、诺曼之后的认知科学研究进路等。各种研究进路对可供性内涵都是有益的探索,但前提应当是充分理解其生态理论的逻辑性,坚持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知觉恒常性现象通常指在距离、方位、光照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将事物感知为具有恒常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关于知觉恒常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富有洞见的现象学描述。基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描述,我将试着提供一个关于知觉恒常性的解释。分析表明,知觉恒常性实际上与我们通常知觉经验中关于对象属性的本体论承诺相关联。我们关于对象属性的本体论承诺,则实际上是通常知觉经验的构成性条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信息的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不仅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而且强调空间经验在表征中的作用。然而,知觉符号理论既没能解释空间经验,其基于相似性和图解式概念的核心解释也不完善。大量相关研究在证实知觉符号理论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心理空间的存在。若将知觉符号置入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中,则不仅使该理论的表征相似性转向空间语境同一性,解答了一系列疑惑,而且借用心理空间的拓扑性,知觉表征也更加符合心理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哲学中,汉森曾提出观察负载理论论题。然而,汉森的观点与当前知觉哲学的相关性则通常被忽视。因此文章将从知觉与知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汉森的观点做一个再考察。汉森的观点蕴含知觉与知识之间具有一种双向的概念关联性:一方面,如观察负载理论现象所显示,观察者的知识对其知觉内容具有规范作用;另一方面,与此形成互补,知觉经验对于知识具有辩护和调整功能。这一考察显示了汉森的观点与当前知觉哲学中的知觉内容、概念论、知觉辩护等主题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的学科观问题是近年来理论心理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它直接与另外一个理论心理学问题--"心理学危机”紧密相关.主流心理学长期以来受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其心理学学科观以"解释、实验、客观”为主要特征,在心理学研究中表现出还原主义和机械主义倾向.而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影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和补充,坚持以"理解、人文、主观”为特征的心理学学科观,在心理学研究中表现出整体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是一项新兴的计算显示技术。它可以向用户提供一种具有"沉浸感"的知觉经验,而用户也能够根据这些知觉信息来做出适应性行动。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与查尔莫斯的"镜子经验"论证,均能够为这种虚拟现实真实的"临场感"提供具体的理论解释。然而,用户同时也能很明显地区分虚拟现实与真实环境下的空间经验差异,一些基于神经科学的实验数据可以提供相应解释。究其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当前计算显示技术的局限和多通道感知交互渠道的狭窄等导致。进而,文章提出了一个称作"虚拟现实中的黑白玛丽问题"的思想实验来论证这个观点,并反驳了查尔莫斯的相关论点。最后,提供了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未来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标志着精神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的疾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的分类学概念向描述性症状学概念的转变。雅斯贝尔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方法是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和因果说明。通过区分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理解与说明、发展与过程等。雅斯贝尔斯指明了通达心灵生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在技术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有基本的局限性。首先,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难以解释技术的具身何以可能;其次,其理论上的困境来自方法论上的偏向,伊德在分析技术时与他在分析科学仪器时共享了知觉变更这一方法;第三,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实质上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科学式"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研究,主要分为现象学进路和心灵哲学进路.前者以"意向性"为核心,具体在人工智能道德地位领域主要研究其与人类之间的同构关系,并不认可人工智能的独立道德地位;后者以"心智"概念为核心,研究人工智能能否具备与人类相当的心智水平,认为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心智.然而,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吉布森的直接感知理论自提出以来,既受到许多赞许也遭到不少批判,批判主要集中于它的两个主张:个体可通过环境对视网膜的刺激而无需大脑对信息加工就能做出最直接的行为反应;个体通过可供性可直接从环境中拾取信息。由于感知理论无法摆脱心理预设,拾取概念也预设了环境中信息的不变性和直接性,忽视了环境和感知之间的协调作用以及语境对感知的意义决定功能。社会融合理论、理论-理论和建构主义视觉统计学习理论分别从个体需要考虑的限定因素和刺激引起感知判断的充分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但这些修正并没有彻底解决该理论面临的困境。语境同一论用语境同一性修正感知理论,认为感知是主体的视觉和环境在语境中交互耦合的结果,并因此产生有意义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理论范式是当今元心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一百多年来,主客观两种范式的对立是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对立的反映,也是实证主义与现象学、存在主义两种心理学方法论范式对立的表现。主客观两种范式的整合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方法论上提出的新构想,即将现象学、存在主义引入实证主义之中加以折衷与拼合,并非在心理学中将客现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真正融合与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