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词与悲情愁绪本有着不解之缘,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传达出的生命感受和生活体验更是带有浓郁的悲剧性,由于个人经历、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即便同为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怀,其词作却呈现着不同的面貌.李煜置身于生命无常的视点,仰观宇宙自然的永恒,表现了生命的现实悲剧性;李清照则置身于日常生活的视点,直面社会自然的变幻不定,传达了一种生活层面的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2.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科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藜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3-16
才子佳人小说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这些小说中彰显了浓重的科举情结。这种情结是明清科举社会在文学中的直接反映。这批小说的作者多为郡郁不得志的中下层文人,他们多半是科场的失利者;而小说描写的对象——才子,却都是少年进学的英俊。在这一对矛盾中,彰显着小说作者自身对科举的痴迷、对功名的向往;也彰显着小说作者的理想——在才子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中寄托自己的黄粱美梦。  相似文献   

3.
郑卫民 《科技信息》2009,(19):203-203,193
李清照咏梅词中梅花的审美取向与前人相比,词人的主题形象更凸显,梅花是词人自我形象、品格的象征。她本人三个时期的作品相对比也有差异。第一个时期,梅是词人志趣的象征,幸福生活的“见证人”;第二个时期,词人借梅抒写相思愁绪,梅是词人的“知己”;第三个时期。梅是作者身世的象征,更是悼念亡夫的载体。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及相应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岑参的家世与盛唐的风气,是他功名思想的社会基础。岑参一生的活动和创作,处处表现出强烈的功名思想。岑诗中表现出来的功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岑诗缺乏理想的光泽,还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岑参的边塞诗以其高昂的格调,新奇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驰名当时,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5.
“凌烟阁”本是唐代帝王图绘功臣的一个地方,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功名和荣誉的象征,成了他们念兹在兹、难以割舍的一个情结。通过这一情结的梳理,我们见证了唐代诗人走向功名又走出功名的心路历程。如果说在唐代诗人对“凌烟阁”的向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激情与壮志的话,那么在他们对“凌烟阁”的否定中我们感受到的则是他们的深沉思考与新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绿野仙踪》常被看作是一部道教小说,事实上,作品借助道教题材,揭示了封建末世读书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态:坚持气节人品与执著前途功名的困境,入世不能与出世不甘的矛盾,理性追求与感性欲望的斗争。并且,作者从社会实际出发,对读书人的出路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幸福地欢度新年之时,同样生活在太阳系里的另一些成员却正遭受着苦难,一些“悲怖分子”经常偷袭它们,甚至在它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疤,这不,在太阳系新春聚会上,几起著名的是阳系“恐怖袭击”事件的受害者就开始大吐苦水,上演悲情戏码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煮,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28年前。贝·布托的父亲阿里·布托被政敌送上了绞刑架,使布托这个巴基斯坦最显赫的家族开始以悲情形象示人。如今,贝·布托的遇刺身亡,使这种悲情氛围更加浓烈。  相似文献   

10.
论唐寅性格的女性化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寅在其作品中,尤其是在他的散曲中常常自比女性,并常常以弃妇的形象出现。这些作品很明显地标示出了他人格的女性化特点。这些作品中的夫弃之怨,实质上是作者被抛出政治轨道的政治悲情。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战国纷争的形势为统一的专制政权所取代,士人在功名追求中渐渐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也就日渐失去自己作为知识群体而存在于社会的主体自由,士人由此而落入功名追求与个体人格的矛盾和困惑之中.生活在汉代的士人是最早感受到这种矛盾与困惑的士人.汉代士人对屈骚的评论,就反映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与出路探讨.  相似文献   

12.
柳永有着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既崇尚人格自由、鄙弃功名、蔑视权贵又渴求功名、期望经世致用,既离经叛道又继承了儒学优良传统,其人格中呈现出封建文士人格、狂士人格、艺术家人格的某些特征,虽复杂多重,却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3.
汉献帝初平年间至建安十三年,一批北方流离文人活跃于刘表治下的荆州。在富庶安定、自由开放的外部环境和流徙思乡、才志不展的生活经历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形成了一种离思感伤的悲情基调和有别于中原文学的流连哀思的艺术风格,为建安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龙荣培  司欢欢  万雷 《科技信息》2010,(35):I0132-I0132,I0137
自《嘉莉妹妹》世以来,主人公嘉莉就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褒奖,认为她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过上了自己为之向往的华美生活;而更多的人,对她则是贬损,因为其贪幕虚荣的堕落最终毁掉自己的青春和灵魂。本文主要论述主角嘉莉的悲情命运的深层根源,以唤醒现实社会中无情大众对悲情命运者的关注与同情。  相似文献   

15.
虚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绝句的作者是唐代名诗人王维(701—761),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作者年十七。时逢重阳佳节,作者独游长安、洛阳,未能回故乡—华山以东(不是今山东省)的蒲(今山西永济县)和亲人团聚。思乡思亲,满怀愁绪,因而借诗咏怀。  相似文献   

16.
刘得仁,中晚唐诗人,长期生活于长安通济里。刘得仁家世显赫,母亲为顺宗之女云安公主,父亲为战功显赫的泾原节度使刘昌之子刘士泾。刘得仁一生追求科考功名,但"困于举场二十年",科举考试始终没有成功。在追求科举功名的同时,刘得仁长期居住在长安通济里,积极结交诗友,锤炼诗艺,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与之结交的诗友主要有雍陶、姚合、无可、丁居晦等人,诗风也与之相近。  相似文献   

17.
吴丽丽 《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3):120-120
元稹的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悼亡诗构思一般着眼于生活琐事,用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诗作的悲悼特征,言语质朴,表意深刻,在生与死的纠结中表现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汉献帝初平年间至建安十三年,一批北方流寓文人活跃于刘表治下的荆州。在富蔗安定、自由开放的外部环境和流徒思乡、才志不展的生活经历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形成了一种离思感伤的悲情基调和有别于中原文学的流连衰思的艺术风格,为建安文学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冯英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42-143
托尼·莫里森善于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把人物置于悲情的困境中叙说黑人对命运的抗争。本文拟从悲情理论来论证莫里森的《宠儿》和《秀拉》中两位母亲残酷杀死自己孩子的行为实则是一种革命性的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20.
那逊兰保是清代蒙古族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二人虽生活于不同时代,但却有相似之处:出身官宦人家,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理想生活。二者的不同之处为那逊兰保作品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李清照的作品则较多表达了悲愤和愁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