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内陆水域,是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内陆水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程度地影响淡水鱼类资源和渔业的发展,如工业废水的污染,严置影响鱼类的索饵、繁殖及其生态环境;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得不到恢复和补充;江河修筑闸坝,严重影响洄游性鱼类溯河产卵繁殖。上述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之一,广西在北部湾的底拖网渔业产量,历年来平均占总产量的70%以上,是广西的主体渔业。近十年来,北部湾拖网渔业的渔获种类及其数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其变动对渔业生产影响很大。本文根据广西在北部湾底拖网渔业的即时生产记录资料,按作业渔区和作业月份分别论述了主要渔获种类的分布和变动情况,并就高产渔区以及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分布和变动作了重点论述,最后对北部湾拖网渔业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西海岸带濒临南海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我区和大西南地区对外物资及文化交流的门户,是带动广西经济起飞的前沿阵地。广西海岸带位于南亚热带,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如何充分发挥海岸带的优势,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使资源  相似文献   

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发展及其区域内乃至与相邻区域的旅游协作,将能快速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对外开放形象,率先启动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开发.北部湾经济区旅游资源构成体现了广西旅游资源四大特色的主要方面,其旅游发展及区域协作应以厚实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强化营销联盟,树立广西北部湾旅游圈鲜明的旅游形象;在“4+2”旅游城市联盟的平台上构建三大旅游功能区;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在区域内进行客源、企业、人才、信息的对接,并在机构与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机帆渔船和机轮灯光围网渔业都有很大的发展。随着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生产上提出了不少问题。如各种鱼类对不同光色、光强的反应,以及月光夜捕捞和产卵期的趋光特点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改进捕捞技术外,也应从鱼类本身对光反应的生理。生态进  相似文献   

6.
阐释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循环经济理论基础。提出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国家战略的需要、资源节约的需要、环境保护的需要)及其制约因素和六项策略。  相似文献   

7.
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现在全球来自海洋的食物每年大约有8千万吨,其中80%是用捕捞的方式获得的.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导致近海捕捞生产严重萎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世界已有60%的经济鱼类呈现资源衰退或枯竭之势.而远洋捕捞劳民伤财且发展缓慢,因此人类希望从海洋“狩猎”向“畜牧”过渡,发展海洋养殖业,满足人们对海洋食物的需求.我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海洋养殖业历经了3次海产品养殖浪潮,分别以海带、中国对虾和海湾扇贝为代表.但是,海洋水产品的主体——鱼类——的相关养殖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海水鱼类的养殖难度大,育苗和鱼病等诸多问题阻碍了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因此学者们希望在这些技术上有所突破,由此掀起海水养殖的第四次浪潮.  相似文献   

8.
数字声音     
7%%鱼类资源枯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月5日发布了《世界渔业和水产状况报告》,指出,在全球野生鱼类种群中,52%已接近或达到可持续捕捞要求的最大限度,17%的鱼类被过度捕捞,7%%的鱼类资源已经枯竭,而那些处于各国管辖权范围之外的国际水域内的鱼类更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海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北部湾还蕴含着极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新物种、新基因、新药物、新生物材料的潜在来源。为更全面地了解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促进北部湾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综述了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多样性,为深入研究北部湾海洋微生物,开发和利用北部湾海洋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西北部湾区域的政府在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其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而找准区域政府间的合作方向是达成合作发展的关键。以各方合作方向为策略性指导,争取区域各政府所拥有资源的支持,达成政府间的合作与服务,才能实现北部湾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北部沿海头足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描述北部湾北部沿岸头足类的种类组成,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本海区头足类共有18种,隶属于2目4科7属。在一周年调查中,拖捕到的头足类占渔获量的11.2%;其中8月份头足类的渔获量最高,估计此时头足类的资源量有1794吨,1月份最低,资源量仅有171吨。头足类各类群周年的渔获量以枪乌贼的比例最大,占69.6%;乌贼占30.1%;章鱼仅占0.3%。枪乌贼的繁殖期6~10月份。调查结果表明,头足类资源是北部湾北部沿岸渔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生态通道模型和保护区效应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有效的养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工具,海洋保护区正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在20世纪90年代EwE模型的基础上,以20 a为周期,利用空间化模块Ecospace模拟了不同的管理情景(禁渔、伏季休渔、共同渔区、<30 m沿岸水域)对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组的生物量和渔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缺乏管理和渔民合作的禁渔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对资源的养护作用不显著,大型鱼类和真鲨类等高营养级生物量继续衰退。在北部湾沿岸和中南部海域设立大型的非渔业活动区都可有效地降低捕捞强度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获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保护区对栖息地养护和渔业管理上有重要作用。从北部湾渔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将30 m等深线内的沿岸水域划为非渔业保护区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养护和渔业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该文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制定北部湾海洋旅游业发展对策:大力培育高质量的旅游中介企业,打造经典海洋旅游品牌,提高海洋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质量,基于游客需求设计海洋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渔业资源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动出现严重衰退。本文在总结北部湾渔业资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北部湾渔业资源保护政策与制度的效果分析,提出今后除继续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的政策和制度外,应以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修复北部湾渔业资源的主要途径,并提出北部湾海洋牧场建设要重视统筹规划与科学论证、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优先、科学选择增殖放流种类、加强管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侍茂崇  陈波  张继云 《广西科学》2022,29(6):1026-1032
北部湾属于大陆架上的一个浅海湾,入海河流众多。每年夏季汛期,流入北部湾的入海径流形成的冲淡水在湾内构成独特的夏季型水文分布特征,给海湾生态环境和动力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然而,北部湾入海径流对广西海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至今仍未引起关注。2015-2017年,课题组针对风对北部湾入海径流扩散的影响展开研究,揭示了一些现象和特征,但对入海径流复杂影响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且目前的研究也仅限于广西近海,范围十分有限,得出的结论其代表性显然不足。所以,鉴于北部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可借助数值模型计算结合具有针对性的观测数据的研究方法,将广西近海与北部湾全海湾联合在一起,深入研究越南红河入海径流与中国广西沿岸入海径流联合作用对北部湾北部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找出影响北部湾北部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高值区形成,以及广西沿海高浓度氮、磷营养水体来源的主要原因,为广西近海良好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这既是今后广西入海径流研究的方向,更是急需开展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海洋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广西北部湾人民经历过几千年和海洋的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部湾海洋文化。随着广西北部湾不断的开发建设,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缺乏专业的人才、海洋文化的品牌特色不突出、影响力较低、海洋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亟待加强等问题。为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快品牌项目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力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敏  米婕  赵振宇  朱冬琳  陈波 《广西科学》2019,26(6):655-662
台风风暴潮引发的增水和风浪效应是造成沿海低地灾害和损失的重要因素。本文设计了区域嵌套、波-流耦合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对北部湾及附近海域风浪和增水过程进行有效模拟,精度达到应用要求。结果表明北部湾在台风影响下引起明显风浪和增水效应。台风中心风浪较小,仅1 m以内;而台风臂扫过海域风浪较大,可达9 m以上。最大增水海域出现在北部湾东侧靠近琼州海峡附近,可达2.5 m。风浪与增水叠加具有非线性效应,最大增水与最大风浪出现时间如与大潮高潮位相遇易形成超高水位,将对北部湾沿岸低地造成巨大淹没风险。本研究意在突破北部湾现有模型局限性,为进一步深化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陈波  侍茂崇 《广西科学》2019,26(6):595-603
20世纪60年代初中越合作开展的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分析北部湾潮汐和潮流运动,标志着北部湾物理海洋学研究工作的开始。此后的一些调查,例如1964—1971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利用投放大量漂流瓶来研究北部湾表层海流的试验、1980—1986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88—1995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令人们对北部湾环流结构有了进一步认识。最近20年,不少学者通过调查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北部湾季节性环流结构后得到与以往研究调查相反的观点。本文回顾近年来北部湾海洋环流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利用调查资料、数值计算等不同研究手段获得的对北部湾环流分布的整体认识,以及在环流结构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而介绍北部湾环流尤其是北部环流机制的一些新进展。以前的研究多认为北部湾环流主要受风场控制,夏季为反气旋式环流,冬季则为气旋式环流,然而近年研究发现北部湾夏季也为气旋式环流;也有人认为北部湾北部被气旋式环流控制,但南部环流呈反气旋式;在形成机制上,北部湾环流受地形、风、外海水、海水密度分布及河流冲淡水注入等影响呈现复杂的态势;风对北部湾北部环流形成有影响但不起主导作用;琼州海峡东部水进入北部湾对广西沿海气旋式环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北部湾海洋环流与海域物质输运扩散密切相关,依托更精细化的数值计算手段,结合动力场探究近海海洋环境污染净化及生态平衡问题,是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人力资源开发对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软实力的重要性出发,总结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的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即主要存在诸如人才总量不多、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奇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