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河南科学》2006,24(3):F0003-F0003
河南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是由河南省科技厅正式批准组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研究人员22人.其中副研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7人;实验室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发酵新菌株新工艺研究、生物质资源微生物转化技术研究、环境治理及其友好产品的微生物研究、微生物鉴别诊断技术研究等。实验室拥有各类仪器设备200多台,为微生物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几年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53项,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8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发明专利2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王家山地区新生代地层沉积相研究,划分出7个沉积旋回;盆地沉积与高原隆升的响应关系揭示出高原29Ma以来先后经历了初期隆升至稳定阶段(29.0—21.4Ma)、中期随升至稳定阶段(21.4—6.25Ma)、后期逐步隆升阶段(6.25—3.58Ma)和晚期急剧强烈隆升阶段(3.58—0Ma),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重点实验室是在1992年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城镇土地经济评价研究所基础上,整合本校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遥感与GIS应用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实验室建立而成,2006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8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2008年3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将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用于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我校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获得国家专项经费资助。  相似文献   

5.
日前,国家科技部对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 我校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于2005年12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评审,并于2006年5月通过建设计划论证,同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立项,实验室开始建设,一年多来,学校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严格按照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全面建设,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仪器设备购置和平台建设以及开放交流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9月经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是江苏省首家专门从事环保领域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也是盐城市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7.
李兰娟 《今日科技》2009,(8):I0002-I0003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为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始建于1956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拥有厚实的基础,为我国传染病防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李兰娟教授是我国传染病学领域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将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用于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我校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获得800万元国家专项经费资助。  相似文献   

9.
依托高校优势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依托高等学校而建立,依托单位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无疑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探讨了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如何发挥依托单位的作用,来推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前身为2001年3月创建的云南大学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心。实验室于2004年5月通过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管理联合会的认定,正式挂牌成立,由侯先光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2008年12月,实验室升级为云南大学二级单位,是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指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和装备的开放型实验室。它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为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应用研究),促进高技术领域内的探索,做好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储备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和研究所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计划于1984年开始施行,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在此期间,各重点实验室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开放,在建立新的研究体制,实行开放共用,推动联合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  相似文献   

12.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7):F0002-F0002,F0003
辽宁省材料电磁过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验收。实验室依托单位是东北大学.实验室主任由崔建忠教授担任,左铁镛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3.
在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简介王玉梅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实验室该室现有人员3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学科带头人是具有高学术造诣,我国直升机专业创始人之一的王适存教授。室主任是高正教授、博士生导师。该室的直升机设计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首批硕士、博士培...  相似文献   

14.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6月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属国家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立足国家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需求,致力于以煤为代表的化石燃料和以生物质为代表的绿色燃料的燃烧和转化过程及其中污染物生成规律和控制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对滇西兰坪盆地上新世三营组化石(孢粉、树叶)和沉积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滇西兰坪盆地上新世时期的古环境特征。三营组(N2s)沉积相主要为湖泊相,次为扇三角洲相;在纵向上主体表现为湖泊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扇三角洲相的相序变化。孢粉和植物叶化石研究结果显示高山栎植物为优势种,采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证实兰坪盆地上新世古气候总体凉爽湿润,为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具有明显垂直分带特征,与现在云南地区的植被相似。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及周边气候环境变化推测上新世末期,青藏高原可能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运动,局部高度可能在2 200~2 500 m。  相似文献   

16.
1984年7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组织全国有关专家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论证,最后决定在复旦大学正式建立“国家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通称为复旦大学国家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1985年初具规模后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它是我国最早建成,开放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五年来,实验室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已建成一个生物科学研究的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本文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科研成就和几条经验。一、基本情况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编制固定的科技人员,另一部分就是每年都流动着的外来客座研究学者。在固定人员中,现有教授2  相似文献   

17.
正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教育部2006年批准,依托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是我国唯一从事公路施工技术与筑养路装备研究的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室总体定位:以道路施工机械牵引动力学、智能化道路施工机械与装备、道路施工机械自适应控制技术、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机械新型材料开发与应用、车辆新能源开发与节能、高等级公路快速养护技术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我国的公路交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实验室在施工机械牵引动力学、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与养护技术、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疲劳寿命与可靠性、道路,施工机械新材料开发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备承担本行业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实验室概况生物大分子开放研究实验室设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它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酶的催化和调控原理,酶的动力学与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生物大分子(包括酶、功能蛋白、多肽激素和核酸等)的空间结构、构象运动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和以膜脂—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为中心的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该实验室注重联系医学、农业等实际,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开拓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由于在全球所处的特殊地位,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和竞争研究的热点地区,但仍有众多科学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讨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中的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学证据和动力学问题。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质单元,有着条块相间的构造格局,地壳厚度巨大,其隆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貌学、岩溶学和古地磁学等方面仍在积累大量证据,但对隆升过程的具体细节仍有不同认识。目前在探测地壳的精细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对青藏高原下方俯冲的前沿位置、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向等取得了相对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地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清了油气充注期次与高原隆升强活动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普遍存在至少2期次的油气充注,通常发生在青藏高原隆升强活动期C、D和E期(中新世以后),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在强活动E期发生过规模化的油气聚集,说明青藏高原隆升运动末期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多期成藏、晚期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早期充注的石油可能改变砂岩储层的天然亲水性,有利于晚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储层在继续埋藏过程中的物性损失,预示着深层存在油气勘探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