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高校"两课"即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道德情操培养的主阵地。它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树立,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两课"的教学工作,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之实效性有待提高。应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两课"课程的特点,以科研实践引领教学,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前,我国高校"两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改革。笔者从"两课"教学的现状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源,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特点的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工作和基本内容之一.然而"两课"教材重复、雷同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两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到堂率低,逃课、应付考试等问题都引发了对"两课"教学的重视和思考.高校应认真分析学生对待"两课"教育的心理现状及成因,有的放矢,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的二十一世纪国家命运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积极而有效地推进“两课”教育的改革,是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两课”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成为西藏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李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3):91-92,94
“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两课”教学如何面向新世纪?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加强"原理"课整体性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使其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凝聚思想,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黄悦忠 《科技信息》2007,(8):152-153
在新形势下灌输教育并未过时,当代大学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要使“两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理论,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灌输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琳 《科技资讯》2008,(34):183-183
高校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课”教育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教育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及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深化“两课”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增强时代感,从根本上实现“两课”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微文化正在逐步影响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微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容易被高校大学生接受,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微文化的传播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引领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作用。阐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作用,了解我国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与基本方针。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是:开设"宗教学"等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时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特点和“两课“的特色,阐述了“两课“教学应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理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地进入他们的眼、耳及头脑.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以校园文化主阵地为平台,以大学生思想内涵提升为重点,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校“两课”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相统一,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方法上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唐鸿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7):146-149
高校"两课"教学既是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审美过程,是认知维度和审美维度的和谐统一。凸显"两课"教学中的"审美化"维度,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理想路径,不仅符合当代教学发展趋势,也与"两课"的理论实质相吻合。"两课"教学中"审美化"维度的基本实践原则主要体现为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形象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不断深化"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诚信教育的实践性,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季,中宣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精神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此举不仅全面推进了高校“两课”教学改革,而且显示出了中央领导对高校“两课”教学的高度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能推动21世纪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出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特殊历史使命的合格人才,所以教育部负责人陈至立同志1999年1月11日在教育部1999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德育和智育的关系,要更加重视德育。”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  相似文献   

17.
李伟  李晓薇 《当代地方科技》2010,(13):141-141,143
高校"两课"开设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成为"两课"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原有的高校"两课"教学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形势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要有新的生机和发展,教学内容应融贯科学精神,即求真、求实、理性、怀疑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两课"的灌输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但也容易出现灌而不进的问题。所谓“灌而不进”,其实是重视了灌输原则,忽略了灌输艺术所致。在灌输内容正确、深刻、有针对性和灌输渠道畅通的情况下,科学而有效的灌输艺术是实现“两课”教学目的和任务,保证“两课“地位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当今高校的古典戏曲教学中,古代作家陈腐的封建意识和落后的伦理观念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反思构成了一对深刻的矛盾。高校文科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这一新课题,在教学中既要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又要批判、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并在此基础上,既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又正确引导他们走出一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尚欧美文化的误区。为此,高校文科教师,要特别加强对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当代受教育者心理特点的研究,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把握住教学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