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科技部《关于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通知》(国科基函[2007]8号),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获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该实验室被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是在四川省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在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学校领导、各相关部门和实验室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为我校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书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利用世行贷款和国内配套经费,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上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代号B37),1995年实验室建成通过验收并开放运行。实验室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被科技部确定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验学报》(1960~1993年)、《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现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依托成都理工大学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南石油大学合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  相似文献   

4.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I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I960~1993年)、《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现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依托成都理工大学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丌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南石油大学合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验室,以及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国  相似文献   

5.
正《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现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依托成都理工大学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南石油大学合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国  相似文献   

6.
日前,国家科技部对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 我校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于2005年12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评审,并于2006年5月通过建设计划论证,同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立项,实验室开始建设,一年多来,学校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严格按照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全面建设,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仪器设备购置和平台建设以及开放交流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于1988年联合申请,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分别在2000年和2005年两次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实验室评估。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实验室”是2000年1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成立的部级重点研究实验室,是国内目前唯一以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实验室。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地质记录与环境效应;青藏高原含油气盆地与超大型矿集区;高原周缘新生代造山动力学及其与盆地的耦合关系;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地质灾害评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室是国土资源部1999年批准建立的部级重点实验室,以我校遥感与GIS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以及地球科学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依托,以“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地质”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博士点为支撑,是我国在国土资源勘查、环境保护、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0.
杨瑞春 《科技信息》2012,(20):453-453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规定,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立项后,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完成后,由依托单位提交验收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科技部组织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沿革和时代风貌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的前身为沉积地质研究所。沉积地质研究所是于1985年由原地矿部批准建立的我国高校第一所沉积地质学专业研究所,为我国本学科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由成都理工大学批准扩建为沉积地质研究院,为“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矿产地质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点。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点(沉积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第四纪地质学)、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部级重点学科——沉积学,省级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建有“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部级开放实验室和沉积地质专业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国家目标,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专门从事茶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一份并不复杂的履历表上我们可以看到,该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被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同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2008年8月29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同济大学成立了海洋地质系,其前身是1970年创建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海洋地质专业,1972年2月迁入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质系。1982年首批获得海洋地质学专业硕士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批准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汪品先、马在田两位教授同时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海洋地质系更名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1998年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点。2000年和2001年,相继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更名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5年,科技部批准在原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设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6.
可视化计算与虚拟现实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是在2002年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经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估、考核后,于2009年2月,由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升格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近年来,该实验室在以张景中院士为首的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以“产学研”的发展思路,以求实、发展、竞争与开放的精神,在计算机量子计算、实验仿真、教育信息化技术、材料可视化计算、  相似文献   

17.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7):F0002-F0002,F0003
辽宁省材料电磁过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验收。实验室依托单位是东北大学.实验室主任由崔建忠教授担任,左铁镛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于2007年经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由吴硕贤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以亚热带建筑科学技术研究为特色,探索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物理、节能技术、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建筑结构和防灾减灾技术等天键领域腱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日前,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正式批复:由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批准立项.由此,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入选的26个创新引智基地之一.据了解,国家“111计划”是由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旨在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与“985”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计划.2006~2008年“111计划”布局工作完成后,工作重心将由基地的选择过渡到水平的提升,将对已设立的创新引智基地运行两年后进行中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111计划”专项经费由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7月8日,科技部公布了200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河海大学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室被评为“良好类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