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从南北朝时期就一直以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传播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巨作,其故事源自意大利古老传说。虽然这两部文学作品创作于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环境,但二者都是以悲情爱情为主要基调,通过男女主人翁之间的悲情爱情深刻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文思想。本文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主要探讨中西方悲情爱情的异同点,从而从揭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莎菲以个人的至真至情坚韧地对抗着传统的爱情、友情、亲情,亦即社会的理,其人生之路充满了悲情,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也便具有了浓重的悲情意识。  相似文献   

3.
黄政华 《科技信息》2009,(11):133-133
《项脊轩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愁绪。在这种悲情愁绪中,我们看到传统知识分子的举业意识,读到他在人生路上对功名的咏叹,感受到一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心路历程,体会到作者生活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生前所写的最后一部悲剧。同样的,《离骚》是屈原怀才不遇后的一部悲情力作。对比《科利奥兰纳斯》与《离骚》,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大文学巨著在思想上存在着许许多多异同点。这些异同点具体表现在爱国情结,直謇之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公孙九娘》是《聊斋志异》中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一篇小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小说文本,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尝试着分析它在《聊斋志异》中独特的悲情结局,以引导读者更好地欣赏《聊斋志异》和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绿衣 《世界博览》2009,(7):63-64
1937年,西班牙北部小镇遭到轰炸,震怒之下,毕加索为巴黎博览会绘制了《格尔尼卡》。这幅画颠沛流离的历程也见证了西班牙的悲情历史。  相似文献   

7.
龙荣培  司欢欢  万雷 《科技信息》2010,(35):I0132-I0132,I0137
自《嘉莉妹妹》世以来,主人公嘉莉就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褒奖,认为她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过上了自己为之向往的华美生活;而更多的人,对她则是贬损,因为其贪幕虚荣的堕落最终毁掉自己的青春和灵魂。本文主要论述主角嘉莉的悲情命运的深层根源,以唤醒现实社会中无情大众对悲情命运者的关注与同情。  相似文献   

8.
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充满悲情,感人至深。影片中人物语言深有特色,其使用的词汇多元化,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导演霍建起执导的影片《暖》讲述了一个简单、温情而又略带感伤的故事,而影片对意境的营造,冲淡了故事本身的悲情味道,让人在淡淡的哀愁中品味怀旧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阳戏的三个剧目《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通常称作"三女戏"。其本事源于唐以前的古代史传文学,当时主要故事架构已初步搭建。宋金以后,故事情节又逐步繁丰。"孟姜"戏随着时代变迁,其演出宗旨亦不断发生变化。阳戏《孟姜女》戏截取其结良缘的喜庆气氛和团圆的结局。《庞氏女》戏主题一以贯之,突出"孝道"。《龙王女》源出唐传奇《柳毅传》,由于其"落难""辞婚"等悲情主题,在阳戏坛上演出几率小。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一生创作了六篇赋作,其中《雕赋》和《天狗赋》少却“三大礼赋”的御用之气,而更具一份悲情之美。本文以美学的视角,从意象、表达、情感方面对二赋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其中所含的意象之美、温柔敦厚之美和作为赋作情感基调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史家著史都追求"实录"精神,力求还原历史真实。但历朝历代不同的历史学家在叙述同一事件,描写同一人物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史记》和《汉书》中的项羽形象便是一例。总体说来,从《史记》到《汉书》,项羽的形象由一位性格复杂鲜明的悲情英雄,演变为一个个性简单面目单一的失败者。但是,这种演化变迁并不是后人对前人所述历史的简单怀疑和否定,而是不同时代社会思潮以及不同史学家史学思想、叙述风格的碰撞与交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三大时间悲情模式中,悲秋是其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主题,并在韩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韩国文集丛刊》中的悲秋赋进一步拓展了悲秋在文学上的演绎,文化上的异质使悲秋这一主题在异国的文学中开出了璀璨的花朵。  相似文献   

15.
《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是一部以共时与横跨视角和抽样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骆宾基创作生涯与作品成就的专著,体现出一种历史诗学的悲情寻真、沧桑艺术人生的美学升华、范型与抽样的宏观主旨.  相似文献   

16.
用西方悲剧概念界定《窦娥冤》之类中国古代悲剧,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之处,它揭示出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悲剧形式及其精神的根本不同。剧本由此出现的矛盾我们称作"悲剧矛盾",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矛盾"置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其整体性的悲情能量,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方亮 《世界博览》2013,(2):16-17
滥权腐败案惹出的乱子却要由俄岁斯的孤儿们来承担,这是一种怎样的神逻辑?去年12月28目,为了反击美国议会通过的《马格尼茨基法案》,普京签署了禁止美国人收养俄罗斯孤儿的《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该法案出台的背景极为复杂,引起俄内外强烈关注。仔细审视整起事件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这是一段杂糅了专制独裁、贪腐滥权、美俄对抗和孤儿悲情的复杂大戏。  相似文献   

18.
正10年前《断背山》在北美小范围上映,题材敏感的它竟最终在全球收获1.78亿美元的票房。岁月流转,如今美国已通过同性婚姻合法的法案,《断背山》亦成为影史同性电影的不朽名作。电影史上的佳作不少,但要成为传奇,往往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与外在的舆论传播交相作用的。《断背山》细腻克制的叙事手法、利落洒脱的节奏推进和唯美诗意的镜头运用,奠定了它成为经典的基础,而它在片外所遭遇的各种悲情,又加深了其传奇性。  相似文献   

19.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今年10月底,一颗“重磅催泪炸弹”《Sad movie》再度引爆了韩剧市场。影片有着前所未有的全明星豪华阵容,包括车太铉、林秀贞、廉晶雅、申敏雅、孙太英在内的诸多韩国大腕明星都在此片中倾情出演。在影片《我脑海中的橡皮擦》中跟孙艺真演绎了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的著名影星郑宇成,也以消防员的身份在该片中再次展现了硬汉形象。影片改编自英国浪漫喜剧《真爱至上》,但以韩国电影惯有的悲情风格进行了重新演绎,形式特殊新颖,以交叉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